名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的餘生為什麼會“認慫”

林則徐,乾隆五十年(1785)出生於福建侯官縣(今閩侯縣),他的為官生涯跌宕起伏,功勳卓著。最為著名的便是嚴厲打擊了外來殖民者的鴉片貿易,被譽為近代中國的"民族英雄"、"中國人的脊樑"。

道光十九年(1839),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奉命道光的旨意清繳廣州的鴉片貿易。

名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的餘生為什麼會“認慫”

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延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具結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片。經過堅決的鬥爭,林則徐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餘斤。之後便是著名的"虎門銷煙",由於收繳來鴉片的數目過於巨大,歷時二十三天才算徹底銷燬乾淨。

名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的餘生為什麼會“認慫”

也正是虎門銷煙,讓林則徐一躍成為了人民心中的英雄人物,就連道光皇帝也是對其大加讚賞,後來更是親筆書寫了"福""壽"二字,贈與林則徐。此時的林則徐絕對是風光一時,並且接下來更是加大審查力度,絕不讓走私鴉片的行徑死灰復燃。只不過,在他接下來人生最後的十年裡,卻是一改當初銳意進取,不再發聲,甚至像是慫了起來?這是為何?

虎門銷煙在當時的中國可謂是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此舉也是徹底激怒了英國政府。道光二十年(1840),英國派遣艦隊封鎖珠海口,意在問罪林則徐,重新給中國傾銷鴉片尋找突破口。

名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的餘生為什麼會“認慫”

出人意料的是,面對中國落後的土槍土炮,已然是世界頂尖軍事水準的英國艦隊卻沒能有所成效。在林則徐早有準備的周密部署下,打得英國艦隊是無計可施,更別說制裁林則徐了。

在廣州吃了一個"閉門羹"的英國艦隊,顯然是不打算這般鎩羽而歸,於是這支艦隊一路北上,不僅攻佔定海,還打到了天津大沽口。

名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的餘生為什麼會“認慫”

可笑的是,面對這樣一支英國艦隊,林則徐尚且用一批落後一大截武器裝備的部隊依舊可以將其拒之門外,道光帝卻選擇了服軟。此般遠洋而來的艦隊,能承載多少士兵,登陸後又還能剩下幾成實力。雖然這些我們無從得知,但是隻靠這樣的力量,能否看見紫禁城的城牆恐怕都是未知數。

清政府卻是因此屈服了,並且還派出了直隸總督琦善前去議和。琦善乃是妥協派的骨幹人物,直接就是問出了究竟是由於"絕其貿易"還是"燒其鴉片"使得英國出兵,意圖正是打壓林則徐以及以他為代表的清流派。

林則徐對此自然是據理力爭,期間他兩次上書道光帝,陳述銷煙的利害,禁菸抗英乃是正義護國之舉。然而道光帝卻是翻臉不認賬,指責他這是一派胡言。

名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的餘生為什麼會“認慫”

道光二十年(1840)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則徐的職,並命令"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10月25日,林則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暫留廣州,等待新任欽差大臣琦善的審問和發落。即便如此,林則徐依舊是堅持己見,正氣凜然,並對清政府仍抱有希望。

可接下來的一系列事件,不得不使林則徐心灰意冷。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林則徐被降為四品,奔赴鎮海任職。到任後,林則徐大力建設當地海防事業,以此"戴罪立功"。然而接替他原本官職的奕山,在與英軍作戰時接連敗退,他竟造謠英軍本來接受議和,只是為了懲辦林則徐一人而已。可憐林則徐空懷一腔報國熱血,還期待著能夠重返廣州,與英軍決一死戰。卻是讓道光帝一紙革去了官職,發配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雖然是被髮配戍邊,林則徐還是憂國憂民,在臨行前與妻子在西安告別,心懷一腔熱血的奮筆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既是他愛國熱忱的體現,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只可惜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忠義之士含冤受辱,也讓本就以天朝自居,不思進取的清政府走向了覆滅的路途。

名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的餘生為什麼會“認慫”

林則徐如此忠貞之士,在與英國,與鴉片的鬥爭之中,從未有過恐懼的情緒。相反,愈是這般張舞著兇狠獠牙的敵人,愈是讓林則徐鬥志激昂。虎門銷煙時,外國報紙稱其始終保持著極為專注且嚴格的態度;抵禦外敵時,英國艦隊看見的是林則徐不讓寸土的堅決信念;朝廷議和時,民眾們都被林則徐的不屈意志所鼓舞。

而真正讓林則徐為之沉寂,磨去了鋒芒,卻是來自清朝廷的一紙詔書。在鴉片戰爭中,林則徐看見了清朝武器與洋槍利炮的巨大差距,更感覺到了朝廷對忠義之人的漠視。

名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後的餘生為什麼會“認慫”

面對這樣的結果,他確實"慫"了,他感到恐懼了,他害怕的是看見泱泱華夏因此淪為砧板上的肉,然而他的報國熱血卻是再也沒能在疆場上揮灑。他以罪臣之身,難以在朝堂發聲,只能將自己編寫的《四洲志》寄託於好友魏源,希望其能代替自己,喚醒朝堂百官、在野士子的精神。魏源是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而林則徐更是認識西方國家的先驅者。

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告病還鄉他又被清政府啟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然而行至道中卻因病重與世長辭,結束了可歌可嘆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