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的化學-燒烤裡的那些故事



夏天最流行的食物是什麼?答案一定是燒烤。

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這一定是夏天裡很多人們都向往的生活吧。


吃貨的化學-燒烤裡的那些故事


不知道哪年,美國佬的衛生機構搞了個研究,說燒烤會致癌。甚至進行了形象的類比,說一個烤雞腿相當於60根香菸,一根羊肉串相當於50根香菸。當然,中國民間也有說法,說烤串都是什麼死貓肉啊,死耗子肉啊之類的。


吃貨的化學-燒烤裡的那些故事


今天我們拋開那些關於肉的傳言不談(也無從考據),只來可觀的談談燒烤的致癌問題。要客觀,今天我們一定要客觀。


吃貨的化學-燒烤裡的那些故事


談起燒烤致癌,其實本質上致癌的物質主要就是兩種:

雜環胺和苯並芘。我們先來分別看看它們是什麼。

首先看看雜環胺

雜環胺並不是單一的物質,它是指肉類食物中的蛋白質、氨基酸、肌酸等物質在高溫烹製(尤其是烤制)時,受熱形成的能致癌的一大類複雜的雜環胺類化合物。

看完這個定義,我們需要提取出兩個關鍵的地方,首先是致癌,雜環胺類物質確實有致突變和致癌的毒理作用,這個不可否認。

第二個是高溫烹製,也就是說這些肉類,只要經過了高溫烹製,都會形成雜環胺類化合物,而不僅僅是燒烤。


吃貨的化學-燒烤裡的那些故事


這個溫度是多少度?小編查了下資料,有的說是150度以上,有的說是200度以上。

看到這裡,大家的小心臟可能會一緊,肉類食品超過150度高溫烹製都會產生雜環胺!那高壓鍋怎麼辦?燉的排骨豈不是吃了會致癌?


吃貨的化學-燒烤裡的那些故事


不用擔心,有一個好東西叫水。水可以抑制雜環胺的形成,也就是說,比起燒烤、煎炸類的食物,燉的煮的和煨的食物裡雜環胺的含量要少的多。放心吃吧。


吃貨的化學-燒烤裡的那些故事


看完了雜環胺,我們再來看看苯並芘。

苯並芘被認為是高活性的致癌物,但並非直接致癌物,人體是可以對它進行轉化和代謝的,但是長期的累積就可能導致癌症。

那麼苯並芘怎麼形成的呢?油溫過高,食物燒焦都可以產生苯並芘。具體到燒烤過程中呢?

如果把肉烤糊了,烤焦了,自然會形成苯並芘,不過我相信沒有人會傻到去吃燒焦了的肉,所以這個途徑攝入的苯並芘並不是主流。

還有一種途徑,肉燒熟了會滴油,做過飯的朋友肯定都知道。燒烤過程中,採用溫度很高的炭火時,滴到炭火上的油脂便會受熱形成苯並芘,它會隨著煙霧附著在肉類的表面,或者更直接,瀰漫在空氣中。

也就是說,在燒烤的過程中,我們攝入的苯並芘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燒烤時的煙霧。

這麼想想,市政府禁止市轄區內露天燒烤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

錫紙燒烤也會比直接在炭火和鐵盤上搞要健康一些。


吃貨的化學-燒烤裡的那些故事


吃貨的化學-燒烤裡的那些故事


看完這兩種物質的介紹,我們就得思考一個問題了,既然燒烤食品裡確實會含有致癌物,那麼吃燒烤就一定會導致癌症嗎?

致癌是一個累積的過程。

我們來算一算

小編在網上搜盡了文獻,找到一個可以定量的東西,叫做平均每年致癌危險增量,我們用R表示。

公示是這樣的:


吃貨的化學-燒烤裡的那些故事


其中q是致癌強度係數,D是單位體重日均攝入量。

我們粗略算一下,烤制肉類中雜環胺的含量大概是0.00004mg/g,一串羊肉串大概15g,算我們一頓吃50串,我們按照夏天每週三頓燒烤來算,平攤到一年裡,我們的單位體重日均雜環胺攝入量大概是0.000014mg。

代入到我們的公式裡,可以算出平均每年致癌危險增量R大約為0.000002,這個數字是很小的。如果我們每天都吃燒烤,這個數字會變為0.00006,如果每天三頓小燒烤呢,這個數字就會變成0.00018,這個數字相對就不小了。

真的一天三頓小燒烤的話,很快大金鍊子和小手錶你就帶不了了。

所以,定量的結果其實和很多醫學專家說的一樣,燒烤裡確實有致癌物,但是隻要不是長期過量的攝入,不會有太大的風險,偶爾解個饞還是沒問題的。

況且人體內對這些致癌物也是有代謝作用的,只要不讓它去累積到一定量,我們的身體還是搞得定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燒烤就是一種健康食品,燒烤煎炸是一種健康的烹製方式,對於致癌物,我們當然是能不攝入就儘量不攝入。有更加健康的烹製方式,我們為什麼不去做呢?

所以,總結一下,燒烤這個過程,包括煎炸確實比我們日常的常規烹製方式會產生更多的致癌物,我們能少吃還是儘量少吃,不要過於頻繁過量的去嘗試它。但是,因噎廢食似乎也不是理智的行為,偶爾去解解饞,嘗試一下美食也未嘗不可。

要是燒烤真的那麼容易就致癌,吃死人,我們的祖先天天在野外烤著吃野味,早就滅絕了。

只要是肉,經歷高溫過程都會形成雜環胺,只是多少的問題罷了,咱總不能不吃肉吧。

並且,燒烤攤的油煙、煙霧,不僅僅是香,也含有致癌物,沒事儘量不要去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