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作者/特研君

Costco闵行店开业一周了,虽然没有了往日的排队疯抢现象,但店内客流充盈。因种种原因,近几日Costco迎来了一波“退卡退货潮”,网上唱衰声一片,水土不服论再起,有人戏称为被中国大妈“玩坏了”或“被薅了一把羊毛”。对此,特研君不敢苟同。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断定Costco在中国一定会怎么样,但它对中国零售业的震撼,或者说打的“耳光”却是实实在在的。

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一、从什么来判断Costco闵行店能否行?

我们用数据来说话,据Costco公司2018年财报,全年商品销售收入1384.34 亿美元,占总营收 97.78%,销售额同比增长了9.5%;净利润为 31.34 亿美元,同比增长16.98%。会员费营收为 31.42 亿美元,比净利润略高(会员费已构成全部利润来源),占总营收的 2.22%;截止2018年底,Costco全球共有762家店,平均面积约1.6万㎡,会员总数超9200万人(目前超9700万人)。

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Costco 2018年财报

按上计算,平均单店销售约1.82亿美元,平均单店会员数约12万人,平均每个会员年消费约150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760元(按最新汇率7.15计算)。这就很清楚了,只要平均每个上海会员在Costco年消费在1万元以上(或月消费900元以上),上海会员数12万以上,Costco就能获得销售收入 2.22%以上的利润,会员数越多或消费额越高,Costco利润就越高或降价的可能性就越大。据前几天数据,Costco闵行店销售会员卡已达16万张以上(不含退卡),以上海中产家庭的消费水平,大家想一想Costco在上海有没有可能站住脚呢?

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二、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耳光打在哪?

(一)打了咱们电商一记大耳光

近10年来,中国各大电商平台可以说风光无限,以“价格屠夫”手段把实体店打得落花流水,尤其是对各类超市、百货商店、专业市场、杂货店、专业店、专卖店等零售业态形成巨大冲击,哀鸿遍野,夹缝中好像只有便利店、生鲜店、母婴店、奶茶店、糕点店、品牌自营店等小业态还算不错。虽然马云提出“新零售”,试图重振实体零售,但无奈效果不彰。正当大家以为实体零售穷途末路时,没想到在上海却刮起了一股“Costco旋风”,打破了“电商价格优势”的神话。

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说起来,咱们的电商其实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如商品质量普遍不高(为了降低价格),掺杂使假、偷工减料现象突出(为了降低成本),购物体验感差,顾客选择商品困难(商品太多挑花眼,常受刷单影响),不容易挑到满意的商品(试用不便、退货麻烦),各种销售套路多(经常买了不需要的商品),店铺一九现象突出,平台费用和流量成本高等等,虽然各个平台有所差异,但总之一句话“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诸多电商平台俨然成了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的天堂,消费者只有吃过亏、上过当,才知道涨点教训。Costco的商品不仅质量过得起硬,而且很多商品的价格居然比电商还低,“好货低价”,是不是打了咱电商的一个大耳光呢?

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为什么Costco能够做到“好货低价”,而我们没做到呢?这就是经营理念和战略的差距了,它不想赚所有人的钱,只想把会员(中产家庭)服务好;它不赚差价、挣大钱,只拿点服务费(会员费);它不想多挣会员的钱,只想帮会员多挣钱;它诚信相待,你尽管试吃试用,不满意你就随时退货或退卡(在中国可能还有一个考验和优化过程);同类商品它只选择1-3家优质的供应商合作,有质量问题或价格不实,我就叫你出局;它想尽一切办法缩减成本、降低价格,唯独商品品质不打折扣。这就是品牌信用和人格的力量,唯此才有越来越多的粉丝追随,才有对供应链的强大话语权,国外很多厂家或品牌以能入围Costco为荣,并培养起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二)打了咱大商业一记大耳光

长期以来,咱们的大型连锁零售业态(主要是综合超市、百货商店、装饰建材等,购物中心不算),依靠垄断性的地理优势,一直“朝南坐”,随着电商的崛起,地段红利渐失,处处被动挨打,亏损声、关店潮四起,难道这些大商业真的不行了?——这就要问咱大商业是怎么做的了?有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我们的大商业很多是“二房东”,联营、出租、代销,中间费用暴增,很多商品从出厂到柜台,价格往往翻几倍,企业离顾客越来越远,市场敏感度越来越低,自营能力越来越弱,虽然有些企业加强了自采自营,但不改大的格局;我们的大商业很多只是“渠道商”或“二道贩子”,缺少增值服务环节,没有自己的产品研发队伍,不参与产品的创新研发设计,供应链厂商关系脱节或弱连接;我们的大商业很多没有自有品牌或自营基地,即使有也相当微弱,不能成为“金字招牌”或“看家本领”。

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我们的大商业基本没有自己的“粉丝群体”,目标顾客模糊,不知道顾客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业态同质化程度高,顾客粘性不强,即使有所谓的会员制,但大多有名无实,会员与非会员相差无几;我们的很多大商业还热衷于搞各种促销,玩各种套路,价格变动无常,只想着让顾客多掏钱,很少去想怎么为顾客多增值;我们的大商业缺乏对供应链的渗透力和整合力,常常欺负弱小品牌,面对强势或国际大牌往往是俯首听命,甚至倒贴钱装门面。

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那Costco是怎么做的呢?几乎所有商品全部自营,砍掉一切中间环节,有自己强大的产品研发队伍,直接对接生产厂家,参与监控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整合、掌控供应链。他们对厂家的杀手锏是:你必须按照这个品质和价格来生产,如果你不行,那我们就自己生产了,大多数厂家乖乖配合,聚集了一大批优质供应商。Costco的自有品牌Kirkland 是全美销量第一的健康品牌,性价比和口碑极佳,还有全美排名靠前的自家养鸡场和烤鸡。他们全球有9700多万粉丝,忠诚度极高(续卡率近90%),他们深入研究粉丝需求,砍掉伪需求、伪产品,同类产品只提供2-3种经过专家级严选的品种供你选择;真诚相待,不玩套路,只想帮会员省钱、赚钱,不是会员门都不让你进;对国际大牌与其他品牌一样,不符合我要求,照样不让你进门。平均毛利率只11%左右,成本率仅9%左右,我们的大型商业保本点都需要15%以上。诸位看看差距,你说这个耳光打得响不响亮?

Costco对中国零售业的这两记“耳光”打得不轻

在商言商,特研君没有任何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必要,更何况毛衣战正酣?知耻而后勇,我只是希望咱们的零售业看到差距,找到出路,明确方向,为老百姓过上省心、安心和舒心的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善于学习借鉴者,诚如小米、名创优品等,都以自己的行动开创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特研社】专注特色研究和特色致胜,旨在帮助更多的企业和创业者,运用特色战略思维成就事业。敬请“关注”,与我们共同探讨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