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詩丨魏武帝曹操·相和歌·塘上行(晉樂)

帝王之詩丨魏武帝曹操·相和歌·塘上行(晉樂)

蒲生我池中,蒲生我池中。

相和歌·塘上行(晉樂)

蒲生我池中,蒲生我池中。

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人儀。

莫能縷自知,眾口鑠黃金。

使君生別離。念君我去時。

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

感結傷心脾,今悉夜夜愁不寐。

莫用豪賢故,莫用豪賢故。

棄捐素所愛,莫用魚肉貴。

棄捐蔥與薤,莫用麻 賤。

棄捐菅與蒯,倍恩者苦枯。

倍恩者苦枯,蹶船常苦沒。

教君安息定,慎莫致倉卒。

念與君一共離別,亦當何時。

共坐復相對,出亦復苦愁。

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蕭蕭。

今日樂相樂,延年壽千秋。


【說明】

這首詩可能作於赤壁戰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在鄴鑿玄武池訓練水師,同年十二月“公至赤壁,與備(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數十萬大軍,勞師糜餉,幾近崩潰,不果而歸,痛定思痛,幡然大悔。遂遭物議,這首《塘上行》反映了在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作者五內難以名狀的複雜煩惱而又苦澀之思。可以推斷先有《塘上行》,後有《述志令》。《塘上行》是《述志令》的先機醞釀,而《述志令》又是《塘上行》的成熟和發展。當然這也是為下求賢令張本,毛澤東曾有“枯木朽株齊努力”句,難道能斷言未受曹操“蔥與薤”及“菅與蒯”的啟發嗎?


【簡注】

①塘上行:唐·吳競競《樂府古題解》謂“《塘上行》前志雲晉樂奏魏武帝‘蒲生我池中’,而諸集錄皆言其詞為魏文帝甄后所作,嘆以讒訴見棄。猶幸得新好不遺。故惡焉。”

②蒲生我池中:蒲,水生植物名,可以制席,嫩蒲可食。《詩·大雅·韓奕》“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又《詩·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蒲。”鄭玄 “蒲,蒲柳。”按即水楊。曹操在此有深謙意。有感恩意,有為王效忠報答意。

③其葉何離離:離離,繁茂貌。《詩·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左思《蜀都賦》“布綠葉之萋萋,結朱實之離離。”此句喻蒲在池中得到滋潤,茁壯成長。

④傍能行人儀:傍,即傍陪佐助。此句是說蒲草可以為行人息勞時助行者愉悅而恢復精神。

⑤莫能縷自知:縷,蒲縷如麻,所謂縷縷不盡。引申為謙詞,喻愚鈍不自知。

⑥眾口鑠黃金:《國語·周語下》“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韋昭注,“鑠,銷也。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銷也。”原形容輿論勢力很大,後謂眾口一詞,可以混淆是非。在此引申為如能接受眾人的批評,可以使我受到教育而自知。

⑦使君生別離:使君,舊時尊稱奉命出使的人為使君。《後漢書·寇恂傳》“使君建節銜命,以臨四方。”漢時稱刺使為使君。古樂府《日出東南隅行》“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以後用以對州郡長官的尊稱。《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此句引申為使君本忙四方,我常有生離死別的憂患之慮。

⑧念君我去時,獨愁常苦悲:念,想起。此句謂一想起使君離家將要遠行時,心中的悲涼愁情只有長期壓抑在自己的胸中。

⑨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謂自使君離家遠行後,每每想起使君,希望見到,然而令人傷感,茶飯難思。

⑩今悉夜夜愁不寐:今悉,現在才知道或明白。現在我才知道每天深夜裡輾轉反側,睡不著覺的獨愁滋味是多麼的悲苦。此句也包含了對使君也同樣愁不寐的深深關切。又《古詩十九首》之第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詠“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⑾莫用豪賢故,棄捐素所愛:此句是說希望不要因為有了新的英雄賢士,就把自己原來一直忠心耿耿的“愛卿”就拋棄了,不要把自己真正的信任者就忘記了。又《行行重行行》詠“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⑿莫用魚肉貴,棄捐蔥與薤:不要因為有了價值高貴的大魚大肉,就不用蔥薤這些低賤的調味品了。這些蔥薤價值雖低,可是沒有它們,大魚大內也不會真正有香味的。

⒀莫用麻賤,棄捐菅與蒯:麻,指麻的皮纖維。《禮記·內則》“執麻枲,治絲繭,織紝 組糹川 。” 枲,即麻。《書·禹貢》“厥貢,漆,枲 ,糹希 ,營,植物名。多年生草本。稈高達米,葉片線形。夏秋抽出由許多總狀花序組成的大型花序,多生於山坡草地。我國西南,華南和華中各地皆生。稈葉可作造紙原料。蒯:草名,多年生草本,多叢生在水邊。莖可編席,也可造紙。《左傳·成公九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此句是說,麻與枲雖然一多也就賤了,賤在這裡是豐富很多的意思。但還不能沒有菅蒯,這些更低賤的草物,因為還可以用它們來編紝席(供使君坐)。又《古詩十九首》之第七首《明月皎夜光》詠“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

(14)倍恩者苦枯:恩,即恩光。倍恩者,即背離陽光。此句謂背離陽光的草木早晚會飽嘗乾枯的痛苦。

⒂蹶船常苦沒:蹶,踢踏踩。又倒顛仆。《淮南子·精神訓》“形勞而不休,則蹶。”常,一定。沒,沒滅。此句謂如果不小心把自已所乘坐的船踩翻,那自已也一定會隨之沉沒的。這句與前一句“倍恩者苦枯”都是告誡自己絕不會忘恩負義,當然也有提醒使君成份。

⒃教君安息定,慎莫致倉卒:此句謂幫助使君高枕勿憂,我一定會謹慎小心服侍,不讓使君感到煩躁。這裡安息即高枕勿憂貌。倉卒即倉促,喻匆迫煩躁貌。

⒄念與君一共離別:念,回想以往。與君一共離別,從前與使君一直共患難,即從前生離死別的悲愁遭遇,我們都熬過來了。又《古詩十九首》之第一首《行行重行行》詠“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⒅亦當何時,共坐復相對:此句謂,現在和過去大不相同了,我們可以從容的有機會坐下來共享(安樂)。

​⒆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這兩句頗費解釋。但可以理解為,裡裡外外不堪其勞。謂使君出了家門和回到家裡都因操勞而煩憂。

⒇邊地多悲風,樹木何蕭蕭:《古詩十九首》之第十四首《去者日以疏》詠“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又《古詩十九首》之第十六首《凜凜歲雲暮》詠“螻蛄夕悲鳴。涼風率已厲。”又第十七首《孟冬寒氣至》。詠“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曹操此句形容邊地悽慘貌。

(21)今日樂相樂,延年壽千秋:《古詩十九首》之第三首《青青陵上柏》詠“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極宴娛心意。”又第四首《今日良宴會》詠“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又第十一首《回車駕言邁》詠“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又第十三首《驅車上東門》詠“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迭,聖賢莫能度。”曹操末後此二句,並非全指平常意義的“樂相樂。”范蠡曾評價勾踐其人說“只可同患難,不可同安樂。”曹操用意更為複雜。


【釋義】

這首《塘上行》詩,在作者為誰上,古來學者,未能確定。唐·李善在注晉人陸機同題時引《歌錄》謂“《塘上行》,古辭。或雲甄皇后(曹丕妃),或雲魏文帝,或雲武帝。”據此看來至少在唐以前其詩歸屬就未能明考。但晉人陸機卻斷言為甄皇后即曹丕妻所作。然而宋人郭茂倩在整理樂府詩時又歸於曹操名下。竊以為此《塘上行》非武帝莫屬。其理由為:

首先,此詩並非言愛情。但一般學者及研究家統以為言情之作。其實是以夫妻喻君臣。儒家提倡三綱五常。所謂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這三綱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古人常以美女喻良臣。漢武帝劉徹《秋風辭》中“彼佳人兮不能忘。”就是以美人喻良臣。這首詩通篇滲透貫穿了以妻事夫,以臣事君的思想。但迴避了以子事父的比喻。這裡面大有文章。因為在封建禮教中,夫妻關係並不是真正平等的關係,而是一種從屬與被從屬的關係,即妻絕對是屬於丈夫的一個小部分。生為某家人,死為某家鬼。沒有根本意義上的自主權。終其生只有謹慎服侍丈夫的義務,沒有絲毫指手劃腳的權利。以夫妻喻君臣,就如同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深化味道。此詩必作於袁曹官渡之戰後。因為此時漢末許多軍閥諸侯割據勢力逐漸趨化三國,鼎足之勢趨於明朗,曹操實際已握劉漢權柄。故孫權、周瑜、諸葛亮俱謂曹操,明為漢相,實為漢賊。當此之際,物義沸騰,曹操身處風口,欲力挽狂瀾,需使出深身解數。這首詩應該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寫的。

他在詩中一會兒比喻自己是水池邊上生出的一株可供主人為席墊的蒲草,其茂盛的離離之葉可供主人在炎熱時間來乘涼;又喻自己是“使君”周圍眾口中最被譏斥的愚鈍不自知者,暗示自己最沒本事。早晚會被眾口所毀。被排擠離開使君時,自己最愁的和最苦惱最傷心的就是想再看使君一眼。這是企求和渴盼的語色。這種可憐的神情是人不能不憐憫的。在眾口鑠金下言不能盡的委屈,只有用自己內心深處最痛苦的悲愁才能體會,也只有求再看使君一眼的語色才能表達,這種極致式的表達是感人肺腑的。“今悉夜夜愁不寐”,語調痛切,意謂自己從今以後將再也見不到使君,為想見君顏色將終生永晝無眠,這難道不足以讓使君感慨嗎?一會兒又把自己比成蔥與薤,一會兒又比喻成菅與蒯。“莫用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用魚肉貴,棄捐蔥與薤。莫用麻枲賤,棄捐菅與蒯。”這是幾近乎近似臨別時的叮囑語。這裡融勸導與示理為一體。因蔥薤才能使魚肉更可口,雖有麻枲之物還不能沒有菅蒯為襯墊,這更是要使君別讓自己離開的祈求口吻,這是一個近乎平常侍女所應操持的事項,把自己擺在了謙卑的位次。這是令人同情的。至於入也愁,出也愁,那多風之邊地和蕭蕭之樹木無不渲染悲愁氣氛。末後兩句“今日樂相樂,延年壽千秋”是自己對使君的祝福,現在日子好了,可以享福了,祝福您延壽千秋。在向使君的美好祝福中卻溶進了自己有口難言的悽苦,在這種悽苦之中卻看不出有什麼絲毫的怨恨,在這種祝福中似乎也延伸了三綱五常的精神內涵。

其次,作者自己在此詩中迴避了父子關係的比喻。這是大有深意的。雖然父為子綱,且自漢以後為政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依常理推,用父子喻君臣,人皆可贊。作者之所以迴避,是因為自夏禹傳政於啟後,實乃天下為私之始,所謂父傳子,家天下。如果把自己喻為子,則不無希冀傳承大統之物議嫌猜,這正是作者刻意迴避的要害所在。這是曹操所以為作者的高人之處。再次,這首詩最突出的部分是體現了報恩的思想。而這種思想是以任勞任怨為前提的。

以蒲、縷、蔥、薤、菅、蒯自喻其賤。在眾口鑠金,又面臨使君棄捐的嚴峻形勢下,自己終無背怨情緒,告誡自己“倍恩者苦枯,躕船常苦沒。”沒有使君的關護,就沒有作者自己的今天,正因曾被使君這隻船所救渡,豈能上岸而忘恩。這與《讓縣自明本志令》的主題是一致的。曹操在《本志令》中謂“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作者此《塘上行》和《讓縣自明本志令》的根本用意是相同的,即主要發露自己忠貞的心跡。所不同的只是,《塘上行》是對使君而言,《本志令》是對朝廷而言。《塘上行》表達的委婉,《本志令》表達的激切。《本志令》謂“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自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北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還有樂毅書),未償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於三世矣。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肯肯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滕》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盡心於使君,遭眾口所鑠;盡忠於漢室,遭私心相評。其內心因委曲而苦悶實則如一。且《塘上行》是曲屈嘔噦,而《本志令》則直述胸臆。

可以說,《本志令》就是對《塘上行》陰蒸而不能迫,陽伏而不能出以致極度抑鬱而後爆發式的公開自解。複次,這首《塘上行》是作者對《古詩十九首》深切體會之後而又高度濃縮的感情結晶。也就是說《塘上行》作者把《古詩十九首》的主要思想情致渾一於其中,而且更顯得悽苦深切。《古詩十九首》非一人一時之作,前漢後漢都有。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合為一組,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當然《塘上行》作者當時雖未必定有《古詩十九首》其名,但對《古詩十九首》的原作及中心思想定然是爛熟於心的。因其內容多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的彷徨失意。其主要情調和《塘上行》作者的思想暗流是相通的,而且更激發了《塘上行》作者的共鳴。這就是《塘上行》作者為什麼屢屢化用《古詩十九首》詩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使君生別離”、“念與君一共離別”等,是化用《行行重行行》的“與君生別離”句;“棄捐素所愛”、“棄捐蔥與薤”、“棄捐菅與蒯”等,是化用《行行重行行》的“棄捐勿複道”句;“今日樂相樂”等,是化用《青青陵上柏》的“斗酒相娛樂”及“極宴娛心意”句。又《今日良宴會》有“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句;等等。末次,這首詩後被列為“晉樂”。即司馬氏代魏之後列為宮廷宴會時的常用樂章。因為司馬朝的許多臣僚原是曹操的舊部,用其一為籠絡人心意,二有宣揚盡忠意。最後,《塘上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含義,即存恤撫循,求賢愛士思想,也可以說這是這首詩的苦口婆心所在。作者認為“蒲葉”、“蔥與薤”、“菅與蒯”,都能為“使君”所用。仔細玩味,其求賢用意是十分誠肯的。或許這也是後來司馬氏定為晉樂的重要原因之一。總之,熟讀《古詩十九首》,方能玩味《塘上行》。不然,只能是隔岸觀火。

作者之所以要把《古詩十九首》之要義精華濃縮於《塘上行》,還有一個很重的因素,那就是《古詩十九首》主要是悽切的反映了兩漢以來的受壓迫民眾的這樣一個基本而又普遍的社會矛盾和客觀現實,發露了受壓迫最低層民眾和失意士人的心聲。但是這樣的現實,作者只能更委婉含蓄的的滲透於《塘上行》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作者身份特殊,為避眾口鑠金故。同時《古詩十九首》所反映的殘酷社會現實,處於末世的獻帝及其漢室其他成員一定從桓靈之際已然領略其苦,是雖然不原承認但不得不承認的客觀史實。這樣《塘上行》就有了可能會被“使君”同情以至憐憫的感情基礎。據以上幾點可知此《塘上行》非曹操作而不能。因為可以說他確實是當時最瞭解社會最低層民眾疾苦的文學家之一。至於陸機將《塘上行》說成是曹丕妻甄后所作,大有可疑之處。竊以為陸機非不知真正作者是曹操,可能因為陸機是曹操孫婿,又十分敬重曹操雄武才智,慮後人不識曹操當初尺蠖之意,而屈解一代雄傑眷眷可憐之心,故張冠李戴而強塞於甄后懷抱。致成迷案而猶懸於千載之後。不然,何陸機慷慨獨籌西襄《吊魏武帝文》乎?

《易傳·繫辭下》謂“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曹操這首《塘上行》和他自己所作的其他詩一樣,也是反映他處政治旋渦而不被淹沒的謀略運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濃厚地體現了《周易》乾卦·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誡驕思想,也符合《尚書》“謙受益,滿招損”的韋舀 晦精神。官渡雖克袁,赤壁卻敗績。當此之際,眾口鑠金,危機四伏,曹操並不強與眾爭,而冷靜地採取了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利用安身以崇德”的蠖屈謀略,這是孔子智慧對處於困境者的光輝啟迪。《塘上行》這種委曲求全的表達方式卻通篇熠熠發出自強不息的光彩。

《易傳·繫辭下》又謂“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曹操寫《塘上行》的主要意圖就是要達到安其身,易其心,定其交以求全的基本目的。曹操每到一個大的政治步驟前後總會有詩的,可以說他把自己在特殊情況下的詩作看成一著棋來運用的,並非是抒發閒情逸致。毛澤東也是在重大的關係國家民族命運用前途之際總會揮灑大手筆。而毛澤東曾多次大讚曹操,難道在運用詩賦抒發情懷上無有同感嗎?其實都是深明這種武器效力的。然而,撇開曹操的政治動機不論,《塘上行》亦體現了釋氏的忍辱思想,這與《易傳》屈信相感而利生的精神是殊途同歸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謂“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閒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清淨;不當嗔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孤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儘管曹操的忍辱並非出於至誠忠信,並且只是當作一種韜晦的謀略付於運籌,但他終於達到位極人臣的頂點和對漢室政權的建樹得到了社會的基本認同,這與他努力實踐釋氏忍辱的戒教是絕對分不開的。可見忍辱思想不論在世法或出世法社會實踐中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故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曾明確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淡莫論人非。”這種博大精深的忍辱思想,實際上也佐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自強不息的偉大而文明的成功實踐歷史。


【史事】

①《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謂“十四年(建安即公元209年)辛未(曹操)令曰‘自頃以來,軍數徵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強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

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子公綽為趙魏老則憂,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可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詩話】

①南宋·範日希 文撰《對床夜語》謂“古《塘上行》有云‘莫用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用魚肉貴,棄捐蔥與薤。莫用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前雲‘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或為甄后為郭後所譖,遂作此。觀其詞殆亦是也。陸士衡雲‘男歡智傾愚,女愛衰避妍。不惜微軀退,惟懼蒼蠅前。願君廣末光,照妾薄暮年。’則為甄后作無疑矣。”

【文丨鄭世昌先生。作者系立身國學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文化復興聯合會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