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诗丨魏武帝曹操·相和歌·塘上行(晋乐)

帝王之诗丨魏武帝曹操·相和歌·塘上行(晋乐)

蒲生我池中,蒲生我池中。

相和歌·塘上行(晋乐)

蒲生我池中,蒲生我池中。

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人仪。

莫能缕自知,众口铄黄金。

使君生别离。念君我去时。

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

感结伤心脾,今悉夜夜愁不寐。

莫用豪贤故,莫用豪贤故。

弃捐素所爱,莫用鱼肉贵。

弃捐葱与薤,莫用麻 贱。

弃捐菅与蒯,倍恩者苦枯。

倍恩者苦枯,蹶船常苦没。

教君安息定,慎莫致仓卒。

念与君一共离别,亦当何时。

共坐复相对,出亦复苦愁。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萧萧。

今日乐相乐,延年寿千秋。


【说明】

这首诗可能作于赤壁战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在邺凿玄武池训练水师,同年十二月“公至赤壁,与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数十万大军,劳师糜饷,几近崩溃,不果而归,痛定思痛,幡然大悔。遂遭物议,这首《塘上行》反映了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作者五内难以名状的复杂烦恼而又苦涩之思。可以推断先有《塘上行》,后有《述志令》。《塘上行》是《述志令》的先机酝酿,而《述志令》又是《塘上行》的成熟和发展。当然这也是为下求贤令张本,毛泽东曾有“枯木朽株齐努力”句,难道能断言未受曹操“葱与薤”及“菅与蒯”的启发吗?


【简注】

①塘上行:唐·吴竞竞《乐府古题解》谓“《塘上行》前志云晋乐奏魏武帝‘蒲生我池中’,而诸集录皆言其词为魏文帝甄后所作,叹以谗诉见弃。犹幸得新好不遗。故恶焉。”

②蒲生我池中:蒲,水生植物名,可以制席,嫩蒲可食。《诗·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又《诗·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蒲。”郑玄 “蒲,蒲柳。”按即水杨。曹操在此有深谦意。有感恩意,有为王效忠报答意。

③其叶何离离:离离,繁茂貌。《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左思《蜀都赋》“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此句喻蒲在池中得到滋润,茁壮成长。

④傍能行人仪:傍,即傍陪佐助。此句是说蒲草可以为行人息劳时助行者愉悦而恢复精神。

⑤莫能缕自知:缕,蒲缕如麻,所谓缕缕不尽。引申为谦词,喻愚钝不自知。

⑥众口铄黄金:《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铄,销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原形容舆论势力很大,后谓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在此引申为如能接受众人的批评,可以使我受到教育而自知。

⑦使君生别离:使君,旧时尊称奉命出使的人为使君。《后汉书·寇恂传》“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汉时称刺使为使君。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以后用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句引申为使君本忙四方,我常有生离死别的忧患之虑。

⑧念君我去时,独愁常苦悲:念,想起。此句谓一想起使君离家将要远行时,心中的悲凉愁情只有长期压抑在自己的胸中。

⑨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谓自使君离家远行后,每每想起使君,希望见到,然而令人伤感,茶饭难思。

⑩今悉夜夜愁不寐:今悉,现在才知道或明白。现在我才知道每天深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的独愁滋味是多么的悲苦。此句也包含了对使君也同样愁不寐的深深关切。又《古诗十九首》之第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⑾莫用豪贤故,弃捐素所爱:此句是说希望不要因为有了新的英雄贤士,就把自己原来一直忠心耿耿的“爱卿”就抛弃了,不要把自己真正的信任者就忘记了。又《行行重行行》咏“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⑿莫用鱼肉贵,弃捐葱与薤:不要因为有了价值高贵的大鱼大肉,就不用葱薤这些低贱的调味品了。这些葱薤价值虽低,可是没有它们,大鱼大内也不会真正有香味的。

⒀莫用麻贱,弃捐菅与蒯:麻,指麻的皮纤维。《礼记·内则》“执麻枲,治丝茧,织纴 组纟川 。” 枲,即麻。《书·禹贡》“厥贡,漆,枲 ,纟希 ,营,植物名。多年生草本。秆高达米,叶片线形。夏秋抽出由许多总状花序组成的大型花序,多生于山坡草地。我国西南,华南和华中各地皆生。秆叶可作造纸原料。蒯:草名,多年生草本,多丛生在水边。茎可编席,也可造纸。《左传·成公九年》“虽有丝麻,无弃菅蒯。”此句是说,麻与枲虽然一多也就贱了,贱在这里是丰富很多的意思。但还不能没有菅蒯,这些更低贱的草物,因为还可以用它们来编纴席(供使君坐)。又《古诗十九首》之第七首《明月皎夜光》咏“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14)倍恩者苦枯:恩,即恩光。倍恩者,即背离阳光。此句谓背离阳光的草木早晚会饱尝干枯的痛苦。

⒂蹶船常苦没:蹶,踢踏踩。又倒颠仆。《淮南子·精神训》“形劳而不休,则蹶。”常,一定。没,没灭。此句谓如果不小心把自已所乘坐的船踩翻,那自已也一定会随之沉没的。这句与前一句“倍恩者苦枯”都是告诫自己绝不会忘恩负义,当然也有提醒使君成份。

⒃教君安息定,慎莫致仓卒:此句谓帮助使君高枕勿忧,我一定会谨慎小心服侍,不让使君感到烦躁。这里安息即高枕勿忧貌。仓卒即仓促,喻匆迫烦躁貌。

⒄念与君一共离别:念,回想以往。与君一共离别,从前与使君一直共患难,即从前生离死别的悲愁遭遇,我们都熬过来了。又《古诗十九首》之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⒅亦当何时,共坐复相对:此句谓,现在和过去大不相同了,我们可以从容的有机会坐下来共享(安乐)。

​⒆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这两句颇费解释。但可以理解为,里里外外不堪其劳。谓使君出了家门和回到家里都因操劳而烦忧。

⒇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萧萧:《古诗十九首》之第十四首《去者日以疏》咏“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又《古诗十九首》之第十六首《凛凛岁云暮》咏“蝼蛄夕悲鸣。凉风率已厉。”又第十七首《孟冬寒气至》。咏“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曹操此句形容边地凄惨貌。

(21)今日乐相乐,延年寿千秋:《古诗十九首》之第三首《青青陵上柏》咏“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极宴娱心意。”又第四首《今日良宴会》咏“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又第十一首《回车驾言迈》咏“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又第十三首《驱车上东门》咏“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曹操末后此二句,并非全指平常意义的“乐相乐。”范蠡曾评价勾践其人说“只可同患难,不可同安乐。”曹操用意更为复杂。


【释义】

这首《塘上行》诗,在作者为谁上,古来学者,未能确定。唐·李善在注晋人陆机同题时引《歌录》谓“《塘上行》,古辞。或云甄皇后(曹丕妃),或云魏文帝,或云武帝。”据此看来至少在唐以前其诗归属就未能明考。但晋人陆机却断言为甄皇后即曹丕妻所作。然而宋人郭茂倩在整理乐府诗时又归于曹操名下。窃以为此《塘上行》非武帝莫属。其理由为:

首先,此诗并非言爱情。但一般学者及研究家统以为言情之作。其实是以夫妻喻君臣。儒家提倡三纲五常。所谓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三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古人常以美女喻良臣。汉武帝刘彻《秋风辞》中“彼佳人兮不能忘。”就是以美人喻良臣。这首诗通篇渗透贯穿了以妻事夫,以臣事君的思想。但回避了以子事父的比喻。这里面大有文章。因为在封建礼教中,夫妻关系并不是真正平等的关系,而是一种从属与被从属的关系,即妻绝对是属于丈夫的一个小部分。生为某家人,死为某家鬼。没有根本意义上的自主权。终其生只有谨慎服侍丈夫的义务,没有丝毫指手划脚的权利。以夫妻喻君臣,就如同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深化味道。此诗必作于袁曹官渡之战后。因为此时汉末许多军阀诸侯割据势力逐渐趋化三国,鼎足之势趋于明朗,曹操实际已握刘汉权柄。故孙权、周瑜、诸葛亮俱谓曹操,明为汉相,实为汉贼。当此之际,物义沸腾,曹操身处风口,欲力挽狂澜,需使出深身解数。这首诗应该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的。

他在诗中一会儿比喻自己是水池边上生出的一株可供主人为席垫的蒲草,其茂盛的离离之叶可供主人在炎热时间来乘凉;又喻自己是“使君”周围众口中最被讥斥的愚钝不自知者,暗示自己最没本事。早晚会被众口所毁。被排挤离开使君时,自己最愁的和最苦恼最伤心的就是想再看使君一眼。这是企求和渴盼的语色。这种可怜的神情是人不能不怜悯的。在众口铄金下言不能尽的委屈,只有用自己内心深处最痛苦的悲愁才能体会,也只有求再看使君一眼的语色才能表达,这种极致式的表达是感人肺腑的。“今悉夜夜愁不寐”,语调痛切,意谓自己从今以后将再也见不到使君,为想见君颜色将终生永昼无眠,这难道不足以让使君感慨吗?一会儿又把自己比成葱与薤,一会儿又比喻成菅与蒯。“莫用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用鱼肉贵,弃捐葱与薤。莫用麻枲贱,弃捐菅与蒯。”这是几近乎近似临别时的叮嘱语。这里融劝导与示理为一体。因葱薤才能使鱼肉更可口,虽有麻枲之物还不能没有菅蒯为衬垫,这更是要使君别让自己离开的祈求口吻,这是一个近乎平常侍女所应操持的事项,把自己摆在了谦卑的位次。这是令人同情的。至于入也愁,出也愁,那多风之边地和萧萧之树木无不渲染悲愁气氛。末后两句“今日乐相乐,延年寿千秋”是自己对使君的祝福,现在日子好了,可以享福了,祝福您延寿千秋。在向使君的美好祝福中却溶进了自己有口难言的凄苦,在这种凄苦之中却看不出有什么丝毫的怨恨,在这种祝福中似乎也延伸了三纲五常的精神内涵。

其次,作者自己在此诗中回避了父子关系的比喻。这是大有深意的。虽然父为子纲,且自汉以后为政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依常理推,用父子喻君臣,人皆可赞。作者之所以回避,是因为自夏禹传政于启后,实乃天下为私之始,所谓父传子,家天下。如果把自己喻为子,则不无希冀传承大统之物议嫌猜,这正是作者刻意回避的要害所在。这是曹操所以为作者的高人之处。再次,这首诗最突出的部分是体现了报恩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以任劳任怨为前提的。

以蒲、缕、葱、薤、菅、蒯自喻其贱。在众口铄金,又面临使君弃捐的严峻形势下,自己终无背怨情绪,告诫自己“倍恩者苦枯,蹰船常苦没。”没有使君的关护,就没有作者自己的今天,正因曾被使君这只船所救渡,岂能上岸而忘恩。这与《让县自明本志令》的主题是一致的。曹操在《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作者此《塘上行》和《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根本用意是相同的,即主要发露自己忠贞的心迹。所不同的只是,《塘上行》是对使君而言,《本志令》是对朝廷而言。《塘上行》表达的委婉,《本志令》表达的激切。《本志令》谓“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自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北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还有乐毅书),未偿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肯肯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尽心于使君,遭众口所铄;尽忠于汉室,遭私心相评。其内心因委曲而苦闷实则如一。且《塘上行》是曲屈呕哕,而《本志令》则直述胸臆。

可以说,《本志令》就是对《塘上行》阴蒸而不能迫,阳伏而不能出以致极度抑郁而后爆发式的公开自解。复次,这首《塘上行》是作者对《古诗十九首》深切体会之后而又高度浓缩的感情结晶。也就是说《塘上行》作者把《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情致浑一于其中,而且更显得凄苦深切。《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前汉后汉都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当然《塘上行》作者当时虽未必定有《古诗十九首》其名,但对《古诗十九首》的原作及中心思想定然是烂熟于心的。因其内容多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其主要情调和《塘上行》作者的思想暗流是相通的,而且更激发了《塘上行》作者的共鸣。这就是《塘上行》作者为什么屡屡化用《古诗十九首》诗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使君生别离”、“念与君一共离别”等,是化用《行行重行行》的“与君生别离”句;“弃捐素所爱”、“弃捐葱与薤”、“弃捐菅与蒯”等,是化用《行行重行行》的“弃捐勿复道”句;“今日乐相乐”等,是化用《青青陵上柏》的“斗酒相娱乐”及“极宴娱心意”句。又《今日良宴会》有“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句;等等。末次,这首诗后被列为“晋乐”。即司马氏代魏之后列为宫廷宴会时的常用乐章。因为司马朝的许多臣僚原是曹操的旧部,用其一为笼络人心意,二有宣扬尽忠意。最后,《塘上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即存恤抚循,求贤爱士思想,也可以说这是这首诗的苦口婆心所在。作者认为“蒲叶”、“葱与薤”、“菅与蒯”,都能为“使君”所用。仔细玩味,其求贤用意是十分诚肯的。或许这也是后来司马氏定为晋乐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熟读《古诗十九首》,方能玩味《塘上行》。不然,只能是隔岸观火。

作者之所以要把《古诗十九首》之要义精华浓缩于《塘上行》,还有一个很重的因素,那就是《古诗十九首》主要是凄切的反映了两汉以来的受压迫民众的这样一个基本而又普遍的社会矛盾和客观现实,发露了受压迫最低层民众和失意士人的心声。但是这样的现实,作者只能更委婉含蓄的的渗透于《塘上行》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身份特殊,为避众口铄金故。同时《古诗十九首》所反映的残酷社会现实,处于末世的献帝及其汉室其他成员一定从桓灵之际已然领略其苦,是虽然不原承认但不得不承认的客观史实。这样《塘上行》就有了可能会被“使君”同情以至怜悯的感情基础。据以上几点可知此《塘上行》非曹操作而不能。因为可以说他确实是当时最了解社会最低层民众疾苦的文学家之一。至于陆机将《塘上行》说成是曹丕妻甄后所作,大有可疑之处。窃以为陆机非不知真正作者是曹操,可能因为陆机是曹操孙婿,又十分敬重曹操雄武才智,虑后人不识曹操当初尺蠖之意,而屈解一代雄杰眷眷可怜之心,故张冠李戴而强塞于甄后怀抱。致成迷案而犹悬于千载之后。不然,何陆机慷慨独筹西襄《吊魏武帝文》乎?

《易传·系辞下》谓“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曹操这首《塘上行》和他自己所作的其他诗一样,也是反映他处政治旋涡而不被淹没的谋略运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浓厚地体现了《周易》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诫骄思想,也符合《尚书》“谦受益,满招损”的韦舀 晦精神。官渡虽克袁,赤壁却败绩。当此之际,众口铄金,危机四伏,曹操并不强与众争,而冷静地采取了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利用安身以崇德”的蠖屈谋略,这是孔子智慧对处于困境者的光辉启迪。《塘上行》这种委曲求全的表达方式却通篇熠熠发出自强不息的光彩。

《易传·系辞下》又谓“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曹操写《塘上行》的主要意图就是要达到安其身,易其心,定其交以求全的基本目的。曹操每到一个大的政治步骤前后总会有诗的,可以说他把自己在特殊情况下的诗作看成一着棋来运用的,并非是抒发闲情逸致。毛泽东也是在重大的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用前途之际总会挥洒大手笔。而毛泽东曾多次大赞曹操,难道在运用诗赋抒发情怀上无有同感吗?其实都是深明这种武器效力的。然而,撇开曹操的政治动机不论,《塘上行》亦体现了释氏的忍辱思想,这与《易传》屈信相感而利生的精神是殊途同归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谓“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清净;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孤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尽管曹操的忍辱并非出于至诚忠信,并且只是当作一种韬晦的谋略付于运筹,但他终于达到位极人臣的顶点和对汉室政权的建树得到了社会的基本认同,这与他努力实践释氏忍辱的戒教是绝对分不开的。可见忍辱思想不论在世法或出世法社会实践中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故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曾明确开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淡莫论人非。”这种博大精深的忍辱思想,实际上也佐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的伟大而文明的成功实践历史。


【史事】

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谓“十四年(建安即公元209年)辛未(曹操)令曰‘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强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子公绰为赵魏老则忧,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可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诗话】

①南宋·范日希 文撰《对床夜语》谓“古《塘上行》有云‘莫用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用鱼肉贵,弃捐葱与薤。莫用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前云‘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或为甄后为郭后所谮,遂作此。观其词殆亦是也。陆士衡云‘男欢智倾愚,女爱衰避妍。不惜微躯退,惟惧苍蝇前。愿君广末光,照妾薄暮年。’则为甄后作无疑矣。”

【文丨郑世昌先生。作者系立身国学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复兴联合会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