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一去永不回,除了回味你還可以這樣做

五十個心靈成長問答 心理學專業人士解答


你的困擾,我也有過。

你的傷心,我也有過。

你的不開心、你的不甘心,

我都有過……

被理解,

是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事情之一。

五十個心理問答,

來自真實心聲與真實需求,

來自心理學專業人士的耐心解答。


自古以來,時間就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可生活中的我們,真的會珍惜時間嗎?珍惜時間不是簡簡單單的說說而已,而是要以合理的方法來達到用有效的時間解決更多事情的目的。給自己確立合適的目標,運用正確的時間管理方法,避免時間管理誤區,使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好時間就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節奏,也就有利於把握自己的人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本期嘉賓王凱旋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讀心理學博士


Q


王老師,今天的主題是時間管理,我們總說“時間一去不復返”,可是時間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更不會聽話,怎麼會聽我們的管理呢?


A


是這樣的,我們對時間的管理不是管理時間本身,因為時間脫離了事件就沒有意義了。比如:因為盼望見到某個人而覺得時間過得慢了,我們會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因為陷入自我發展的絕境裡而覺得時間過得很艱辛,那種痛苦會讓你說出“度日如年”。基於對引發時間知覺的事件認知的不同,時間管理其實是一種“自我管理”的方式,它的管理重點在於個人對事件的選擇和控制。


時光一去永不回,除了回味你還可以這樣做


Q


抓緊一切時間去做事,就可以很好地管理時間嗎?


A


這可不一定哦,想要真正管理好時間,就要走出對時間管理的誤區,很多時候我們對時間管理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誤區,使我們無法正確認識時間管理,無法具體做到管理好時間。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幾點跟時間有關的 非常有趣的原理與誤區:

第一點,稱之為“服務生效應”,這個效應告訴我們, 人們容易記住自己沒有完成的任務,而對於自己已經完成的事情,則沒有那麼 深的記憶,大多數人都有對於未完成事情的積極性,而這樣就容易產生兩種極 端,要麼總是強迫自己做什麼事情都馬上做完,一次性完成,哪怕加班加點也在所不惜;要麼就對什麼事情都要求很低,都喜歡拖延,很“佛系”。這兩個極端無論哪個,都是殺傷力非常大的,哪個都不能出現。

第二點,時間商品法則,這個法則告訴我們時間也是商品的成本之一,而提高效率縮短製造商品所用的時間週期也是減少成本提高利潤的方法。所以提高效率也是我們要學習的非常 重要的內容。

第三點為時間混亂現象,這個現象可以理解為生活中的突發情況。舉個例子,比如今天中午我想用半小時來做一頓飯,結果沒想到做飯的時候打碎了盤子,飯菜撒了一地,這時就要花更多的時間收拾地板,重做飯菜,這就出現了時間混亂的現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可能中途出現意外,不過不必擔心,面對突發狀況保持清醒冷靜的狀態,相信你會處理得很好。

最後一點,就是大家可能聽過的“二八定律”,這個定律告訴我們佔據主要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往往是少數,大約佔20%,所以我們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把握住那20%,而不是花大量的時間浪費在80%上,做那些“無用功”。學會揚長避短,也是時間管理的關鍵。


Q


那王老師可以給提一些具體的管理建議嗎?


A


關於時間管理有很多書籍,大家有時間可以去查查資料。我今天主要說幾點。

1. 有意識地轉移關注焦點。

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應該關注的是管理過程中的自我監控和調整的問題,但是很多人只關注管理後的靜態表徵結果,這樣就會出現信息矛盾的狀況。

2. 做出選擇是目標達成的推力。

目標和想法太多而沒有行動就很容易摔倒。其實,目標達成的前提就是在眾多的目標中做出艱難的選擇,但很多人說老師啊,我真的很認真地評估了我的目標,它們確實很難取捨啊。這時不妨簡單一些,憑直覺或抓鬮,先確定出一個目標,然後就去行動吧。當你堅持去突破一個目標時,你的注意力就會非常集中,全神貫注地去做一件事,不僅能提高效率,幫助自己完成目標,而且縮短了完成目標的時間,用短時間完成更多目標,何樂而不為呢?

3. 確定優先順序,避免雜亂無章對自己的干擾。

很多焦慮、抑鬱的人在首次諮詢時會說自己有自我發展、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學習等方面的問題,這就像跑道上同時有 8 個運動員一起比賽,這時我們的眼睛一定是看不過來的,最後也只能選擇關注其中的一個或者兩個運動員去看他們的比賽狀況。所以,當發現確實有好多事情需要去做,那給它們排個序吧。一個一個地完成,因為每件事情完成後所帶來的成就感能更好地推動自己完成下一個任務。也有一種非常常用的方法,就是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田字,在第一個格子裡寫緊急而重要的事,第二個格子裡寫緊急但不重要的事,第三個格子裡寫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第四個格子裡寫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這樣對事情進行一個分類,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就一目瞭然了。

4. 計劃是可以調整的。

計劃是對未來活動的一個大致規劃,未來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所以我們要不斷地監控和調整,才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相對穩定的計劃。所以,在時間管理前期一定要給自己一些時間調整。當然,這種調整也不是隨自己的心意,想怎樣調就怎樣調,調整計劃不可理解為放縱自己,而是要學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更加合理的計劃並督促自己去完成。

5.“創造”時間使其發生最大功效。

這裡的“創造”指的是尋找方法將非生產性時間轉變為生產性時間,比如是不是可以減少刷手機、玩遊戲的時間。還有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在節目中一直強調的運動,這裡再加上一個健康飲食,這兩個可以幫助大家保持精力充沛,提高效率。


時光一去永不回,除了回味你還可以這樣做


Q


那王老師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時間管理方法推薦給大家呢?


A


我來給大家推薦幾種具體的方法:第一個叫做“番茄工作法”,相信大家有所耳聞,在各大 APP 上,也一定見過這個方法,具體就是集中精力工作25分鐘,這時候番茄時鐘就會提醒你休息5分鐘,5分鐘過後,新的一輪學習又開始了,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習張弛有度,不過缺陷就是時間比較短,不適用於長時間專注的工作。第二個方法叫作“GTD工作法”,意思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將事情做完”,這種方法的核心就是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用書面文字的形式來提醒自己還需要完成的任務,一項一項地進行。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事情非常多、非常雜亂的時候,寫下來要做的事情,可以幫助你冷靜下來,清晰自己的思維。第三種比較常用的方法叫作“月計劃安排法”,將這個月的學習工作簡單列個計劃,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書面的計劃,或者在日曆上做標記。當然,好的方法不止這些,還有“莫法特休息法”,利用不同學習地點的變換,減少學習中的枯燥感和疲憊感,來提高效率。


時光一去永不回,除了回味你還可以這樣做


擴展閱讀


時間知覺:時間知覺是指對客觀現象延續性和順序性的感知。時間知覺的信息,既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外部信息包括計時工具,也包括宇宙環境的週期性變化,如太陽的升落等。內部標尺是機體內部的一些有節奏的生理過程和心理活動。神經細胞的某種狀態也可成為時間信號。用計時器測量出的時間與估計的時間不完全一致。

服務生效應:經過大量的調查發現,服務生對於那些還沒有把菜上全的訂單印象更加深刻。如果這一桌的菜已經上全了,在服務生的腦海裡就像有一塊橡皮,將這桌“完成”的訂單擦掉了,他們就很難想起客人點了些什麼。這就是“服務生效應”。蔡格尼克告訴世人,原來我們對那些尚未完成的計劃和任務印象更深,而對已經完成的事卻很容易遺忘。這是因為我們天生就有一股“動力”去完成那些還沒完成的目標,但是一旦完成了,這種動力就得到了滿足,所以我們會迅速忘掉。而如果這件事突然中斷、沒有做完,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將是最深刻的。

二八定律:二八定律是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託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 20%,其餘 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莫法特休息法:莫法特休息法就是從一張書桌移到另一張書桌,繼續工作。如果長時間持續同一項工作內容,就會產生疲勞,使活動能力下降。如果這時改變工作內容,就會產生新的優勢興奮灶,而原來的興奮灶則得到抑制,這樣人的腦力和體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調劑和放鬆。


時光一去永不回,除了回味你還可以這樣做


如何適應忙碌的生活?

面對壓力,我們有另外的選擇嗎?

你自律了嗎?

你會時間管理嗎?

如何與朋友相處?

失戀了怎麼辦?

如何學會與自己相處?

你有強迫症嗎?

職業生涯規劃如何做?

……

本書分為心理素養提升、積極心態構建、人際關係調適、身心疾病、職業就業定位、心理技術運用六大篇章,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將專業內容生活化,彷彿一位耐心的老師,一對一為你答疑解惑。

願本書可以成為你人生的助力,

願你找到自我,找準定位,

從此,發光發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