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黃牛”變“快牛”

4月下旬,長白山腳下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乍暖還寒,山坡上的金達萊開始綻放,一群群延邊黃牛在田間吃草。

一頭延邊黃牛,濃縮了中國朝鮮族遷徙、耕耘和奮鬥的身影。給牛吃打糕、喝溫水,讓牛住暖房,朝鮮族群眾愛牛也是出了名的。

“瞧,額頭有朵白花的那隻小牛犢,就是延黃牛與西門塔爾牛雜交的後代。”延邊州龍井市智新鎮明東村村民安豐忠指向不遠處的牛舍說。

安豐忠養了80多頭牛,承包了附近100公頃牧場。說起延邊黃牛,這個養牛老把式打開了話匣子。延邊黃牛是我國五大地方良種牛之一,肉質鮮嫩,但產肉量少,前些年不少養殖戶轉而飼養產肉量更高的國外肉牛品種。

2008年,當地成功培育出由延邊黃牛與法國利木贊牛雜交的延黃牛。“延黃牛增加了我國肉用牛品種,拓寬了當地群眾的致富路。”延邊州農業農村局副調研員薛雙貴說。目前延邊州養牛約30萬頭,其中7萬多頭是延黃牛。與市場普通牛肉相比,延黃牛每斤至少多賣10塊錢。

家住延邊州龍井市東盛湧鎮的農民劉景義四年前開始養牛。由於家裡耕地面積小,無處放牧,他與當地的龍井長白山犇福清真肉業有限公司合作,通過託管方式寄養了6頭牛,再加上在犇福公司打工,每年至少收入三四萬元。

延邊各地的街頭巷尾,大大小小的燒烤店隨處可見,很多以延黃牛為招牌,很受歡迎。薛雙貴說:“即便這樣,延黃牛的價格還是不夠高,好肉賣不上高價。”

這些年,一些養牛企業開始走出延邊,瞄準高端市場。像犇福公司的產品已經進入萬豪酒店,每斤90元到100元。產業鏈條拓展,帶動養殖戶受益,延黃牛變身致富的“快牛”。

轉型的不僅有產品和市場,還有養殖方式。在“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的延邊地區,黃牛上山散養是傳統養殖方式。近年來,隨著林區禁牧等生態保護政策推進,集中規模飼養成為越來越多養殖戶的選擇。

說起下一步養殖打算,安豐忠說,隨著生態保護越來越嚴格,可放牧草場越來越少,想擴大規模,但心裡沒底,不少養殖戶都有類似的擔憂。

聽到安豐忠的困惑,一旁的智新鎮黨委書記許京洙給他支招,他指著不遠處田地裡的一捆捆玉米秸稈說,當地秸稈資源豐富,過去一些老百姓焚燒秸稈,既破壞環境又浪費資源。隨著集中規模飼養不斷髮展,也給秸稈轉化飼料帶來機遇,如果加工利用好,就是循環農業。

(記者陳俊 宗巍 高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