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講,最長情的告白是陪伴。

今年突如其來的長假,讓大家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孩子。可前幾天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因為長時間的陪伴,家裡的孩子居然打電話給警察叔叔,讓警察叔叔把家裡的父母帶走。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現在孩子都在家上網課,老師佈置了作業,家長在家有大量的時間陪孩子去完成這件事。在父母再次的催促之下,這孩子哭著打了110電話“救命”。警察過來了解情況後,原來是熊孩子不願意做作業打的電話,讓警察把他們抓走就不用再做了。

看到這條新聞後,家長群裡早就吵開了鍋。有的父母覺得很搞笑,而更多的家長深有感觸,家裡的孩子有時候比新聞裡的孩子還要調皮,還要難教,做出來的事分分鐘能夠把人氣個半死。

比如有一位家長講到,去年帶孩子去逛超市,孩子看中了一個500多塊的玩具,一定要買,怎麼哄他都不行,最後是在商場裡大哭,還引來了很多圍觀的人。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她在虐待自己的孩子。

原本想著讓孩子哭累了就回去,不管他的無理要求。這位媽媽講到,她一個月工資才3千多,500塊錢夠她10天左右的生活費了,才捨不得花這個錢買這個不實用的東西。

後來孩子哭是哭累,在準備離開的時候,居然很大聲地講,你是個惡魔媽媽,不配做我的媽媽。家長當場就被驚到了,氣得話都講不出來。這位媽媽把玩具買了回家,母子倆冷戰了很久,這件事才算結束。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能夠自己去完成自己該做的事,能夠體會到父母的用苦良心,能夠變得懂事,可很多時候都會事與願違,孩子耍性子的時間比任何時候都要多。


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在自家孩子又哭鬧的下午,翻到了一本書《正面管教魔法書》。一個方法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這本書裡講到,在孩子的基本需求滿足的前提下,孩子還提出很多的無理要求,並且不停,最好的辦法是採用“衛生間戰術”,即家長躲到衛生間去並告訴孩子“我現在要去衛生間,等你冷靜下來了,請以尊重的方式再跟我講話”。

我立馬按照這個辦法去做,5分鐘過後孩子停止了哭鬧,並且跟我講,媽媽你應該也渴了吧,出來喝杯水。

這一戰,大獲全勝。

《正面管教魔法書》是美國著名早教專家艾米.麥克瑞迪寫的,作者是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Positive Parenting Solutions.創始人。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如何用簡單有效的方法培養一個獨立、向上、懂得感恩的孩子。主要是從孩子常見的場景出發,瞭解孩子背後的動機和如何去應對孩子這些行為及幫他糾正,概括來講,三個大的方面的內容:

孩子為什麼會跟自己預想的不一樣?


怎麼才能不向孩子屈服,不變成他的傭人?


孩子的獨立需要做些什麼


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一,孩子為什麼會跟我們預想的不一樣?

相信很多人沒生孩子之前都會覺得孩子是很可愛的,是可以帶好的,在自己的精心照顧之下會變成一個有禮貌、有教養、有知識、有才幹的孩子。

可孩子一天天長大之後才發現,孩子根本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樣,孩子的調皮搗蛋不是大人能想象的,他們的創造力和破壞力相當地驚人。

正如作者所講的,每個孩子身上都潛藏著非凡的特質,他有意願和能力成為一個自信的人。在我覺來,孩子們的特質不加註意,不加調教的話就有可能成為一個隨時會爆發的彈藥。

到底為什麼孩子會與我們想象中的不一樣?

1,理所應當的心理

理所應當的心理指的就是那種認為全世界都虧欠看自己的心理。擁有這種心理的孩子會認為,所有人都要對自己千依百順,要滿足自己的需求,每當自己做不好或者做不到的時候,會怪罪於外面的環境或者他人。

理所應當的行為,如,

孩子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自己還小,即使10多歲了,也認為自己不適合不應當去做家務

孩子做錯事時,總是指責他人,早上出門快要遲到了怪你沒有叫他起床,即便你已經叫了他無數次

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總是急不可待,一秒鐘也不能等

最後的結果是,父母拼命給孩子更好的,孩子卻想要更多。理所當然的心理讓他們認為,想要什麼都能得到,而且應該是毫不費力地得到,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2,父母的過度關愛。

孩子為什麼會變得蠻不講理,因為家長們的過度關愛和擔心。

我們經常講到的媽寶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們的過度關愛和擔心。從小就擔心自己的孩子穿不好,穿不暖,什麼事都幫他們包辦,連洗個襪子都擔心他們洗不乾淨,會影響他們的健康。

過度的關愛和關心,讓孩子失去了鍛鍊的的機會,讓孩子覺得做什麼都是應該是順利的,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


3,孩子的自尊心,他們認為自己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沒有人能夠跟他們相比。

比如現在孩子的攀比心理。在我們老家,村子裡的孩子只要一個人有了一個新的玩具,整個村裡的孩子很快就會人手一個。問村裡的的叔叔嬸嬸,為什麼大家都買一樣的?因為孩子看到哪家孩子有了一個,自己也想要如果不買的話,天天跟你鬧,直到你把新玩具帶回來。

以上幾點就是孩子為什麼與我們想象中不一樣的原因。

作者在這本書裡提到,其實這些原因的背後是因為孩子的歸屬感和地位感得不到滿足。

我們成年人經常講需要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其實孩子也需要這些,可往往我們家長都忽略了這些。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講過,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尊重,孩子也不例外。


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二,怎麼才能不向孩子屈服,不成為孩子的傭人?

前面講了,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應該是這樣,應該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

而理所應當的心理是因為孩子缺乏歸屬感和地位感。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當孩子在自己身邊的時候,孩子容易養成好的習慣,並且能夠幫事情辦好。但是孩子在老人身邊的時候,會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僅蠻不講理,還性格變得暴躁。

在新聞裡講到,留守兒童的孩子,一大部分都有心理的一些問題,有些人會變得沉默寡言,有些人不講理,甚至有些人會產生自閉。

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教育的同時,缺乏愛,缺乏歸屬感、地位感。

根據資料顯示,歸屬感來自於生命重要的人的積極關注;而地位感來自於對自己能力和貢獻的確認。

在不向孩子屈服的時候,首先要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和地位感,讓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1,確保與孩子有“身心靈時間”的共處。

“身心靈時間”,指的是每天或者隔一天就給孩子至少10分鐘時間與孩子共處,而這段時間把自己的身、心、靈和孩子一起做他們喜歡做的事。

孩子想做什麼都由他自己決定,自己在這個時間無條件滿足他,這裡要注意的是孩子不能做哪些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

全身心的投入,會讓孩子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專注的陪伴,會讓他們得到無條件的愛,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壞毛病自然而然也會少很多。

曾聽到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對母子,因為隔壁的房子爆炸了,孩子的耳朵聾了,從此孩子一厥不進,孩子的性格也大變,母親為了讓他振作,每天都陪他到樹下去練琴,後來孩子漸漸地走出了陰暗,裝上助聽器後又變成了一個陽光活潑的孩子。

馬斯洛講人的需求的五個層次中,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就是其中的一個,現在的孩子不愁吃穿,不怕風吹雨打,情感的需求也是現需。


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2,在孩子的基本需求滿足的情況下,忽略不必要的關注。

前面講到,孩子會變得和我們想要中不一樣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家長們的過度關愛和擔心。

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先,讓孩子哭一會,並不會發生什麼,由他去就好。孩子一頓不吃,也不會影響他的生長髮育,因為飯菜不是他想要的薯條雞翅而不吃,讓他餓著就好。

對於孩子這些的無理需求,採取制定規則並且嚴格去執行。

記得小時候,我也用拒食來對抗父母,結果是我餓了一天,從此以後乖乖吃飯。現在我的孩子不聽話,不願意吃飯,我媽媽就經常跟我講,餓他一頓就行了,自然會乖乖的。


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3,讓孩子參與家務活當中來

孩子並不是來當爹的,不能讓他覺得自己就是大爺,自己什麼也不用幹。

在《育兒術入門》這本書裡,作者就講到,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絕不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自己沒有責任心的人。

讓孩子做家務也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他參與其中,讓他明白,他也是家裡的一份子,有責任和義務去做好這件事。

做家務的時候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家務,並且給與他們學習的時間,在他們學會一樣家務號,堅持做下去。

孩子為什麼不會洗襪子,大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會,是大人覺得讓他們洗還不如自己一下子就搞好,一下子剝奪了他們的培訓時間,長期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怎麼做都做不好,還不如不做。

避免成為孩子的傭人,就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會去承擔責任,讓他自己學會獨立生活。


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三,孩子獨立需要做些什麼

獨立的孩子有自己的思考,知道自己要什麼,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1,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到過這樣的的新聞,孩子長大結婚了,還要與媽媽一起睡。

很多人聽到這話都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也是,孩子結婚了,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已經具備是成年人的特質,可居然還要和媽媽睡,這是一件多麼違背常理的事。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前提是,父母必須擺脫對孩子的過度控制。應該給孩子理應獲得的東西,適合他們年齡段的能量、尊嚴、尊重。

其次,讓孩子學會正視自己的行為,承擔自己後果。

早上叫孩子怎麼都不願意起床,即使他自己遲到了會被老師懲罰,也不要替他找藉口和理由,更不要向老師說情,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培養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注意“5R”原則:

第一,尊重孩子。不羞辱孩子,不給他們帶來身心的傷害。比如老師在課堂上已經懲罰孩子了,回來家裡不是一味地責怪孩子,而是給與積極的指導,明天早點起床就不會遲到了


第二,解釋不良行為的影響,並且制定一些規則


第三,給與孩子合理的應對能力。比如孩子才五六歲,就不要強硬跟他講,他不做飯就沒飯吃。他的能力根本還不會做飯,這樣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第四,事先告知孩子他的選擇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


第五,讓孩子重複一遍,以確認他是否明白自己所說的,明白這些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2,正視生活的壓力

身為一個獨立的人,就應接受生活中的種種,孩子也不例外。

讓孩子正視壓力的前提是,父母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不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無論孩子做什麼都應讓他發揮自己的潛力,儘量不去關注孩子的成就,把重點放在鼓勵孩子的熱情、勇氣上,並且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付出了也不一定會成功,但是能夠收穫很多未曾經歷過的東西,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勇敢和堅強。

網絡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早上,孩子不願意上學,就撒嬌跟爸爸講,今天可不可以不上學嘛?家長果斷地講,不可以。你去上學和爸爸去上班一樣,是件很重要的事,是自己的責任,我們都要做一個有責任的人,即使不願意,這是生活,我們也必須接受。

生活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讓孩子懂得,做每一件事都需傾盡全力,並且享受其中的樂趣,壓力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是正常的。


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3,合理的規劃自己的零用錢

我們經常都講,物質是基礎,有了物質其他的一切才會有保障。

司馬光曾經講過:善治財者,養其所來,而受其所有餘。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意思是懂得理財的人,能夠有源源不斷的收入,能夠交足生活所需的費用。

從小培養孩子的財商,長大了後讓孩子能夠合理支配自己的錢財,能夠更好打理自己的生活。

給孩子合理的規劃零用錢,能夠讓孩子培養財商的同時讓孩子明白,錢的來源,錢的作用,錢給生活的影響。

合理利用零花錢,培養孩子自己獨立規劃的意識,有計劃做事的目標。

朋友講,她家的孩子十分的調皮,去逛商場,看到自己喜歡的一定要買,無論價錢多少 ,不買的話就死活不跟你回家。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不帶孩子出去,但這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後來朋友給了孩子足夠的零花錢,並且跟他講,錢是怎麼來的,如果孩子想要更多的零用錢就需要付出勞動,比如一起去菜市場買菜,需要幫忙拿菜;回鄉下一起跟爺爺奶奶去幹農活等等

一段時間後,孩子對於逛商場就要買玩具的需求就改變了,每天都想著他的零花錢有什麼用途,能換寫什麼其他好玩的東西。

在《改變你一生理財習慣》這本書裡,作者講到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的錢,你就永遠比缺錢的事實控制。


獨立、聽話、有自己個性的孩子是如何教育出來的?


或許讓一個成年人改變很難,但是孩子都是可塑造之才,用對的方法,用科學的方法去養育孩子,孩子長大之後即使成不了棟樑之才,也能夠做一個勇敢、獨立、充滿自信的人。《正面管教魔法書》這本書提供了這樣的一套方法。

我們經常講,要做更好的自己,也請讓讓孩子成為孩子的更好自己,負起自己的責任,做一個獨立有擔當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