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之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原因很簡單

劉備作為一個政治家,權謀並不遜色,他在臨死之時仍將政治體系安排的如此得當,對的起一代梟雄之稱。

劉備託孤李嚴,表面看是制衡諸葛亮,實則是為了平衡荊州派與益州派的關係,如果兩派分裂,蜀漢很快就會滅亡的。

劉備臨終之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原因很簡單


說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是諸葛亮,是錯誤的理解,諸葛亮素質高,劉備是不懷疑的,否則也不會把政務託給他,但他也清楚軍政大權如果長時間在一個人手裡是會出問題的,哪怕你素質如何高絕,人心都會隨環境而改變,劉備對諸葛亮的品格毫不懷疑,但他也深刻洞察人性,這點深贊劉備,不愧是一代人傑。

蜀漢政權在劉備在世的時候,一直是雙寡頭制度,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處理蜀漢的一切政務,劉備在永安前線,主管軍事,除非有什麼重要的決策,需要劉備最後拍板時,諸葛亮才會報給劉備。

也就是蜀漢政權的權力,其實一直在諸葛亮和劉備手中。李嚴這時候在劉備身邊,當他的副手,幫助劉備處理軍務,很得劉備信任。劉備去世時託孤,託孤的兩個人是諸葛亮和李嚴。

其實原因很簡單,在白帝託孤之前,諸葛亮已經貴為蜀漢的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果再將內外軍權交給諸葛亮,就會使得丞相權力過重,後主劉禪就會大權旁落。這是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劉備臨終之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原因很簡單


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

李嚴入選託孤大臣行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照顧蜀地士族的利益。李嚴原本是蜀地軍閥劉璋的部下,劉備入川后,原本劉璋的舊部主要以大臣李嚴為首。

李嚴原本是劉璋的手下,建安十八年他以護軍的身份,受命到綿竹去對抗劉備。只是李嚴並沒有為舊主劉璋賣命,到了綿竹之後直接帶著自己的人馬投降了劉備。

李嚴領兵作戰的能力並不弱,建安二十三年,馬秦、高勝等人聚集了幾萬人打到資中縣,當時劉備正在漢中根本來不及回來平亂。情況越來越危機,李嚴直接帶著五千多私兵前去討伐,順利的斬掉了馬秦、高勝等人的首級,穩定了劉備的後方。

劉備臨終之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原因很簡單


李嚴為了討好劉備,挖空心思在新主當皇帝這件事兒上下足了功夫。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今上無天子,海內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鹹稱述符瑞,圖、讖明徵。間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

李嚴處處都給鋪好了臺階,劉備矜持了幾下,就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只是劉備當皇帝后,急著討伐東吳給關羽報仇。為了穩定後方,只能把大小事務都交給諸葛亮處理,根本顧不上提拔李嚴。

劉備臨死前,安排諸葛亮和李嚴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他安排李嚴擔任中都護,留守永安統管軍務,試圖實現權力分離,讓自己的孩子在成長之前的,有一個相對平衡的權力過渡期。

李嚴分到的居然是國之利器的兵權!在那個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年代,足見李嚴此人在劉備心中舉足輕重的分量。

劉備臨終之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原因很簡單


劉備託孤以李嚴掌軍,一是看重其軍事能力,二是維護派系之間的穩定,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為劉禪提供良好的統治環境。

在遇見諸葛亮之前,劉備有志向,關羽、張飛也很能打,甚至還短暫地得到過實實在在的徐州地盤,可十幾年下來還是混得個寄人籬下,為啥?

有目標沒規劃,總是東打一竿子西打一竿子,到頭來力氣沒少花,地盤、人馬照樣沒有。

由此可見,劉備佈置諸葛亮、李嚴一正一副共同輔政的決策出發點,除了充分考慮他們的才能特長外,更多的是要保持"荊州集團主導,東州集團加盟"的政治關係,兩股勢力緊密聯合共同壓制地投蛇益州集團。

劉備入主益州後,主要有四大派系:一是以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為核心的冀州派;二是以諸葛亮、黃忠、魏延、蔣琬、費禕、楊儀等人為核心的荊州派;三是以法正、黃權、李嚴、吳懿等人為主的益州派;第四大派系則是以馬超為代表的涼州系。

劉備臨終之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原因很簡單


隨著關羽、張飛、馬超的去世,益州派和荊州派成為蜀漢內部最大的兩個派系,在夷陵之戰失敗後,戰略要地荊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漢歸吳,剛剛穩定不久的蜀漢多地爆發起義和反叛,蜀國有搖搖欲墜之勢。

劉備在臨終之間,讓諸葛亮主管內政,李嚴統內外軍事,分配主要軍事任務諸葛主成都,李嚴鎮永安,魏延扛漢中。從軍事版圖上看為三分之勢,互為犄角,諸葛亮在成都威懾國內反賊,魏延在漢中威懾曹魏,李嚴在永安威懾孫吳,如果他們任何一方有非分之想,其餘兩方都可圍而攻之。

劉備精通帝王之術,深知只有將大權分散才能保證皇位永續,當年漢武帝託孤霍光的權力過大,導致霍光總攬朝政,甚至廢黜皇帝,此時諸葛亮貴為蜀漢丞相,總覽內外政事,如再將軍權交給諸葛亮,定會一身託大。

劉備臨終之前,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原因很簡單


但實際上真正的兵權依然掌握在諸葛亮手中,因為李嚴並沒有對外發動戰爭的權力。劉備之所以要把軍事這一塊的重擔分給李嚴,其實主要考慮到的還是分工協作。

然而,計劃仍舊趕不上變化,儘管諸葛亮沒有直接掌管軍權,但卻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一步步將李嚴擠出了核心權力層,全面執掌了蜀漢的政治、軍事大權,蜀漢政權從此也走上了以攻為守的戰爭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