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浮士德,魔鬼不过是内心的欲望

书架是命运的齿轮,书籍是历史的记忆,爱情是梦幻,理想是虚妄,上帝是一切喜与悲的推手,而魔鬼则是心底最真实的欲望。——写在观看话剧《浮士德》中场休息时

对于浮士德,魔鬼不过是内心的欲望

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昨晚,在陕西大剧院观看了由立陶宛国宝级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的中文版话剧《浮士德》,饰演浮士德的是尹铸胜,魔鬼扮演者是廖凡。

在舞台上被熟悉的演员惊艳到不是第一次,但上一次是在十几年前,当时在北京人艺看冯远征和吴刚主演的《哗变》,两位大咖飙戏,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善恶、对错之间界限的模糊,以及作为吃瓜群众是多么容易被误导。

而那出戏结尾处,吴刚说的那句话“我已尽力而为,如需更好,请另请高明”,也成为我常常在做完一份复杂工作之后,安慰自己的金科玉律。

记得当时吴刚说完这句话,引起台下观众会心大笑,这么棒的演出,自然没有人说不好啦。而昨晚看了尹铸胜与廖凡的《浮士德》,我内心也浮现了这种感觉。

说来惭愧,我看过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亲和力》,却迟迟没有阅读《浮士德》——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的浅薄,不过,要想真诚的写这篇文章,这一点却有必要提。

因为,话剧版《浮士德》是我第一次完整的阅读《浮士德》这个故事,也因此,我没有基于文本所形成的的认知来解读导演的编排,演员的表演,而是完全以其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的。

这一版《浮士德》的剧情基于原著改编,大意是上帝和魔鬼墨菲斯特打了一个赌,要把上帝在人间最忠实的仆人浮士德变成魔鬼的追随者。

上帝对自己的教义无比自信,认为“善良人即使偶尔迷失,但总会找到正途”。

可墨菲斯特不这么认为,在这场赌局的开始,他就已经给自己摆庆功宴,“我不担心会输掉。”

是的,魔鬼无比自信,只因,他早已发现,即便浮士德才华盖世、德高望重,在人间拥有至高无上的声誉,然而,随着盛年不再,他也开始犯下所有老人都可能犯的错误,他们想要长生不老,想要返老还童,想要把这一生没有尝试过的都尝试一遍。

从古到今,那些曾经的明君们,到老年都会成为他们最鄙视的昏君,齐桓公、汉武帝、唐明皇无不如此。

衰老会让人变得任性,就像婴儿一样。

所以,浮士德在研究了世上几乎所有学问,并在每个领域都成为大家之后,他开始研究魔法,希望通过魔法来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这是不是和古代帝王炼丹寻求长生不老如出一辙?

而墨菲斯特无疑在其中找到漏洞。

舞台上,廖凡扮演的墨菲斯特化身为一只狗,被浮士德收养。在这里,不得不说廖凡出神入化的演技,他把那只心怀叵测的狗表演的令人忍俊不禁又不由为浮士德捏把汗。

最终,墨菲斯特现出本来面目,并与浮士德订立契约。墨菲斯特作为浮士德的仆人,帮助浮士德实现所有梦想,而浮士德要在死后,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他。

当人生不再有激情、意义,当死亡随时可能来临,有一个人告诉你,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欲望,有谁能够抵挡这样的诱惑?有人说过,不要说自己定力强,只是诱惑不够大。

就这样,浮士德返老还童,开始与墨菲斯特展开一场猎艳之旅。是的,就这么简单,重回年青,浮士德想要的第一样东西,就是爱情,或者说激情。

对于浮士德,魔鬼不过是内心的欲望

浮士德与玛格丽特。

而他很快在少女玛格丽特身上找到了这种激情。

玛格丽特的美貌远近闻名,而她的纯洁、勤劳、对宗教的虔诚更为她的美貌增加了圣洁的光环。玛格丽特是她当兵的哥哥最大的骄傲,是这个贫寒家庭中的希望,是小镇人心目中的女神。

然而,玛格丽特很快就要成为浮士德和墨菲斯特的战利品。

浮士德如同骑着白马的王子,闯入了玛格丽特不谙世事的心田。而魔鬼墨菲斯特则用偷来的价值连城的珠宝来勾起玛格丽特的虚荣心。

正如墨菲斯特所说,在这场游戏中,玛格丽特实在是太稚嫩,根本就是手到擒来。

当第一次,玛格丽特在自己房间中发现珠宝,她把它交给母亲,并由母亲捐赠给教堂。而第二次,玛格丽特便把珠宝藏起来,带到一个寡妇的家里,这个寡妇类似于水浒传中的王婆,专门做保媒拉纤的勾当。

在魔鬼、金钱、爱情、以及欲望的勾引下,玛格丽特很快便献出了自己的身体,而她的母亲则在这场偷情事件中,被她无意中投毒致死,而她的哥哥则在与浮士德的决斗中,被浮士德杀死。

最后,玛格丽特生下浮士德的孩子,而孩子夭折后,她也被宗教裁判所判刑。

当良心发现的浮士德要去监狱救出玛格丽特时,他不明白,当玛格丽特被他与魔鬼诱骗之后,那个曾经的纯情少女早已死去,即便活下来的,也不过是另一个行尸走肉。

魔鬼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

它可以让最智慧的学者,成为下流无耻的唐璜。

它可以让最虔诚的少女,放下自己的尊严,而屈从于一个显然欺骗她的男人。

玛格丽特并非没有抗争过,她曾质疑浮士德,为什么不可以以正当的被上帝认可的方式来得到她,比如婚姻,然而,这种质疑的声音在爱情的冲击下,很快变得微弱,所有的只剩下偷情的快感。

其实,所谓的魔鬼在这里,不过是浮士德内心对美貌少女的肉欲,以及玛格丽特对于想要嫁给白马王子而改变命运的欲望。

当然,我不是质疑他们之间的爱情,但在中世纪,我相信“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因为,在那时,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可以在结婚后偷情,而她会被习俗保护,只要她不是真的爱上情人与丈夫决裂。比如安娜如果只是逢场作戏,不过背负一些道德的质疑,但依然可以做卡列宁夫人。

但一个贫家少女,只要在婚前失贞,基本就失去幸福的可能,只能沦为妓女和情妇,比如《德伯家的苔丝》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苔丝少女时被诱奸,最后遇到她真心爱的angel,但当对方知道她的遭遇后,便狠心的抛弃她。

所以,当玛格丽特答应与浮士德私通时,就已经注定了她的悲剧。而当浮士德决定以这种不正当的方式,得到这所谓的爱情时,也注定了他将灵魂卖给魔鬼。

在话剧的结尾,弥留之际的浮士德,脑海中出现的依然是第一次见到的玛格丽特,是忏悔,还是深情,或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其实,这部戏讲的就是生命的轮回,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度过,到头来,总是遗憾更多。年轻时人们挥霍时间,情感,健康,到老才知道错过的永远错过,永远无法弥补。而看懂这一点,需要一定人生阅历,对于芳华正茂的年轻人,这部戏确实是虚无了点。

而在歌德之后,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也讲了同样的母题,是选择道德、学问、信仰,还是选择及时享乐,这似乎是西方命题下的人性抉择与冲突。

那么,在看完了《浮士德》后,我们又该如何做出选择?我想至少我们做任何决定时,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不想让自己的家人遭遇的不幸,也不要去伤害别人的家人。

关于这部戏的舞美,我也想画蛇添足的写一些自己的看法。舞台上最醒目的道具,是一个略微倾斜的巨大的书架,像是整个宇宙,而书籍则是人类的整个历史,当书架旋转时,主人公命运的齿轮便会随之变化。

书架的其中一面是镜面,但人只能在其中看到如鬼魅般的影子,如同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另一面。就像魔鬼所说,光明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实际上黑暗同样是不可拒绝的存在。

到最后,落满灰尘的书籍如同雪崩一样掉落在舞台上,这是否意味着人类追求真理最终只是徒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