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浮士德,魔鬼不過是內心的慾望

書架是命運的齒輪,書籍是歷史的記憶,愛情是夢幻,理想是虛妄,上帝是一切喜與悲的推手,而魔鬼則是心底最真實的慾望。——寫在觀看話劇《浮士德》中場休息時

對於浮士德,魔鬼不過是內心的慾望

浮士德與魔鬼訂立契約。

昨晚,在陝西大劇院觀看了由立陶宛國寶級導演裡馬斯·圖米納斯導演的中文版話劇《浮士德》,飾演浮士德的是尹鑄勝,魔鬼扮演者是廖凡。

在舞臺上被熟悉的演員驚豔到不是第一次,但上一次是在十幾年前,當時在北京人藝看馮遠征和吳剛主演的《譁變》,兩位大咖飆戲,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善惡、對錯之間界限的模糊,以及作為吃瓜群眾是多麼容易被誤導。

而那出戏結尾處,吳剛說的那句話“我已盡力而為,如需更好,請另請高明”,也成為我常常在做完一份複雜工作之後,安慰自己的金科玉律。

記得當時吳剛說完這句話,引起臺下觀眾會心大笑,這麼棒的演出,自然沒有人說不好啦。而昨晚看了尹鑄勝與廖凡的《浮士德》,我內心也浮現了這種感覺。

說來慚愧,我看過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和《親和力》,卻遲遲沒有閱讀《浮士德》——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的淺薄,不過,要想真誠的寫這篇文章,這一點卻有必要提。

因為,話劇版《浮士德》是我第一次完整的閱讀《浮士德》這個故事,也因此,我沒有基於文本所形成的的認知來解讀導演的編排,演員的表演,而是完全以其為一個獨立的作品來看的。

這一版《浮士德》的劇情基於原著改編,大意是上帝和魔鬼墨菲斯特打了一個賭,要把上帝在人間最忠實的僕人浮士德變成魔鬼的追隨者。

上帝對自己的教義無比自信,認為“善良人即使偶爾迷失,但總會找到正途”。

可墨菲斯特不這麼認為,在這場賭局的開始,他就已經給自己擺慶功宴,“我不擔心會輸掉。”

是的,魔鬼無比自信,只因,他早已發現,即便浮士德才華蓋世、德高望重,在人間擁有至高無上的聲譽,然而,隨著盛年不再,他也開始犯下所有老人都可能犯的錯誤,他們想要長生不老,想要返老還童,想要把這一生沒有嘗試過的都嘗試一遍。

從古到今,那些曾經的明君們,到老年都會成為他們最鄙視的昏君,齊桓公、漢武帝、唐明皇無不如此。

衰老會讓人變得任性,就像嬰兒一樣。

所以,浮士德在研究了世上幾乎所有學問,並在每個領域都成為大家之後,他開始研究魔法,希望通過魔法來實現自己內心的追求,這是不是和古代帝王煉丹尋求長生不老如出一轍?

而墨菲斯特無疑在其中找到漏洞。

舞臺上,廖凡扮演的墨菲斯特化身為一隻狗,被浮士德收養。在這裡,不得不說廖凡出神入化的演技,他把那隻心懷叵測的狗表演的令人忍俊不禁又不由為浮士德捏把汗。

最終,墨菲斯特現出本來面目,並與浮士德訂立契約。墨菲斯特作為浮士德的僕人,幫助浮士德實現所有夢想,而浮士德要在死後,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他。

當人生不再有激情、意義,當死亡隨時可能來臨,有一個人告訴你,我可以滿足你的一切慾望,有誰能夠抵擋這樣的誘惑?有人說過,不要說自己定力強,只是誘惑不夠大。

就這樣,浮士德返老還童,開始與墨菲斯特展開一場獵豔之旅。是的,就這麼簡單,重回年青,浮士德想要的第一樣東西,就是愛情,或者說激情。

對於浮士德,魔鬼不過是內心的慾望

浮士德與瑪格麗特。

而他很快在少女瑪格麗特身上找到了這種激情。

瑪格麗特的美貌遠近聞名,而她的純潔、勤勞、對宗教的虔誠更為她的美貌增加了聖潔的光環。瑪格麗特是她當兵的哥哥最大的驕傲,是這個貧寒家庭中的希望,是小鎮人心目中的女神。

然而,瑪格麗特很快就要成為浮士德和墨菲斯特的戰利品。

浮士德如同騎著白馬的王子,闖入了瑪格麗特不諳世事的心田。而魔鬼墨菲斯特則用偷來的價值連城的珠寶來勾起瑪格麗特的虛榮心。

正如墨菲斯特所說,在這場遊戲中,瑪格麗特實在是太稚嫩,根本就是手到擒來。

當第一次,瑪格麗特在自己房間中發現珠寶,她把它交給母親,並由母親捐贈給教堂。而第二次,瑪格麗特便把珠寶藏起來,帶到一個寡婦的家裡,這個寡婦類似於水滸傳中的王婆,專門做保媒拉縴的勾當。

在魔鬼、金錢、愛情、以及慾望的勾引下,瑪格麗特很快便獻出了自己的身體,而她的母親則在這場偷情事件中,被她無意中投毒致死,而她的哥哥則在與浮士德的決鬥中,被浮士德殺死。

最後,瑪格麗特生下浮士德的孩子,而孩子夭折後,她也被宗教裁判所判刑。

當良心發現的浮士德要去監獄救出瑪格麗特時,他不明白,當瑪格麗特被他與魔鬼誘騙之後,那個曾經的純情少女早已死去,即便活下來的,也不過是另一個行屍走肉。

魔鬼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

它可以讓最智慧的學者,成為下流無恥的唐璜。

它可以讓最虔誠的少女,放下自己的尊嚴,而屈從於一個顯然欺騙她的男人。

瑪格麗特並非沒有抗爭過,她曾質疑浮士德,為什麼不可以以正當的被上帝認可的方式來得到她,比如婚姻,然而,這種質疑的聲音在愛情的衝擊下,很快變得微弱,所有的只剩下偷情的快感。

其實,所謂的魔鬼在這裡,不過是浮士德內心對美貌少女的肉慾,以及瑪格麗特對於想要嫁給白馬王子而改變命運的慾望。

當然,我不是質疑他們之間的愛情,但在中世紀,我相信“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就是耍流氓”。因為,在那時,一個上流社會的女人可以在結婚後偷情,而她會被習俗保護,只要她不是真的愛上情人與丈夫決裂。比如安娜如果只是逢場作戲,不過揹負一些道德的質疑,但依然可以做卡列寧夫人。

但一個貧家少女,只要在婚前失貞,基本就失去幸福的可能,只能淪為妓女和情婦,比如《德伯家的苔絲》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苔絲少女時被誘姦,最後遇到她真心愛的angel,但當對方知道她的遭遇後,便狠心的拋棄她。

所以,當瑪格麗特答應與浮士德私通時,就已經註定了她的悲劇。而當浮士德決定以這種不正當的方式,得到這所謂的愛情時,也註定了他將靈魂賣給魔鬼。

在話劇的結尾,彌留之際的浮士德,腦海中出現的依然是第一次見到的瑪格麗特,是懺悔,還是深情,或許連他自己也說不清。

其實,這部戲講的就是生命的輪迴,不管以怎樣的方式度過,到頭來,總是遺憾更多。年輕時人們揮霍時間,情感,健康,到老才知道錯過的永遠錯過,永遠無法彌補。而看懂這一點,需要一定人生閱歷,對於芳華正茂的年輕人,這部戲確實是虛無了點。

而在歌德之後,王爾德在《道連格雷的畫像》中,也講了同樣的母題,是選擇道德、學問、信仰,還是選擇及時享樂,這似乎是西方命題下的人性抉擇與衝突。

那麼,在看完了《浮士德》後,我們又該如何做出選擇?我想至少我們做任何決定時,都要遵循一個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說,不想讓自己的家人遭遇的不幸,也不要去傷害別人的家人。

關於這部戲的舞美,我也想畫蛇添足的寫一些自己的看法。舞臺上最醒目的道具,是一個略微傾斜的巨大的書架,像是整個宇宙,而書籍則是人類的整個歷史,當書架旋轉時,主人公命運的齒輪便會隨之變化。

書架的其中一面是鏡面,但人只能在其中看到如鬼魅般的影子,如同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另一面。就像魔鬼所說,光明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實際上黑暗同樣是不可拒絕的存在。

到最後,落滿灰塵的書籍如同雪崩一樣掉落在舞臺上,這是否意味著人類追求真理最終只是徒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