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受好评的电视剧《清平乐》,如今播到一半为何遭批评

已经播出了一半的电视剧《清平乐》,为何会从好评如潮,甚至被很多观众带上“良心之作”的高帽后,忽然跌落下来,遭遇了观众甚至是业界的不少批评。

说实在话,我从一开始追剧,就是带着一种类似探究小说结构,人物刻画,细节描写,情节走向等诸多元素去看剧情发展的。但是看到现在也不免有些失望,也有点不符合自己的心里预期,我想这也是大部分观众之所以吐槽的原因吧。

“清平乐”本身带给人的诱惑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宋 宴殊)

宋代的辛弃疾、黄庭坚、晏殊、晏几道等词人,都用过“清平乐”这个调,其中双调四十六字,平仄韵转换格,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基本句式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前片用仄韵,以长短句交替,使其跌宕起伏;后片用平韵,以六言的双音节奏,使其缠绵舒缓。全词贯穿起来便显得层次丰富,疾徐分明,转折有致,在内容及情绪表达上,有着低沉婉约的词风,常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为准,那句“流水落花春去也”令人们浸淫至今。

后来,随着辛弃疾和苏轼等豪放派词人的加入,其词牌书写内容扩大,感情基永调由低沉逐渐转向了高亢,词风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广受好评的电视剧《清平乐》,如今播到一半为何遭批评

据不完全统计,以“清平乐”作词牌的古诗就有640首之多,且有严格的格律以及后来的变体。我最喜欢的是晏殊的《清平乐•红笺小字》《清平乐•金风细细》。他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们至今依然挂在嘴边。

那么“清平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用今人的话简单解释就是,分别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是从唐教坊曲名沿用过来的,又常被称为“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等,到了宋代被作为词牌名。

所以,“清平乐”的这个“乐”,应读作“yuè”,而非“lè”。遗憾的是,我听到周围的人在讨论剧情时,总是在说今天的《清平乐(lè)》你看了吗?又不好意思纠正,只好应付着讨论剧情。

更有人把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读作“yuè”的。殊不知一字含多音,一句表千意,中国的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众多藏在古诗词中的奥秘,还需要我们用谦虚学习的知识积累,再去根据诗词的语境以及文中所涉及的典故来进行正确的解读。

因为从骨子里喜欢这个调调,或许,我看《清平乐》首先是冲着以“清平乐为词牌名”的诗词去的。又或许追剧的时候是抱着某种个人的心里暗示或者有着心理预期。


《清平乐》有别于其他“宫斗戏”

可能是由于心理预期过高,追了几集之后,我想过要放弃。特别是剧情一开始,年幼的赵祯得知了身世真相:他的生母是宫中地位卑微的李兰惠,而太后刘娥并非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样的秘密对于任何一个少年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打击和心理创伤,哪怕生在帝王将相家也不例外,因为人性是共通的

得知真相后的赵祯,当然不愿意让母亲生活在那样的地方。于是,他便想尽各种办法,救母亲于水火。

因为,他实在不忍心让自己的亲生母亲寂寞地守着永定陵,也实在不甘心陪在身边做自己母亲的那个人,却不是自己的母亲。

难以阻挡内心的意愿,他便不顾一切,单身匹马闯永定陵,决意要把亲生母亲李兰惠接回宫中尽孝。可是这样的事情,岂能是尚还势单力薄的少年赵祯能够办到的?

少年赵祯当然不可避免的碰上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更为悲催的是,这次行动,也注定为他内心的阴郁与灰暗,埋下一生的伏笔。

如果抛开其他史料,单看电视剧《清平乐》如此的开篇,似乎是拉开了宫斗戏大架子。


广受好评的电视剧《清平乐》,如今播到一半为何遭批评

我本不喜欢看那些尔虞吾诈的宫斗戏,一看就觉得智商捉急,会莫名其妙的徒增生存压力。再就是这整部剧也实在是太长了,如果没有喜欢的看点,就真的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必要去浪费那个时间,于是,我曾再三犹豫着要不要看下去。

但不可否认的是,追剧的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一旦开了头去追,哪怕很烂,也很难很难果断放弃,更何况《清平乐》还有那么多可圈可点之处。我也未能免俗,结果可想而知,我一遍遍对自己说着要放弃,又一次次情不自禁地看下去。最终是自己打不败自己,于是我就在想,到底是这剧里面的什么元素在吸引着我看下去。

剧中宫帏、服饰等整体的明亮基调,与主角赵祯,曹丹姝等内心的苦涩灰暗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还是有着靓丽颜值的才子佳人们穿上古装演的“三角恋”……我一时也没有确定的答案。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基调,再加上赵桢是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皇帝,又直觉导演不会把这《清平乐》拍成普通的“宫斗戏”,而是要

用特别的手法来呈现赵祯的“内心戏”。


《清平乐》里的宋代文化

首先,我们确定的是《清平乐》剧情是围绕宋仁宗赵祯的一生来展开,所描绘的也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之宋仁宗在位时代的家国天下。

而宋仁宗在位的41年里,出现了很多文化大家。比如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晏殊以及苏轼、苏澈兄弟等等,这些曾经出现在我们语文课本里的文人雅士,在本剧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这些文化人物,推动了宋朝文化艺术的发展,从而成就了宋仁宗时代宋朝文化灿烂的顶峰。

还有宋代的可圈可点的书法,宋徽宗的瘦金体,略懂书法的都知道,再就是宋仁宗赵祯的“飞白书”,以及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可以代表宋代书法的顶尖人物。

再比如剧中出现的诸如梁婆婆蜜饯般的美食文化,茶文化以及插花,焚香这些闲情雅致,令今人羡慕不已,恨不得穿越的慢生活镜头,也都符合宋代历史和文化。

广受好评的电视剧《清平乐》,如今播到一半为何遭批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清平乐》对反映宋代政治和文化风尚,以及对北宋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关系等剖析得还不够深刻。

再加上整体节奏慢、叙事散、群臣形象模糊靠名签识别等,尤其可惜的是剧集行进过半时,其宫斗的影子却渐次清晰,宋代宏阔的历史氛围反而变得越来越淡薄。或许,这也是遭遇批评和诟病的原因吧。

但是,文学、影视等本就是遗憾的艺术。虽然有不完美,最终《清平乐》走的是人物内心的深层,并没有沿着宫斗的路子展开。它试图在人伦与家国,私情与公义,前朝和后宫、庙堂与民间等多个维度的张力中,塑造一个生动的宋朝皇帝,并努力把身为帝王同时又是血肉丰满、情感丰沛的赵祯之矛盾、曲折、波澜的丰富内心,以及那种分裂、矛盾、挣扎和苦恼,都一一呈现给观众。


结语

总之,无论是好评或者是诟病,单冲《清平乐》剧里那让人眼前一亮的服道化,以及诸多基本史实又能给人无限联想的文化元素,也值得费时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