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受好評的電視劇《清平樂》,如今播到一半為何遭批評

已經播出了一半的電視劇《清平樂》,為何會從好評如潮,甚至被很多觀眾帶上“良心之作”的高帽後,忽然跌落下來,遭遇了觀眾甚至是業界的不少批評。

說實在話,我從一開始追劇,就是帶著一種類似探究小說結構,人物刻畫,細節描寫,情節走向等諸多元素去看劇情發展的。但是看到現在也不免有些失望,也有點不符合自己的心裡預期,我想這也是大部分觀眾之所以吐槽的原因吧。

“清平樂”本身帶給人的誘惑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宋 宴殊)

宋代的辛棄疾、黃庭堅、晏殊、晏幾道等詞人,都用過“清平樂”這個調,其中雙調四十六字,平仄韻轉換格,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基本句式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前片用仄韻,以長短句交替,使其跌宕起伏;後片用平韻,以六言的雙音節奏,使其纏綿舒緩。全詞貫穿起來便顯得層次豐富,疾徐分明,轉折有致,在內容及情緒表達上,有著低沉婉約的詞風,常以南唐後主李煜的詞為準,那句“流水落花春去也”令人們浸淫至今。

後來,隨著辛棄疾和蘇軾等豪放派詞人的加入,其詞牌書寫內容擴大,感情基永調由低沉逐漸轉向了高亢,詞風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廣受好評的電視劇《清平樂》,如今播到一半為何遭批評

據不完全統計,以“清平樂”作詞牌的古詩就有640首之多,且有嚴格的格律以及後來的變體。我最喜歡的是晏殊的《清平樂•紅箋小字》《清平樂•金風細細》。他那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們至今依然掛在嘴邊。

那麼“清平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用今人的話簡單解釋就是,分別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是從唐教坊曲名沿用過來的,又常被稱為“清平樂令”、”憶蘿月”、“醉東風“等,到了宋代被作為詞牌名。

所以,“清平樂”的這個“樂”,應讀作“yuè”,而非“lè”。遺憾的是,我聽到周圍的人在討論劇情時,總是在說今天的《清平樂(lè)》你看了嗎?又不好意思糾正,只好應付著討論劇情。

更有人把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樂”讀作“yuè”的。殊不知一字含多音,一句表千意,中國的詩詞文化,博大精深。眾多藏在古詩詞中的奧秘,還需要我們用謙虛學習的知識積累,再去根據詩詞的語境以及文中所涉及的典故來進行正確的解讀。

因為從骨子裡喜歡這個調調,或許,我看《清平樂》首先是衝著以“清平樂為詞牌名”的詩詞去的。又或許追劇的時候是抱著某種個人的心裡暗示或者有著心理預期。


《清平樂》有別於其他“宮鬥戲”

可能是由於心理預期過高,追了幾集之後,我想過要放棄。特別是劇情一開始,年幼的趙禎得知了身世真相:他的生母是宮中地位卑微的李蘭惠,而太后劉娥並非自己的親生母親。這樣的秘密對於任何一個少年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打擊和心理創傷,哪怕生在帝王將相家也不例外,因為人性是共通的

得知真相後的趙禎,當然不願意讓母親生活在那樣的地方。於是,他便想盡各種辦法,救母親於水火。

因為,他實在不忍心讓自己的親生母親寂寞地守著永定陵,也實在不甘心陪在身邊做自己母親的那個人,卻不是自己的母親。

難以阻擋內心的意願,他便不顧一切,單身匹馬闖永定陵,決意要把親生母親李蘭惠接回宮中盡孝。可是這樣的事情,豈能是尚還勢單力薄的少年趙禎能夠辦到的?

少年趙禎當然不可避免的碰上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更為悲催的是,這次行動,也註定為他內心的陰鬱與灰暗,埋下一生的伏筆。

如果拋開其他史料,單看電視劇《清平樂》如此的開篇,似乎是拉開了宮鬥戲大架子。


廣受好評的電視劇《清平樂》,如今播到一半為何遭批評

我本不喜歡看那些爾虞吾詐的宮鬥戲,一看就覺得智商捉急,會莫名其妙的徒增生存壓力。再就是這整部劇也實在是太長了,如果沒有喜歡的看點,就真的沒有這個精力,也沒有必要去浪費那個時間,於是,我曾再三猶豫著要不要看下去。

但不可否認的是,追劇的女性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一旦開了頭去追,哪怕很爛,也很難很難果斷放棄,更何況《清平樂》還有那麼多可圈可點之處。我也未能免俗,結果可想而知,我一遍遍對自己說著要放棄,又一次次情不自禁地看下去。最終是自己打不敗自己,於是我就在想,到底是這劇裡面的什麼元素在吸引著我看下去。

劇中宮幃、服飾等整體的明亮基調,與主角趙禎,曹丹姝等內心的苦澀灰暗所形成的強烈的對比;還是有著靚麗顏值的才子佳人們穿上古裝演的“三角戀”……我一時也沒有確定的答案。

或許,正是由於這種基調,再加上趙楨是歷史上一個比較特別的皇帝,又直覺導演不會把這《清平樂》拍成普通的“宮鬥戲”,而是要

用特別的手法來呈現趙禎的“內心戲”。


《清平樂》裡的宋代文化

首先,我們確定的是《清平樂》劇情是圍繞宋仁宗趙禎的一生來展開,所描繪的也是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之宋仁宗在位時代的家國天下。

而宋仁宗在位的41年裡,出現了很多文化大家。比如司馬光、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晏殊以及蘇軾、蘇澈兄弟等等,這些曾經出現在我們語文課本里的文人雅士,在本劇裡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正是這些文化人物,推動了宋朝文化藝術的發展,從而成就了宋仁宗時代宋朝文化燦爛的頂峰。

還有宋代的可圈可點的書法,宋徽宗的瘦金體,略懂書法的都知道,再就是宋仁宗趙禎的“飛白書”,以及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可以代表宋代書法的頂尖人物。

再比如劇中出現的諸如梁婆婆蜜餞般的美食文化,茶文化以及插花,焚香這些閒情雅緻,令今人羨慕不已,恨不得穿越的慢生活鏡頭,也都符合宋代歷史和文化。

廣受好評的電視劇《清平樂》,如今播到一半為何遭批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 《清平樂》對反映宋代政治和文化風尚,以及對北宋與周邊民族政權之間關係等剖析得還不夠深刻。

再加上整體節奏慢、敘事散、群臣形象模糊靠名籤識別等,尤其可惜的是劇集行進過半時,其宮斗的影子卻漸次清晰,宋代宏闊的歷史氛圍反而變得越來越淡薄。或許,這也是遭遇批評和詬病的原因吧。

但是,文學、影視等本就是遺憾的藝術。雖然有不完美,最終《清平樂》走的是人物內心的深層,並沒有沿著宮斗的路子展開。它試圖在人倫與家國,私情與公義,前朝和後宮、廟堂與民間等多個維度的張力中,塑造一個生動的宋朝皇帝,並努力把身為帝王同時又是血肉豐滿、情感豐沛的趙禎之矛盾、曲折、波瀾的豐富內心,以及那種分裂、矛盾、掙扎和苦惱,都一一呈現給觀眾。


結語

總之,無論是好評或者是詬病,單衝《清平樂》劇裡那讓人眼前一亮的服道化,以及諸多基本史實又能給人無限聯想的文化元素,也值得費時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