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杂志的尴尬

很多文学杂志走过了几十年,跌跌撞撞,一路往前闯。可是,它们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却到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文学杂志的尴尬


曾经的文学杂志有启迪新生的意义,也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新青年》杂志是何等的激进,《文学评论》又是何等的深刻,到如今,很多文学杂志已经没有了那时的辉煌,就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辉煌都难以为继,更别提什么振臂一呼的效果了。

文学杂志的尴尬


很多文学杂志自生自灭,有一些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不得已成立副刊、农村版、原创版等非常不正统的副刊,而那些正统的正刊又怎么样呢?更不怎么样,大多成了一些小圈子内文人自娱自乐的园地,趋向于高雅的学院派,不接地气,也不和俗人一般见识,冷艳而高傲,像一个闭门不出的高贵妇人。要不就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滥俗,俗不可耐。

在资本大潮冲击下,文学杂志很难独善其身,但还是有特立独行的期刊的,譬如《收获》杂志,致力于纯文学的传承和创作,从来没有间断过,也从来没有让很多人失望过。其他的还有小说贴近民间叙事的《十月》,以长篇小说著称的《当代》等等,只是现在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文学的兴起,让这些纯文学期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打击。但还是有许多文学爱好者在订阅,不然这些杂志只靠补贴,早就散了架子。

文学杂志的尴尬


《收获》从六十年代的几毛钱一本,到现在二十五块钱一本,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只有编辑们和忠实的读者知道。不赚什么钱的纯文学刊物能支撑到现在,并且始终成为一面文学界的旗帜,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不订阅文学期刊的,就是有一些人订阅也是订一些通俗读物,并非纯文学刊物,于是,很多纯文学杂志似乎到了步履维艰的时刻。如果现在《读者》上的文章也算纯文学的话,那么纯文学就不是什么东西了。说到底,《读者》之类的杂志不能算是文学杂志。

文学杂志的尴尬


那么,不是文学杂志的杂志发行量有些大,是文学杂志的杂志发行量却少得可怜,是人们不爱文学只爱钱了吗?

当然包括这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文学本身的原因,文学已经不能狂飙突进了,也不能成为为人生的艺术了,更不能探讨一些所谓的禁区,那么被管制起来的文学还有什么看头?只是歌功颂德吗,亦或是自怨自艾?

看来,还不应该完全怪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