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性情中人,概莫能外

一日朋友聚会,有高士云:“雅人喜寂寞,俗人爱热闹。”

热闹和寂寞是人世间的两大风景,风景是人们凭心性、情绪的一种选择,选择热闹者未必都俗,选择寂寞者也不见得就雅。

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性情中人,概莫能外

自号“青莲居士”的李太白,该是千古第一雅人了,其“古来圣寂寞”的诗句标榜了自己的清高和不凡。然,他同样主张“人生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跻身唐王朝的金銮宝殿做了李輸林后,在鼓乐笙箫中看轻歌漫舞,也曾感叹“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性情中人,概莫能外

热闹本不是坏事,爱热闹是人的天性。千百年来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人生三大幸事”哪一宗离得开热闹?“洞房花烛夜”不是吹吹打打么?“金榜题名时”不是鞭炮齐鸣么?“他乡遇故知”不也是推杯换盏的呼朋唤友么?时至当今,每年高考发榜时,哪家宾酒楼里的“状元宴”不是人头攒动,笑语喧哗,“五一”、“十ー”放长假,扶老携幼的家家户户不都是往热闹处弃么?

热闹是一杯注满了欢乐喜悦的啤酒,抑不住情感溢漫;热闹是一挂储满了兴奋热烈的鞭炮,止不住激情渲泄!


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性情中人,概莫能外

寂寞是什么呢?词典上一般的解释是冷清、孤独,而文人墨士们却说它是清高、淡泊、超然、深刻。翻开卷帙浩繁的书刊报纸,费美寂寞的文章比比皆是,什么“采菊东篱下”的寂寞,“十年磨一剑”的寂寞,“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寂寞,“静不闻雷霆之声”的寂寞…种种宏论皆云寂寞是“人生的大彻大悟”,“卓尔不群,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甘守淡泊不为浮名遮眼”。于是,有人对曹雪芹“機,绳床瓦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泣血书写《红楼梦》来叹;有人对爱因斯坦为创立“相对论”足不出户,不计寒暑,“将一张巨额支票当作书签,最后竟遗忘失落”而感慨万千。。。。

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性情中人,概莫能外

诚然,耐得寂寞是一种高贵的人格力量,是一种稀有的坚贞性。然而,纵观历史,走向寂寞的人,大多是从繁华热闹的境地落下来而不得不寂寞的,曹雪芹来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忽喇喇大厦倾”后,才生出“曲终人散有谁留”的寂寥;孟浩然自少年时代就热衷于名利,慨言“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到四十岁应进士举落第了,还埋怨皇帝老儿“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最后归隐田园才不得已吟唱什么“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至于陶渊明,苏东坡,郑板桥哪个没在官场热闹过一阵子?当然,也有不曾热闹过的寂寞者,伴青灯,甘淡泊,头悬梁,锥刺股。然此种寂寞者“常怀猛志”,潜藏在骨子里的东西是出人头地,图“大热闹”,所谓“十年寒窗”,为的是“一举成名”。君不见近些年文场上上演的一幕幕闹剧:某某人“寂寞”了几年写出“轰动效应”的作品后,立马有帮闲者猪肉注水般的吹嘘其如何耐得寂寞,如何弃闹市入深山住茅舍,如何静若深潭,专注如一,如何孤灯独坐,喝凉水,吃烧饼就是不写他在领奖台上面对鲜花,掌声,镁光灯的得意和张扬,就是不写他在众多采访话筒前大言什么“一不小心”写出了什么什么的轻薄和狂做;就是不写他拿了奖金、版税大宴宾客时举着杯子大喊:“吃吧吃吧,吃我几个标点符号”的陶醉和自得。

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性情中人,概莫能外

看来热闹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原来吃五谷六粮的人都热衷于热闹。既如此,我们的那么多雅人藐视热闹、讨厌热闹是不是一种矫情?是不是故作高深?

雅人爱热闹,会象俗人一样得意忘形,俗人喜寂寞,也会象雅人一样执着专注。山村老农,一辈子耕耘播种,不求闻达,你能说他不雅?学府教授,背着孙儿赶庙会,屁颠屁颠的找乐,你能说他太俗?雅俗自古无界定,俗中有雅,雅中有俗,性情中人,概莫能外,故热闹与寂寞皆属自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