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林風眠與他孤獨的藝術

林風眠(1900——1991)原名林鳳鳴,生於廣東梅縣。自幼的林風眠與石匠爺爺一起生活。由於母親與染坊工人有染,被族人發現後,欲將其施以火刑,幼小的林風眠手執菜刀對族人進行威脅,才使得母親免於一死。但日後母親被賣到了外地,從此音訊全無。這樣的事情想必早早就註定了林風眠的堅毅與悲涼!後來的林風眠回憶童年生活時,那些內容多是關於爺爺的,對母親全無回憶。我不知道也無法知道那段回憶給了林風眠多少傷痛與惆悵。

大師林風眠與他孤獨的藝術

林風眠

1919年,林風眠留學法國,在第戎美術學院學習油畫,師從格羅蒙。在那些日子裡他感到無所適從,畫作毫無起色。校長看過他的作品後說:“你們民族有那麼多優秀的文化,你應該認真研習你們國家的東西。”從此他涉足廣泛的藝術領域。

1929年,23雖的林風眠以油畫作品《球》入選巴黎舉行的秋季沙龍展。兩年後,留學德國。20年代林風眠應徐悲鴻的邀請,僅25歲的他在杭州國立藝專任校長。回國後,他舉辦了個人畫展。發表《東西藝術之前途》一文。在辦學上他與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如出一轍,有著共同的深刻的認識。他還多次邀請齊白石講藝術,並引進一批又新潮思想的畫家,立志於藝術改革。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林風眠帶領200多名學術和大量書籍進行轉移。1938年,與北平國立藝專合併,由於種種矛盾,無奈之中的林風眠辭去校長一職。

其後,他獨居重慶嘉陵江畔的一間庫房內,進行創作。並且一呆就是十年。那時的他是怎樣的孤獨呢?但蒼天不負有心人,他獨創的“方格佈陣”獨樹一幟。!抗戰勝利後,他重新回到國立藝專,但他荒落之中忘記帶走的作品被日軍毀於一旦。1950年,他辭去所有職務,專心研究繪畫。不久後,妻子攜女離國,他孑然一身。在“文革”中他備受迫害,被關了五年之久。但這個倔強又孤傲的大師卻從未向命運低頭!80年代的林風眠在香港過著隱士一樣的生活,他又重新畫了那些年輕時候的赤子之心,他說他要把那些失去的一件一件的畫回來。1979年,林風眠應法國政府的邀請舉辦了個人畫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1991年,林風眠大師逝世。

在林風眠所處的那個時代,中國的繪畫有兩條道路:一條是以齊白石,潘天壽,黃賓虹為主的中國傳統型繪畫,畫家們藉此來表述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與內心的情感。另一條是以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為代表的純西化或者中西結合的研究型畫派為主。但無論是哪條道路,都無疑給處在徘徊和迷茫時期的中國藝術指出了鮮明的道路。在中西結合的藝術道路上,林風眠成為了先驅人物。林風眠在辦學時倡導“畫家應從畫室走向鄉村,藝術來自民間與人民”由此他寫了《至全國藝術界書》他曾經睡“要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他不僅自己做到了將幾何,線條和強烈的色彩運用到畫面中,而且還對後來的吳冠中,趙無極等大師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將中西合璧,雙管齊下,為中國藝術的發展指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吳冠中曾經說過“無論從西方向東方,還是從東方向西方,都可以看到獨立存在的林風眠!”這位大師屹立在世界之巔,將中國文化以傳統而又內斂的方式展現給世界。林風眠曾經說過“繪畫的本質就是繪畫,無謂派別,無謂中西”他秉承這一宗旨,將繪畫領入了一個新境界。他曾這樣評價自己的藝術“我是睜著眼睛在做夢,我畫的的確是一些夢境!”的確,他用“做夢”創造出來獨特的“方格佈陣”格局,將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與民間皮影相結合,形成了新的畫風。林風眠的畫畫的驚天動地,畫的鬼斧神工,畫的可歌可泣。他一生追求的是為藝術毫無保留的獻身!

林風眠擅長侍女,女性人體,鄉村風情,歷史人物,山手花鳥,房屋村舍,京劇人物等等。你看過他筆下的小鳥麼?無論它們是獨立枝頭,還是疾飛而去;是在月下棲息,或是在晨曦裡歌唱,都那麼自如平和。撫琴的仕女,燦爛的秋色,窗前的鮮花,泊留的漁舟,江畔的孤松,起舞的白鷺,也都奏著同樣的音韻, 沒有衝突、傾軋、黑暗、醜惡和骯髒。它們獨自存在著;它們沉靜而自信,把力量隱在內裡;它們遠離血與火、是非紛爭和喧囂的市俗糾葛。它們從不張揚跋扈,狂怪奇異和歇斯底里,也不孤傲冷澀或顧影自憐。

林風眠早期創作以淒涼孤寂為主如《噩夢》《黃色基督》《民間》《人道》《摸索》《生之慾》《痛苦》等,其中《摸索》全畫以灰黑色為主,線條粗放,風格淒涼,特立獨行。透露出他對人類繪畫道路的摸索。中國《藝術評論》記者楊錚曾這樣說到“全幅佈滿古今偉人,個個相貌不特畢肖而且描繪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隱露於筆底。荷馬蹲伏地上,耶穌之沉思,托爾斯泰折腰伸手,易卜生、歌德、梵高、米開朗琪羅、沙裡略等皆會有摸索奧謎之深意,讚歎人類先導者之精神和努力”

大師林風眠與他孤獨的藝術

《摸索》

大師林風眠與他孤獨的藝術

《黃色基督》

他後期的作品一改早期的風格,繪畫中透露出希望。風格也開始豐富多彩,充滿熱情。代表作有《荷塘》《農婦》《漁婦》《江州》《船》《風景》《侍女》等。其中《荷塘》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荷所代表的就是一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孤傲的品質。他用荷塘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用此宣洩自己內心的孤獨寂靜與高尚的人格品質。畫中將油畫載入國畫中來表現荷花的明暗與層次,強調近景而忽略遠景,畫者不注重細節而強調整體,畫面雖為冷色,但花蕊的黃色與紅褐色透露一絲暖意。蓮自古以來都是一種寄情與景的相思之物,此時在香港的林風眠想必對故鄉是異常的思念吧!我只能從那墨裡行間搜尋他那份孤涼的心境了。

大師林風眠與他孤獨的藝術

《荷塘》

大師林風眠與他孤獨的藝術

《侍女》

林風眠海外歸來恰逢,當時新文化運動,那時的中國學界一篇欣欣向榮,在中國學界,藝術界掀起一片向西方學習的浪潮,他的歸來給中國的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中國的藝術和其在西方留學過程中學到的相結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進行雜糅,在當時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響下,執行“提倡全民族的各階級共享的藝術”的藝術發展之路,同時,他將祖國藝術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以及自己的藝術相結合,身體力行,加之其較高的藝術造詣,開拓進取的精神,林風眠無愧於中國現代畫壇的藝術大師,無愧中國現代繪畫史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的畫寂靜中透露著熱情,他是中西結合繪畫的先驅人物,他將幾何形體,直線與強烈的色彩運用到畫面之中,對藝術進行了深刻的研究,他創造了新時代的藝術,將中國畫以傳統而又內斂的方式展現給世界,他是中國藝術的先驅,世界藝術的大師。作為一位留學海外並且有所成的大師,林風眠一心要復興祖國的藝術,其在文化藝術界的地位不能說不高,又正當年少風華,何以有如此凝重的悲哀和沉鬱?林風眠的痛苦呼喚卻只是出於近代人文主義和一個正直、愛國、具有悲天憫人之心的藝術家的坦誠心懷。是的。他處於當時社會混亂,政治腐敗的國民黨統治之下,其要履行的復興祖國藝術的使命感,可謂是步履維艱,然而林老先生這麼做了,他的力量雖然微小,但是,如果一件事情沒人去做,便永遠不會有成果,更何況他將祖國藝術與自己的命運結合,本身那種為民族藝術獻身的精神,不僅影響的當時的藝術界,更是值得我們後來人學習的。

大師林風眠與他孤獨的藝術

侍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