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作为一个没有看过原著,一点都不忠实于原著的非原著党,从目前的剧情披露情况来看,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北齐和南庆的政治生态都与历史上的一些情况相吻合,同时,剧本的设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是一个杠精,也不认为小说或电视剧情节需要符合历史事实;笔者的想法是通过庆余年去认识真实的历史,并对部分剧情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陈道明饰庆帝


其一,庆帝的角色很类似与明宪宗朱厚熜,即我们所熟知的嘉靖皇帝,二人都是冠绝一时的聪明人。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陈宝国饰嘉靖皇帝朱厚熜


在电视剧中,我们没有看到庆帝上朝的画面,很多事情都是在“斗室之内”所谋划的。天下和百官在庆帝那里,不过是棋局和棋子,这像极了嘉靖对杨廷和、杨慎、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珙等人的操纵。不过,不同于庆帝的是,“壬寅宫变”后,嘉靖的主要想法就是希望一心一意地修仙,除此之外,他关心的事情极少;此外,嘉靖极度自负,这也为其后期被严嵩、徐阶等人利用埋下了伏笔。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倪大红饰严嵩


其二,鉴查院和剧中的锦衣卫是一个不可能的存在。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鉴查院


初看鉴查院时,我们很容易想到明太祖朱元璋所设立的锦衣卫,而北齐的锦衣卫设置亦是如此。不过,相较于剧中的两大特务机构,历史上的锦衣卫的地位远不及如此。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不过,在洪武后期,因为锦衣卫滥用职权且造成了许多冤狱,为平息民怨,锦衣卫的刑狱之职被废除。而自永乐之后,锦衣卫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沦为了东厂的附庸。之所以说鉴查院和剧中的锦衣卫是不可能的存在,便在于任何一个有正常心态和智力的君主都不会允许这种威胁皇权的巨大怪物存在。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绣春刀中的锦衣卫


此外,历史事实证明,全民范围内的特务机构既不可能维系统治,也不能够得到民心,如国民党的军统、东德的史塔西等。

其三,北齐小皇帝欲除沈重、上杉虎非明智之举。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刘美彤饰北齐小皇帝


如剧中所述,北齐的核心政治问题便在于后权与皇权之间的争夺,在中国历史上,此类情形屡有发生。汉武帝临死之前,太子刘弗陵年纪尚幼,而母亲钩弋夫人正值壮年,汉武帝怕钩弋夫人干涉朝政,导致外戚专权,“子幼母壮,后患无穷”,就托孤给霍光等人并赐死了钩弋夫人。汉武帝此举或出于其年幼时的心理阴影,因为外戚干政实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弊端,亦是皇权的一大重要威胁。但在剧中,太后的政治集团中似乎并没有外戚,而其所依靠的沈重亦被她自断臂膀;此外,在一个固有的政治生态中,政治博弈应当是“拉着左手打右手,拉着右手打左手”,但小皇帝既要除沈重,又要除上杉虎,从内部斗阵上来看,此乃两败俱伤之举;从“国际形势”来看,亦是为国除忠之行,不可谓不明智矣。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陈宝国饰汉武大帝


其四,内库不是国库,掌不掌管内库和发不发财没关系。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内帑银砖


所谓内库,即是皇帝的私产或皇家的私产。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如果哪个皇帝真拿国家的钱当自己的钱花,是会被骂死的;反之,历史上,往往出现皇帝从内帑拿钱补贴国家财政的,如明代万历三大征中的征日本,抠门的万历皇帝竟然自己掏钱打仗。在剧中的叙述中,范建希望让范闲执掌内库,以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翁,显然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个职位是替皇帝管钱的,而不是干了这个职位就有钱,换句话说,你并不能说银行的柜台服务业是有钱的。当然,执掌内库也可以很有钱,做一个硕鼠就行了。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张若昀饰范闲


其五,作者是对民族主义是秉持警惕态度的。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民族主义的一大标志——“黄祸”


剧中的朱格等人,为了庆国的强盛而不惜一切,这种国家主义至上或民族主义情怀往往是值得警惕的。自从“民族主义”这个词被发明之后,世界在伦理层面的非理性被转化成不同价值区间的相互斗争。这些价值区间以国家——它垄断了对权力的合法使用——为最强有力的表现形式。这由此引出了现代性的“道德贫瘠”(moral sterility)。所谓的道德贫瘠,其核心问题便在于道德到底是群体的还是个体的?

在康德哲学看来,存在普世的道德和法律。道德的普遍性是可能的,因为每一个理性行为体心中都对共同道德义务的根本性原则——通常被称为“定言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存在着固有的认知。

但在韦伯哲学看来,必须在非价值的工具理性面前保持对终极价值进行判断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由群体——更具体地说是国家——来承担。这样一来,道德不再具有普遍性,他成为了具备独立意志的道德单位——不论个体还是群体——进行自由考量的对象,而这些道德单位不一定具备同样的理性和思考方式。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马克斯·韦伯


显而易见地是,以朱格为代表的人正是康德哲学的尊崇者,而范闲则是韦伯哲学的践行者。

其六,所谓的皇图霸业终究逃不过历史的铁律。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朱元璋


正如钱穆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皇帝精力的有限性和皇权的无限性是一个固有矛盾。明处,朱元璋废宰相之制,以为自此以后可以皇帝直管六部,皇权再无威胁。朱洪武是个猛人,或许每天可以只睡4个小时,朱棣也勉强可以励精图治,但其后的君主,自幼生长于后宫,其身体素质无法满足这一高强度的体力和智力劳动。因此,虽然宰相没有了,但实际上的宰相——内阁首辅——却依旧存在。


关于《庆余年》需要讨论的六个历史事实

钱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