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作為一個沒有看過原著,一點都不忠實於原著的非原著黨,從目前的劇情披露情況來看,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北齊和南慶的政治生態都與歷史上的一些情況相吻合,同時,劇本的設計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筆者並不是一個槓精,也不認為小說或電視劇情節需要符合歷史事實;筆者的想法是通過慶餘年去認識真實的歷史,並對部分劇情設計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陳道明飾慶帝


其一,慶帝的角色很類似與明憲宗朱厚熜,即我們所熟知的嘉靖皇帝,二人都是冠絕一時的聰明人。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陳寶國飾嘉靖皇帝朱厚熜


在電視劇中,我們沒有看到慶帝上朝的畫面,很多事情都是在“斗室之內”所謀劃的。天下和百官在慶帝那裡,不過是棋局和棋子,這像極了嘉靖對楊廷和、楊慎、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珙等人的操縱。不過,不同於慶帝的是,“壬寅宮變”後,嘉靖的主要想法就是希望一心一意地修仙,除此之外,他關心的事情極少;此外,嘉靖極度自負,這也為其後期被嚴嵩、徐階等人利用埋下了伏筆。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倪大紅飾嚴嵩


其二,鑑查院和劇中的錦衣衛是一個不可能的存在。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鑑查院


初看鑑查院時,我們很容易想到明太祖朱元璋所設立的錦衣衛,而北齊的錦衣衛設置亦是如此。不過,相較於劇中的兩大特務機構,歷史上的錦衣衛的地位遠不及如此。錦衣衛是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不過,在洪武后期,因為錦衣衛濫用職權且造成了許多冤獄,為平息民怨,錦衣衛的刑獄之職被廢除。而自永樂之後,錦衣衛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淪為了東廠的附庸。之所以說鑑查院和劇中的錦衣衛是不可能的存在,便在於任何一個有正常心態和智力的君主都不會允許這種威脅皇權的巨大怪物存在。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繡春刀中的錦衣衛


此外,歷史事實證明,全民範圍內的特務機構既不可能維繫統治,也不能夠得到民心,如國民黨的軍統、東德的史塔西等。

其三,北齊小皇帝欲除沈重、上杉虎非明智之舉。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劉美彤飾北齊小皇帝


如劇中所述,北齊的核心政治問題便在於後權與皇權之間的爭奪,在中國歷史上,此類情形屢有發生。漢武帝臨死之前,太子劉弗陵年紀尚幼,而母親鉤弋夫人正值壯年,漢武帝怕鉤弋夫人干涉朝政,導致外戚專權,“子幼母壯,後患無窮”,就託孤給霍光等人並賜死了鉤弋夫人。漢武帝此舉或出於其年幼時的心理陰影,因為外戚干政實為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大弊端,亦是皇權的一大重要威脅。但在劇中,太后的政治集團中似乎並沒有外戚,而其所依靠的沈重亦被她自斷臂膀;此外,在一個固有的政治生態中,政治博弈應當是“拉著左手打右手,拉著右手打左手”,但小皇帝既要除沈重,又要除上杉虎,從內部鬥陣上來看,此乃兩敗俱傷之舉;從“國際形勢”來看,亦是為國除忠之行,不可謂不明智矣。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陳寶國飾漢武大帝


其四,內庫不是國庫,掌不掌管內庫和發不發財沒關係。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內帑銀磚


所謂內庫,即是皇帝的私產或皇家的私產。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如果哪個皇帝真拿國家的錢當自己的錢花,是會被罵死的;反之,歷史上,往往出現皇帝從內帑拿錢補貼國家財政的,如明代萬曆三大徵中的徵日本,摳門的萬曆皇帝竟然自己掏錢打仗。在劇中的敘述中,範建希望讓範閒執掌內庫,以做一個衣食無憂的富家翁,顯然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因為這個職位是替皇帝管錢的,而不是幹了這個職位就有錢,換句話說,你並不能說銀行的櫃檯服務業是有錢的。當然,執掌內庫也可以很有錢,做一個碩鼠就行了。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張若昀飾範閒


其五,作者是對民族主義是秉持警惕態度的。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民族主義的一大標誌——“黃禍”


劇中的朱格等人,為了慶國的強盛而不惜一切,這種國家主義至上或民族主義情懷往往是值得警惕的。自從“民族主義”這個詞被髮明之後,世界在倫理層面的非理性被轉化成不同價值區間的相互鬥爭。這些價值區間以國家——它壟斷了對權力的合法使用——為最強有力的表現形式。這由此引出了現代性的“道德貧瘠”(moral sterility)。所謂的道德貧瘠,其核心問題便在於道德到底是群體的還是個體的?

在康德哲學看來,存在普世的道德和法律。道德的普遍性是可能的,因為每一個理性行為體心中都對共同道德義務的根本性原則——通常被稱為“定言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存在著固有的認知。

但在韋伯哲學看來,必須在非價值的工具理性面前保持對終極價值進行判斷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可以以個人為單位,也可以由群體——更具體地說是國家——來承擔。這樣一來,道德不再具有普遍性,他成為了具備獨立意志的道德單位——不論個體還是群體——進行自由考量的對象,而這些道德單位不一定具備同樣的理性和思考方式。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馬克斯·韋伯


顯而易見地是,以朱格為代表的人正是康德哲學的尊崇者,而範閒則是韋伯哲學的踐行者。

其六,所謂的皇圖霸業終究逃不過歷史的鐵律。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朱元璋


正如錢穆先生所指出的那樣,皇帝精力的有限性和皇權的無限性是一個固有矛盾。明處,朱元璋廢宰相之制,以為自此以後可以皇帝直管六部,皇權再無威脅。朱洪武是個猛人,或許每天可以只睡4個小時,朱棣也勉強可以勵精圖治,但其後的君主,自幼生長於後宮,其身體素質無法滿足這一高強度的體力和智力勞動。因此,雖然宰相沒有了,但實際上的宰相——內閣首輔——卻依舊存在。


關於《慶餘年》需要討論的六個歷史事實

錢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