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浪大師現象看人們的價值取向

最近一段時間,“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成了熱門詞,流浪者沈巍喜歡讀國學作品,日常生活是撿垃圾,過著流浪者的生活,一不小心,成了網紅,變成了全國網友都關注的人,對於他的看法,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也折射出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和對他人的認識。

從流浪大師現象看人們的價值取向

我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認為人應該出世,不應該避世,就像是曾國藩那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有才能沒有出世,就不被主流社會所接納,就像沈巍那樣,他原來的同事,他的家人,都不能理解他的行為,認為他精神出了問題。

我們國家的開放政策,也慢慢接受一些民主的思想,官本位的思想雖然根深蒂固,但也有所鬆動,在西方,一個理想是做一個小丑,長大了給人們帶去快樂的孩子,和一個理想是成為總統,為整個國家服務的孩子,同樣會被家長所稱讚。我們現在也在接受這樣的思想,但還不廣泛。

從流浪大師現象看人們的價值取向

我們現在最廣泛的觀點,還是比較看中經濟,普遍的希望孩子從事比較賺錢的行業,比如明星。現在也成了年輕人自然地選擇,好像是突然之間,我們的流量經濟就誕生了很多的網紅,流浪大師出來之後,網紅們也沒閒著,馬上就跟著蹭熱度了。

從流浪大師現象看人們的價值取向

像沈巍這樣的流浪大師,其實也是普通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挫折,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一種生過方式,沒有妨礙他人,也在為社會作貢獻,也喜歡讀一些國學的書籍,自己安靜地生活,就像古代的隱士那樣。我們的社會應該是一個包容的社會,允許不同人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規範,不要去消費和我們傳統生活不太一樣的那些人,這樣的社會可能更讓人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