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才女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这首《蝶恋花》是其千古名作

在宋词历史上,女词人不多,最为著名的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而与李清照齐名的,则是朱淑真。许多人都赞同这一评价,比如,薛绍徽表示:“

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许玉喙也说:“宋代闺秀,淑真、易安并称隽才”;陈廷焯评价朱淑真的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

朱淑真少年时代有过一段欢乐的时光,但是“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她婚后的生活非常不如意,“下配一庸夫”,致使她“一生抑郁不得志”,最终竟忧郁而死,令人不禁唏嘘。

南宋才女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这首《蝶恋花》是其千古名作

朱淑真在少年时代,“天资秀发,性灵钟慧”,曾经写过《春日杂书十首》,其第六首更是一首明丽欢快的春景诗,诗曰:“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和女伴们一起玩耍,一起欣赏美丽的鲜花,谁耐烦去学什么女红呢!还是举杯欢饮、珍惜大好春光的是!这首诗透露着朱淑真的青春活力和烂漫,不禁令人莞尔一笑。然而,在经过人生的凄风苦雨之后,她的活力被消磨殆尽,只剩下无言的凄美,正如她为我们留下的这首《蝶恋花·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上片以景物写情思,从“楼外垂杨”入笔,写暮春之景。首句“楼外垂杨千万缕

”描绘了垂杨的姿态,而从“千万缕”和后文中的“柳絮”来看,描写的景象,并非“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而是暮春的烟柳、垂杨,这点明了送春的题目。而柔软的垂杨、柳枝,也能够使人想到送别之情,但词人除了送别之外,还有“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的感慨,从“送”到“系”,感情上跨越极大,进一步表现了杨柳的多情,那千万缕的杨柳,正如千万缕的情思,力图留住春天,可是春天毕竟是留不住的,最终,春还是决然离开了。

南宋才女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这首《蝶恋花》是其千古名作

一般词人送春,到此处,只是生出无限伤感而已,但是朱淑真却并不仅是如此,她说:“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事物之一,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可朱淑真却奇思妙想的表示,柳絮是在追随着春天而去,去看春天到底去了哪里,以便能够找回,这似乎回答了黄庭坚《清平乐》中的一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朱淑真以女人特有的缠绵和细心,写出了对春天的无限眷恋和深情,也更加突出了送春的主题。

下片接着说:“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正如飞扬的柳絮,哀鸣的杜鹃鸟也是暮春的鲜明标志,更何况词人看到的是绿满山川,想到的是落花飞红,耳边听着的是凄凉的杜鹃叫声,眼见耳闻,心有所感,即便是无情之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更何况词人早已经满怀愁绪了!如此一来,词人的凄凉心境便更加表露无疑了。

南宋才女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这首《蝶恋花》是其千古名作

至此,词人“系春”不住,“随春”难往,所以只剩下“送春”了,“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在词人眼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好像怀着一腔惆怅与伤感,即便把酒送之,也悄然无语,这和伤春的词人默然而对,更增伤感,而时近黄昏,又落下潇潇细雨,仿佛在为春天叹息。词人“不语”,但细雨却倾诉了起来。欧阳修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的千古佳句,朱淑真此处,似乎便是从欧词中化用而来,但独具神韵,令人在伤感之余,多出了一份更加悠远的情致。

朱淑真的这首送春词,上片写对春天的眷恋,下片写伤春的情感,全词通过杨柳、飞絮、杜鹃、春雨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凄婉别致的画面,读罢全词,一位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子形象,便跃然纸上,给人无尽的余味。

南宋才女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这首《蝶恋花》是其千古名作

另外,这首词,和黄庭坚的那首名作《清平乐》写法上类似,都是将春拟人,抒写惜春、送春的情怀,然而两者各有千秋,黄庭坚从寻访逝去的春光着笔,更显空灵明丽,而朱淑真是从杨柳暮春写起,寄情于暮春的衰景,略显忧郁和凄沉,这或许和她生活的不如意有关吧!

附,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