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18歲時寫的一首詩,其中一句曾紅遍網絡,很多人都聽過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有段時間這句話很火,許多陷入情愛的文藝青年甚至將其列為座右銘。

曾經以為這句話可能是出自某一言情小說,後來才知道原來出自李白在18歲時寫的一首詩。

這首詩名為《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從開篇美到結尾。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李白18歲時寫的一首詩,其中一句曾紅遍網絡,很多人都聽過

眾所周知,李白在20多歲的時候離開四川,漫遊天下,由此開啟了傳奇的一生。

他的許多經典名作都是在出蜀後所寫,對於他在蜀中時寫的詩歌,很多人知之甚少。

而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他前期的代表作,清幽的風格,絢麗的詞句,這在他的作品中是很少見的。

後世對這首山水詩的評價非常高,《唐宋詩醇》有言“自然深秀,似王維集中高作,視孟浩然《尋梅道士》詩,華實俱勝”。

王維和孟浩然代表著唐朝山水詩的兩座高峰,足見這首詩水平有多高了。

李白18歲時寫的一首詩,其中一句曾紅遍網絡,很多人都聽過

從標題我們可以知道,當時李白準備拜訪的是一個隱居的道友。

李白的童年是在四川的青蓮鄉度過的,作為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四川自然有不少修道之人。

再加上唐朝大力推崇道教,所以李白是從小深受道教的薰陶。

他在18歲的時候離開家門,前往匡山也就是戴天山求學問道。

在匡山的時候,他曾拜訪過一個姓雍的尊師,寫下了一首《尋雍尊師隱居》,“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從詩中不難看出那次他和雍尊師相談甚歡。

可是這次,他連道士的面都沒見上,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了。

即便如此,他依然寫下了這首景色優美,情致婉轉的詩歌,他的瀟灑由此可見。

李白18歲時寫的一首詩,其中一句曾紅遍網絡,很多人都聽過

詩歌首聯便描繪了一幅如桃源般的美景,令人心醉。

春天的清晨,李白在山中漫步,耳邊傳來淙淙的流水聲,隱隱夾雜著一兩聲犬吠。

他沿著溪流緩步而行,小路上的桃花開得正繁盛,每一朵花瓣都含著清晨的露水,嬌豔欲滴。

溪水淙淙,犬吠隱隱,桃花灼灼,讓人彷彿誤入仙境。

而居住在這樣幽美環境中的隱士,想必是個超凡脫俗的高人吧。

“桃花帶露濃”這一句點明瞭時間,更是將桃花的清麗絕絕寫到了極致。

這一句讓我不禁想起了王維的“桃紅復含宿雨”,一個是露珠,一個是雨滴,卻同樣突出了桃花的豔麗,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白18歲時寫的一首詩,其中一句曾紅遍網絡,很多人都聽過

頷聯寫的是他在中午時分的所見所聞。

他看到了什麼呢?只見茂密的樹林中,兩三隻麋鹿在林間自由地穿梭著。

奇怪的是,明明已經是正午時分,可是他卻沒有聽到山上道觀的鐘聲,只有潺潺的溪流聲。

這兩句將山間的清幽靜謐寫到了極致,也為後文的“不遇”埋下了伏筆。

頸聯兩句寫的是道院周圍的景色。

漸漸地,一座道院出現在李白的視野中,可是的是道院的大門緊閉著。

他環顧四周,只見一片蒼翠的野竹掩映著山門,野竹的綠和天空的青彷彿融為一體,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遠處雪白的瀑布倒掛在碧峰上,飛流直下,頗為壯觀。

尋不到想見的人,一般人要麼悵然若失,要麼煩躁不已,但是李白卻反而欣賞起周邊的景色,這份灑脫也是少有人能及了。

李白18歲時寫的一首詩,其中一句曾紅遍網絡,很多人都聽過

最後的尾聯是點題之句。

他向鄰人詢問道士的去處,可惜的是沒人知道道士到底去了何處。

李白遠道而來,本想和道士談經論道,卻沒想到撲了個空,他的心中怎能不惆悵呢?

他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倚靠在松樹上,陷入了沉思。

這裡的“愁”是一種百無聊賴的閒愁,並沒有很強的感情色彩。

最後他到底是離開了?還是等到了道士?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可以看出雖然他心中有失望,卻並不悲傷。

也許就像另一位詩人丘為在《尋西山隱者不遇》中所言“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吧。

李白18歲時寫的一首詩,其中一句曾紅遍網絡,很多人都聽過

從滿懷希望而去,到失望而歸,李白將這種細膩的情感刻畫得十分婉轉。

儘管他訪友不遇,卻依然將在山中的所見所聞寫得清麗婉轉,讓人彷彿置身於仙境之中。

全詩從開篇美到結尾,驚豔了世人一千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