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勞動教育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這會淪為形式主義嗎?

尖角小學是西安市臨潼區的一個農村小學,2018年,尖角小學正式開設勞動課。全校六個年級的180多名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種植向日葵、韭菜、萵筍、玉米等農作物。豐收後的部分農作物將用作學校食堂使用。

校長祝宇飛表示,近些年來,小孩現在都不知道,芝麻長在哪裡,韭菜和麥苗的這個區別,規劃了這個農耕園,讓學生認識農具、瞭解農具、使用農具,讓他們不忘本。


教育部:勞動教育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這會淪為形式主義嗎?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勞動教育也成為教育領域頗受關注的熱詞。根據《意見》,未來將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大中小學都將設立這一必修課程,家庭、學校、社會都將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作用,有條件的師範院校將開設相關專業,而勞動素養也將成為評優評先、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在國務院公佈大中小學都將設勞動必修課,併成為升學的重要參考或依據時,在社交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很多網友表示勞動教育應該是開放式的,不應該成為升學的參考否則會淪為形式主義;有的網友很支持希望學生們在勞動中能夠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同時鍛鍊動手能力。

教育部:勞動教育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這會淪為形式主義嗎?

反對者們認為:

勞動教育就是以勞動的名義對學校進行大掃除。

在很多80後,90後上小學、中學的時候,學校基本都會設置勞動課。但是在這一節課,基本都會淪為大掃除。

夏天拔草,秋天掃落葉,冬天剷雪。小編還記得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每到夏天和秋天土操場上都長滿了草。有的時候就感覺就像是一片草海,這個時候學校就會組織我們自帶工具去操場上除草,經常一干就是一下午。

勞動教育不應該是讓學生們學習一些勞動和生活技能,當把勞動教育定義為學校衛生的時候,確實不能算勞動課。

教育部:勞動教育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這會淪為形式主義嗎?

勞動教育不應該與升學相掛鉤

勞動教育應該是開放性的,不應該成為升學的重要依據。勞動教育應該在學生們學有餘力的情況下進行,比如高三考生們他們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每天都恨不得把自己分成6半,每一部分學習一門科目,從學校回到家之後想要休息卻又面臨著父母給報的各種補習班。這個時候如果還要為了升學進行勞動教育也太難了吧。

另外當教育與升學相掛鉤的時候,教育就會變得不單純,很容易滋生各種腐敗現象。或許勞動教育可以與會考一樣,必須達到某個標準才可以升學或報考。

教育部:勞動教育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這會淪為形式主義嗎?

勞動教育更多應該在城市實施而不是農村

目前的教育資源是稀少的,城鄉之間的資源分配也不是很平衡。在一二線城市,很多的學生們每天在上完課之後,還會去學習一下其他技能比如籃球、鋼琴等,甚至還會參加各種輔導班。

但是鄉村就不一樣了,優秀教師資源匱乏,放學回家之後能做的就是寫作業、看電視,有的甚至會到土地裡幫著家裡人幹活。在一些偏遠地區,有的還沒有初中畢業就輟學去外地打工。

對於大城市的學生們來說,每天活在車水馬龍的城市,很少能夠與泥土親密接觸。對他們來說勞動教育能夠滿足以下他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能夠讓他們瞭解到一些生活中可能用得到但書本上卻沒有的知識。

但是對於一些農村學生來說,土地是他們的根,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熟練使用勞動工具了,熟悉各種植物。他們更需要的是優質教育資源,而不是勞動教育。

教育部:勞動教育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這會淪為形式主義嗎?

教育應該因人而異,不能一刀切。

當然勞動教育也有支持者,他們認為:

現在更多人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必須加大勞動教育

尖角小學校長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不知道芝麻長在哪,分不清韭菜和小麥的區別。

瞭解一下蔬菜是怎麼生長的,認認菜也挺有意義的。好多小朋友菜都說不出幾個名字,樹上結還是地裡挖都說不出。

現在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很多學生們從來都沒有真正得到土地耕作過,對一些農業常識根本不瞭解。勞動教育可以更好地讓他們知道農作物的知識,也瞭解粒粒皆辛苦的艱辛。

教育部:勞動教育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這會淪為形式主義嗎?

不能因為勞動教育有形式主義的可能,就放棄實施

中國這麼大,學校又這麼多,總會有地方流於形式一筆帶過,也會存在很多的認真去體驗發自內心地去開拓學生這方面的認知與能力。而且就算是走形式的學校,學生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也會有一定的提升,不管怎麼說存在就有意義。

如果不去實施,就永遠不會改變,只要去做,總會有學校能做的好,總會有孩子能學到東西。教育就是這樣的,只要有一個孩子能受益,那就不是失敗的。

對於勞動教育肯定是要見仁見智的,不知道您對大中小學生必修勞動教育,甚至成為升學的依據有什麼看法?或者您在經歷過這種勞動教育之後,有什麼感覺?歡迎大家在下方積極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