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終於追完了港劇《嘆息橋》,這部片的畫面質感、拍攝技巧等方面,最近都已經被各大號誇讚了一遍。

而做為一個有娃的人,我習慣性地會從人物成長上,去分析父母教育對他們的影響痕跡。細品一下這部片,原生家庭在每個人身上的影響可以說很典型,也很值得我們深思。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想從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的影響談起,聊聊對我們育兒和個人成長的一些啟發。

片子裡有4個主人公,一對是李子勇和方小薇;一對是何樂兒和胡啟源。

李子勇和方小薇相識多年,一直上演著“雙向暗戀”卻不斷錯過的故事,有點類似臺劇《我可能不會愛你》。

而何樂兒和胡啟源卻彷彿是兩個不懂事的孩子玩著“結婚”這個過家家遊戲,為了結婚而結婚,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

很有意思的是,片子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所以,兩對主人公的結局,更多的是看片的我們,自己去理解。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而看的過程中,最讓我感觸的,是他們的原生家庭對她們性格的巨大影響。


一、4個原生家庭影響下,4個性格悲劇的人物。

01溫室裡的花朵何樂兒,人生關鍵詞——迷茫。

從她的名字可以看出,父母對她的期望,就是“快樂就好”。想學畫畫、去學;想學吉他,去學;想去旅遊,給錢;想買房子,給錢;不想工作,玩就好了。

她隨身帶著一把粉色的摺疊傘,這把傘也是一種隱喻,父母不讓她吹到風雨,在最舒適的環境中成長。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但這樣的舒適,也成了她人生一個很大的坑。因為什麼都來得太容易了,她反而變得毫無主見,凡事三分鐘熱度,渾渾噩噩到了三十歲,然後匆忙之中,選擇了一個別人眼中適婚的對象。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02籠中的鳥兒胡啟源 ,人生關鍵詞——妥協。

他的名字也很有趣,飲水思源,這個詞,意味著他的人生,最重要的,也就是起始之處的父母。

媽媽無處不在,如影隨形。

生活起居上無微不至,也事無鉅細地要求他。進門洗手,吃飯喝湯要按媽媽要求的節奏,幾點回家,找什麼工作,找什麼女朋友,都是媽媽說了算。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他就像被媽媽困在籠子裡的鳥,久了就喪失了飛翔的能力。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所以,他凡事不用思考太多,只要對標“媽媽會不會同意”就可以。

有意思的是,他也有一把隨身攜帶的摺疊傘。這也隱喻了媽媽帶給他的控制,遮住了他內心的陽光,成了一個毫無生氣的人。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他和何樂兒,兩個人看似不同,其實都是相似的兩種人。前者被過度控制,後者被過度溺愛,最終都變成了一個人格無法獨立的巨嬰。

離開了父母的庇護,人生就喪失了方向感,只能活在自我麻痺的假象裡。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03野蠻生長的小草李子勇,人生關鍵詞——疏離。

如果說何樂兒和胡啟源是始終生活在父母這把大傘的庇護之下,那李子勇毫無疑問就是沒有傘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了。

在殘酷的現實裡,他像一棵野草一樣,野蠻生長,生命力頑強。

因為媽媽病逝,爸爸沒有擔當,他一直都處於自力更生的狀態;一個人在國外打拼,最後闖出了一番事業。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原生家庭裡,爸爸是一個軟弱沒有擔當的人,而媽媽,就是一個犧牲者。所以,李子勇缺乏良好的父親榜樣,積極朝著父親的反方向成長,努力工作、努力賺錢,但對感情,也缺乏面對的勇氣,因為骨子裡,他害怕成為父親那樣,傷害身邊人的人。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他對方小薇的付出,更多是隱性的付出,而沒有顯性的表達,就是因為他骨子裡,擔心自己成為父親那樣一個,不夠格的另一半。

所以,即使他內心飽含深情,也始終呈現著一種疏離的姿態。

好幾次身邊的人撮合他和方小薇,他都用“她才不是家人”、“鬼才和她在一起”這樣的話回應,也讓方小薇對他的誤解越來越深。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04隨風飄搖的花朵方小薇,人生關鍵詞——羈絆。

方小薇和李子勇一樣,都是沒有家庭依靠的人。方小薇父母欠債之後逃走,丟下她獨自扛起所有債務。

所以,她最渴望家庭,始終在人際關係當中扮演付出者,就像攀爬著籬笆的薔薇花。和李子勇、第一任男友的關係裡,她都感覺自己像一個傭人,通過卑微的付出,去得到對方的給予的溫暖依靠為回報。

而她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是建立一種長久的羈絆關係。

她希望這種關係是長久的、穩定的;父母的拋棄讓她喪失了安全感,所以她變成了一個非常重承諾的人,所以承諾在她看來,是維繫一段關係最重要的因素。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二、4個原生家庭的悲劇,4個字的答案改寫。

看完這部片,由衷感嘆,原生家庭的牽絆如影隨形,就像是一把摺疊傘,有時可以遮風擋雨,遮陽避日;但隨身攜帶的話,它又可能成為一種負累。

就像這4個人的原生家庭,父母之愛原來是給他們提供安身立命的根基,卻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他們人生中的一個大坑。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父母的過度溺愛、過度控制、缺位,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究竟怎樣才能破解原生家庭帶來的人生困局呢?

答案其實就是四個字:

“愛和自由”。

愛是孩子生命最好的滋養,只有充分感受過父母之愛的孩子,才會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去闖蕩世界,去打拼未來。

李子勇和方小薇恰恰缺的正是這一點;而何樂兒和胡啟源呢,缺的是更復雜的一點——“自由”。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什麼是自由呢,阿德勒心理學給出了答案,就是要擺脫來自他人的期待,對親子關係來說,就是父母和孩子進行課題分離。

父母要把屬於孩子的課題還給孩子。

對父母來說,可能不進行課題分離更加的容易,比如對於孩子繫鞋帶這件事,直接幫孩子系,肯定比教孩子系容易;但幫孩子系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的課題,這樣反覆剝奪的結果,就是孩子什麼都沒有學到,最終喪失了面對人生課題的勇氣。就像阿德勒所說:“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

就像片子裡的何樂兒和胡啟源,凡事都是父母包辦,最終喪失了自己做選擇的能力和勇於擔當的責任感。

而他們的內心深處,會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課題分離,說白了,就是父母要學會放手,它是孩子成長的路口,並不是終極目標。

終極目標是孩子在完成自己人生課題時,不斷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感,這樣才能找到活著的意義感。

而實現這個目標最重要的就是是著眼於現在。

不同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強調的童年的決定性作用,阿德勒更強調個體有一種著眼現在、面向未來的自我完善的能力。

如果我們著眼於過去,那麼我們就會沉溺於嘆息;我們為自己蹉跎的光陰而遺憾,卻把更多的光陰蹉跎掉了。

如果我們眼望著未來,我們又容易陷入焦慮。我們覺得只有當上CEO,迎娶白富美,人生才算真正地開始。那麼,我們又把貶低現在變成實現未來的工具。

而其實現在才是我們真正經歷和擁有的。只有著眼於此刻,我們就會獲得擁抱幸福的能力。

就像片子裡那句臺詞:“幸福還是嘆息,都是自己的選擇”。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當我們覺得自己處於不幸中,不是這種不幸真的無法改變,而是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重新選擇的機會,而其中最重要的勇氣,所謂的自我完善,就是要跳脫出心靈的舒適區,才能擁有獲得幸福的機會。

《嘆息橋》裡挺值得玩味的是,每個人物,在每個當下,其實都擁有著兩個選擇;何樂兒可以選擇李子勇或胡啟源;李子勇可以選擇何樂兒或方小薇;方小薇可以選擇李子勇或阿南,胡啟源可以選擇何樂兒或梁淑媛,梁淑媛也可以選擇胡啟源或楊教授……

就像李子勇和方小薇開的餐廳的名字“生麵糰”,一切都是可塑的,每段情感的走向也是自己可以去影響的,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關鍵是在於每個人的選擇。

片子裡有癌症的家俊,被贊是活得最通透的,他的一句人生苦短,最點題。擺脫他人的期待,擺脫對過去的沉溺,就紮紮實實地活在現在,才是我們跳出原生家庭,活出自我的最好路徑。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總結一下,改寫原生家庭的悲劇,對家庭教育來說,它就歸結於四個字:“愛和自由”,良好的愛的聯結,是孩子和父母健康分離的前提。放手給孩子自由,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而對孩子來說,它就是活在現在,把握每個選擇的機會,更好地成長。

對我們大人亦如是。

林保怡的《嘆息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

你好,我是柚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正面管教講師。

分享讀書心得、觀影感受、育兒經驗等親子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