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终于追完了港剧《叹息桥》,这部片的画面质感、拍摄技巧等方面,最近都已经被各大号夸赞了一遍。

而做为一个有娃的人,我习惯性地会从人物成长上,去分析父母教育对他们的影响痕迹。细品一下这部片,原生家庭在每个人身上的影响可以说很典型,也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想从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的影响谈起,聊聊对我们育儿和个人成长的一些启发。

片子里有4个主人公,一对是李子勇和方小薇;一对是何乐儿和胡启源。

李子勇和方小薇相识多年,一直上演着“双向暗恋”却不断错过的故事,有点类似台剧《我可能不会爱你》。

而何乐儿和胡启源却仿佛是两个不懂事的孩子玩着“结婚”这个过家家游戏,为了结婚而结婚,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很有意思的是,片子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所以,两对主人公的结局,更多的是看片的我们,自己去理解。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而看的过程中,最让我感触的,是他们的原生家庭对她们性格的巨大影响。


一、4个原生家庭影响下,4个性格悲剧的人物。

01温室里的花朵何乐儿,人生关键词——迷茫。

从她的名字可以看出,父母对她的期望,就是“快乐就好”。想学画画、去学;想学吉他,去学;想去旅游,给钱;想买房子,给钱;不想工作,玩就好了。

她随身带着一把粉色的折叠伞,这把伞也是一种隐喻,父母不让她吹到风雨,在最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但这样的舒适,也成了她人生一个很大的坑。因为什么都来得太容易了,她反而变得毫无主见,凡事三分钟热度,浑浑噩噩到了三十岁,然后匆忙之中,选择了一个别人眼中适婚的对象。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02笼中的鸟儿胡启源 ,人生关键词——妥协。

他的名字也很有趣,饮水思源,这个词,意味着他的人生,最重要的,也就是起始之处的父母。

妈妈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生活起居上无微不至,也事无巨细地要求他。进门洗手,吃饭喝汤要按妈妈要求的节奏,几点回家,找什么工作,找什么女朋友,都是妈妈说了算。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他就像被妈妈困在笼子里的鸟,久了就丧失了飞翔的能力。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所以,他凡事不用思考太多,只要对标“妈妈会不会同意”就可以。

有意思的是,他也有一把随身携带的折叠伞。这也隐喻了妈妈带给他的控制,遮住了他内心的阳光,成了一个毫无生气的人。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他和何乐儿,两个人看似不同,其实都是相似的两种人。前者被过度控制,后者被过度溺爱,最终都变成了一个人格无法独立的巨婴。

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人生就丧失了方向感,只能活在自我麻痹的假象里。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03野蛮生长的小草李子勇,人生关键词——疏离。

如果说何乐儿和胡启源是始终生活在父母这把大伞的庇护之下,那李子勇毫无疑问就是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了。

在残酷的现实里,他像一棵野草一样,野蛮生长,生命力顽强。

因为妈妈病逝,爸爸没有担当,他一直都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一个人在国外打拼,最后闯出了一番事业。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原生家庭里,爸爸是一个软弱没有担当的人,而妈妈,就是一个牺牲者。所以,李子勇缺乏良好的父亲榜样,积极朝着父亲的反方向成长,努力工作、努力赚钱,但对感情,也缺乏面对的勇气,因为骨子里,他害怕成为父亲那样,伤害身边人的人。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他对方小薇的付出,更多是隐性的付出,而没有显性的表达,就是因为他骨子里,担心自己成为父亲那样一个,不够格的另一半。

所以,即使他内心饱含深情,也始终呈现着一种疏离的姿态。

好几次身边的人撮合他和方小薇,他都用“她才不是家人”、“鬼才和她在一起”这样的话回应,也让方小薇对他的误解越来越深。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04随风飘摇的花朵方小薇,人生关键词——羁绊。

方小薇和李子勇一样,都是没有家庭依靠的人。方小薇父母欠债之后逃走,丢下她独自扛起所有债务。

所以,她最渴望家庭,始终在人际关系当中扮演付出者,就像攀爬着篱笆的蔷薇花。和李子勇、第一任男友的关系里,她都感觉自己像一个佣人,通过卑微的付出,去得到对方的给予的温暖依靠为回报。

而她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建立一种长久的羁绊关系。

她希望这种关系是长久的、稳定的;父母的抛弃让她丧失了安全感,所以她变成了一个非常重承诺的人,所以承诺在她看来,是维系一段关系最重要的因素。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二、4个原生家庭的悲剧,4个字的答案改写。

看完这部片,由衷感叹,原生家庭的牵绊如影随形,就像是一把折叠伞,有时可以遮风挡雨,遮阳避日;但随身携带的话,它又可能成为一种负累。

就像这4个人的原生家庭,父母之爱原来是给他们提供安身立命的根基,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人生中的一个大坑。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父母的过度溺爱、过度控制、缺位,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究竟怎样才能破解原生家庭带来的人生困局呢?

答案其实就是四个字:

“爱和自由”。

爱是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只有充分感受过父母之爱的孩子,才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去闯荡世界,去打拼未来。

李子勇和方小薇恰恰缺的正是这一点;而何乐儿和胡启源呢,缺的是更复杂的一点——“自由”。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什么是自由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了答案,就是要摆脱来自他人的期待,对亲子关系来说,就是父母和孩子进行课题分离。

父母要把属于孩子的课题还给孩子。

对父母来说,可能不进行课题分离更加的容易,比如对于孩子系鞋带这件事,直接帮孩子系,肯定比教孩子系容易;但帮孩子系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课题,这样反复剥夺的结果,就是孩子什么都没有学到,最终丧失了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就像阿德勒所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就像片子里的何乐儿和胡启源,凡事都是父母包办,最终丧失了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而他们的内心深处,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课题分离,说白了,就是父母要学会放手,它是孩子成长的路口,并不是终极目标。

终极目标是孩子在完成自己人生课题时,不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这样才能找到活着的意义感。

而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是着眼于现在。

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强调的童年的决定性作用,阿德勒更强调个体有一种着眼现在、面向未来的自我完善的能力。

如果我们着眼于过去,那么我们就会沉溺于叹息;我们为自己蹉跎的光阴而遗憾,却把更多的光阴蹉跎掉了。

如果我们眼望着未来,我们又容易陷入焦虑。我们觉得只有当上CEO,迎娶白富美,人生才算真正地开始。那么,我们又把贬低现在变成实现未来的工具。

而其实现在才是我们真正经历和拥有的。只有着眼于此刻,我们就会获得拥抱幸福的能力。

就像片子里那句台词:“幸福还是叹息,都是自己的选择”。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当我们觉得自己处于不幸中,不是这种不幸真的无法改变,而是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而其中最重要的勇气,所谓的自我完善,就是要跳脱出心灵的舒适区,才能拥有获得幸福的机会。

《叹息桥》里挺值得玩味的是,每个人物,在每个当下,其实都拥有着两个选择;何乐儿可以选择李子勇或胡启源;李子勇可以选择何乐儿或方小薇;方小薇可以选择李子勇或阿南,胡启源可以选择何乐儿或梁淑媛,梁淑媛也可以选择胡启源或杨教授……

就像李子勇和方小薇开的餐厅的名字“生面团”,一切都是可塑的,每段情感的走向也是自己可以去影响的,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在于每个人的选择。

片子里有癌症的家俊,被赞是活得最通透的,他的一句人生苦短,最点题。摆脱他人的期待,摆脱对过去的沉溺,就扎扎实实地活在现在,才是我们跳出原生家庭,活出自我的最好路径。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总结一下,改写原生家庭的悲剧,对家庭教育来说,它就归结于四个字:“爱和自由”,良好的爱的联结,是孩子和父母健康分离的前提。放手给孩子自由,是孩子成长的契机。

而对孩子来说,它就是活在现在,把握每个选择的机会,更好地成长。

对我们大人亦如是。

林保怡的《叹息桥》,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你好,我是柚子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面管教讲师。

分享读书心得、观影感受、育儿经验等亲子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