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看樱花,日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对于日本,我们总是亲切又陌生。

我们都爱赏花——中国人赏的是鲜花满开时灿烂辉煌,而日本人赏的则是樱花飘落时绚烂凋零;

同样是看樱花,日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爱喝茶——中国人喝的是清明时节的浓郁甘甜,而日本人喝的是宇宙万物的深切寂寥;

我们都爱庭园——中国人的园林在景内可游可居,尽情享受生活之美好,而日本人的枯山水只能在景外坐观冥想,意欲参透生死之无常。

同样是看樱花,日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北京颐和园与日本京都龙源寺

这些“似是而非”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日本文化的迷人特质,每每接触日本文化,都会有一种光怪陆离的感觉。

日语本身由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所组成。我们看得懂汉字,能理解大致,却看不懂其他文字符号,这些古怪的字符在空中飘——真让人担心自己看懂了的那部分是不是也曲解了它的意思。

同样是看樱花,日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日式假名书法集:《高野切第一種》

放到文化层面亦是如此。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看得见,却看不穿;望得见,却望不透。可是越是看不穿,就越想去触摸;越是望不透,就越想去了解。不是么?

许多人去京都是为了寻求一个大唐遗梦,如今它的一百零八街坊在历史的光影折射中,是否可还清晰可见?但若只是一个古都的空壳,自然不会有如此强大的旅客吸引力,在古都面貌之下,京都的文化产业力量源自何处?

同样是看樱花,日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日本京都清水寺

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中国只有1位建筑师获得过,为什么在日本却有8位?从1940年到2020年,从丹下健三隈研吾,这三次奥运会之间日本的建筑设计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

同样是看樱花,日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茶道是什么?从字面上说,就是生火、烧水、品茶的行为。它的仪式感从何而来?为何说它是禅宗思想的外化?

为何日本文学时而精美无双,时而离奇荒唐?为何日本音乐总是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却又浸透着细腻温润的底蕴?

对,还有日本美术。为何日本美术不歌颂永恒,只追求着瞬间乍现的美感?——我们总是爱着它的精致,以及它的过分精致所带来的脆弱。

同样是看樱花,日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这些问题,要找到答案也许并不难。在我很喜爱的某本书序文中写道:

海量信息冲刷一切,世界前所未有地透明,守着搜索引擎,想不到钱锺书陈寅恪。给我十秒,什么都查得到。然而查到了也就是查到了,哪有什么惊喜可言,铭记更是奢谈。下次再用再查,永远可以探囊取物,也永远两手空空。

正是这个道理,如果不甘心如此,想要真正弄明白这些问题其背后匿藏的日本文化基因,就看看中读提供的《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10次文化巡礼》吧。

中读邀请了11位在不同领域资深研究的主讲人讲述日本文化的不同侧面,他们之中有教授学者、翻译家、建筑师、音乐作曲家……但都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了自身的专业经验对进行日本文化解读。思想、京都、俳句、茶道、禅宗、美术、电影、小说、音乐、建筑、二次元......日本文化中让人心醉的话题如此之多,弱水三千,又怎么甘心只取一瓢呢?

日本虽不及我国幅员辽阔,但其南北狭长,横跨多个维度,东西临海,群山峻岭,又有几千个离岛。这样多变的气候特点和丰富地形也造就不同地域的文化性格和风俗习惯。

加之,日本历史本身绵延悠长,本土产生了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飞鸟时代全面吸收了唐文化的古老文明,在明治时期又推行全盘西化,浓浓淡淡好几层文化底色。

因而,日本文化中的许多个视域交错关联,禅宗影响着茶道,茶道影响着美学,美学又影响着音乐与电影,当然这并非是单线的逻辑,其各自发展又纵横相交,深刻而复杂。

同样是看樱花,日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日本大阪道顿堀

所以说, 70节的音频课,每课都是深刻的文化切片。与其说是课程,不如说是一次日本文化的奇幻冒险,上一讲中还停留在京都古都悠悠的风情,下一讲就带读者领略东京现代城市的神采;上一刻还在跟穿着和服的茶师听铁壶水沸时的松涛之声,下一刻就在动漫OST乐曲中偶遇二次元的迷离梦境。再下一刻?我也不知道再下一刻你会和什么相遇。


在日本有一句俗语,教人至少要用三只眼睛看世界,鸟之目、虫之目和鱼之目。

鸟之目是俯瞰的视角,可以看到全局;

虫之目是复眼,可以在近距离看到一个事物不同的侧面;

而鱼之目可以感知水流方向,可以把握未来的走向。

在这堂日本文化课中就有这三只眼睛——从10个不同的角度去构筑日本文化的全貌;各个小专题去深度剖析其文化内涵;阡陌交错,纵横古今。

——不妨让我们一起用三只眼睛好好看看日本文化,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