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看櫻花,日本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對於日本,我們總是親切又陌生。

我們都愛賞花——中國人賞的是鮮花滿開時燦爛輝煌,而日本人賞的則是櫻花飄落時絢爛凋零;

同樣是看櫻花,日本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我們都愛喝茶——中國人喝的是清明時節的濃郁甘甜,而日本人喝的是宇宙萬物的深切寂寥;

我們都愛庭園——中國人的園林在景內可遊可居,盡情享受生活之美好,而日本人的枯山水只能在景外坐觀冥想,意欲參透生死之無常。

同樣是看櫻花,日本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北京頤和園與日本京都龍源寺

這些“似是而非”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日本文化的迷人特質,每每接觸日本文化,都會有一種光怪陸離的感覺。

日語本身由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所組成。我們看得懂漢字,能理解大致,卻看不懂其他文字符號,這些古怪的字符在空中飄——真讓人擔心自己看懂了的那部分是不是也曲解了它的意思。

同樣是看櫻花,日本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日式假名書法集:《高野切第一種》

放到文化層面亦是如此。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看得見,卻看不穿;望得見,卻望不透。可是越是看不穿,就越想去觸摸;越是望不透,就越想去了解。不是麼?

許多人去京都是為了尋求一個大唐遺夢,如今它的一百零八街坊在歷史的光影折射中,是否可還清晰可見?但若只是一個古都的空殼,自然不會有如此強大的旅客吸引力,在古都面貌之下,京都的文化產業力量源自何處?

同樣是看櫻花,日本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日本京都清水寺

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中國只有1位建築師獲得過,為什麼在日本卻有8位?從1940年到2020年,從丹下健三隈研吾,這三次奧運會之間日本的建築設計有著怎樣的發展脈絡?

同樣是看櫻花,日本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茶道是什麼?從字面上說,就是生火、燒水、品茶的行為。它的儀式感從何而來?為何說它是禪宗思想的外化?

為何日本文學時而精美無雙,時而離奇荒唐?為何日本音樂總是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卻又浸透著細膩溫潤的底蘊?

對,還有日本美術。為何日本美術不歌頌永恆,只追求著瞬間乍現的美感?——我們總是愛著它的精緻,以及它的過分精緻所帶來的脆弱。

同樣是看櫻花,日本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裡

這些問題,要找到答案也許並不難。在我很喜愛的某本書序文中寫道:

海量信息沖刷一切,世界前所未有地透明,守著搜索引擎,想不到錢鍾書陳寅恪。給我十秒,什麼都查得到。然而查到了也就是查到了,哪有什麼驚喜可言,銘記更是奢談。下次再用再查,永遠可以探囊取物,也永遠兩手空空。

正是這個道理,如果不甘心如此,想要真正弄明白這些問題其背後匿藏的日本文化基因,就看看中讀提供的《透視日本——從京都到“二次元”的10次文化巡禮》吧。

中讀邀請了11位在不同領域資深研究的主講人講述日本文化的不同側面,他們之中有教授學者、翻譯家、建築師、音樂作曲家……但都和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結合了自身的專業經驗對進行日本文化解讀。思想、京都、俳句、茶道、禪宗、美術、電影、小說、音樂、建築、二次元......日本文化中讓人心醉的話題如此之多,弱水三千,又怎麼甘心只取一瓢呢?

日本雖不及我國幅員遼闊,但其南北狹長,橫跨多個維度,東西臨海,群山峻嶺,又有幾千個離島。這樣多變的氣候特點和豐富地形也造就不同地域的文化性格和風俗習慣。

加之,日本歷史本身綿延悠長,本土產生了繩文文化和彌生文化,飛鳥時代全面吸收了唐文化的古老文明,在明治時期又推行全盤西化,濃濃淡淡好幾層文化底色。

因而,日本文化中的許多個視域交錯關聯,禪宗影響著茶道,茶道影響著美學,美學又影響著音樂與電影,當然這並非是單線的邏輯,其各自發展又縱橫相交,深刻而複雜。

同樣是看櫻花,日本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日本大阪道頓堀

所以說, 70節的音頻課,每課都是深刻的文化切片。與其說是課程,不如說是一次日本文化的奇幻冒險,上一講中還停留在京都古都悠悠的風情,下一講就帶讀者領略東京現代城市的神采;上一刻還在跟穿著和服的茶師聽鐵壺水沸時的松濤之聲,下一刻就在動漫OST樂曲中偶遇二次元的迷離夢境。再下一刻?我也不知道再下一刻你會和什麼相遇。


在日本有一句俗語,教人至少要用三隻眼睛看世界,鳥之目、蟲之目和魚之目。

鳥之目是俯瞰的視角,可以看到全局;

蟲之目是複眼,可以在近距離看到一個事物不同的側面;

而魚之目可以感知水流方向,可以把握未來的走向。

在這堂日本文化課中就有這三隻眼睛——從10個不同的角度去構築日本文化的全貌;各個小專題去深度剖析其文化內涵;阡陌交錯,縱橫古今。

——不妨讓我們一起用三隻眼睛好好看看日本文化,好好看看這個世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