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精致”是自我美颜还是怕孤立?追求美好生活,从感知自我开始

文|一点拾贰

自从有了朋友圈,身边“岁月静好”的朋友就开始多了起来。有时候,不免怀疑,自己是不是特别糟糕,怎么总是过得鸡飞狗跳的。直到“伪精致”的出现,才恍然大悟。

“伪精致”是自我美颜还是怕孤立?追求美好生活,从感知自我开始

“伪精致”,被《中国青年报》称为“社会夹心层的自我美颜”,并为此做过一幅画像:

口红必须香奈儿,粉底液必须是纪梵希。

宁愿买800元的衣服,也不买超过10元的牙膏。

其实,说到底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个问题并不是当代社会的特征。早在百年前,莫泊桑就已经为其著作立说了,《项链》里玛蒂尔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历经百年,这个问题再次被放大——典型化为一类群体的生活方式,遭到了媒体、大V、草根的多方炮轰,包括“拖垮生活””掏空青年人”等等。

但,伪精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变,伪精致人群依然伪精致着,真生活的偶尔也伪精致着。

因此,当我们再次讨论伪精致的时候,应该放弃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的做法,而是去思考:为什么“伪精致”会成为一种新的流行?

在我看来,“伪精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符号消费,即为了心理补偿而消费,其目的在于迎合“时尚舆论”。


01

为何你会“跟风”?因为时尚就是舆论

《沉默的螺旋》篇首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意大利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小镇,那里居住着忠厚诚恳的老百姓、伯爵以及伯爵夫人,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而在城镇外山上的古堡里住着一个怪人,他常常做出让城镇居民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这些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令城里人非常生气,因此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和这个怪人保持距离。

一个星期天,这个怪人出现在了城堡里,赶着一头独角兽。人们看到后,纷纷对他摇头。过了一会,人们又看到伯爵和伯爵夫人,他们也赶着一头独角兽。这却成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全城的人都应该有一头独角兽。

之后,又一个星期天,古堡里的那个怪人突然和一个蛇发女怪出现在城里。所有人都吓坏了。而当伯爵和伯爵夫人也带着蛇头女怪出现的时候,这种行为又迅速成为潮流并流传开来,那些能够拥有蛇头女怪的人都成为了人们羡慕的对象。

渐渐地,拥有蛇头女怪就成了最大的时尚。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一个现象:阶层的重要性!怪人是无足轻重的边缘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引发模仿,只会遭到唾弃。但是当重要人物或者说上等阶层做同样的事情之后,不论这件事情有多不可思议,都会引发潮流。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某种本质:

“我们厌恶那些愚蠢的人,也就是那些随大流、竞相模仿的人,他们先是嘲笑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然后又争相跟随每一个潮流,而最后却要摆出道德上的优越感。”——《沉默的螺旋》

我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常常会对“流行”嗤之以鼻,并冠以“狂热”、“盲从”、“无脑”等贬义词,但在现实生活中,过不了多久,绝大部分人都把“流行”穿戴在了身上。因为,这种不成文的时尚规则,一旦被违反,会遭到“报复”——失去周围环境的认可和承认。譬如,同事们都开车,就你骑自行车?同事们都环保不开车了,就你还开车?周围人都下班去健身房打卡了,你不去?周围人都穿戴奢侈品了,你敢不穿么?

“伪精致”是自我美颜还是怕孤立?追求美好生活,从感知自我开始

来源 网络

我们很少会思考,当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里,我们正在做什么。但是,今天已经证明了,即便刚开始人们很清楚地看到某种做法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会被孤立的话,很少有人会着这么做,更多的人选择的是沉默或者模仿。因为,恐惧被孤立,是社会人的特质。

因此,当你身边的朋友,你的朋友圈里充斥着“伪精致”,即使你知道她的真实情况是入不敷出,但是你终究只能选择沉默或者模仿。而当模仿可以带给你羡慕的眼神时,你的“伪精致”就停不下来了。而造就这种“伪精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消费。

02

消费,是一支补偿剂,也是凸显阶层的符号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其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在传统生产社会中,消费能力是阶级地位的体现,然而在当今社会,消费则是对下层阶级的安慰剂:“物,成为对那些无法改变(阶级地位)个人或群体的一种补偿”。

上一代人多处于“熟人社会”,邻里之间工资待遇生活水平差不多,就连什么时候吵架摔盘子都彼此知晓。而这一代向往一线城市,不得不身处于“陌生人社会”,一人独居,一人吃饭,一人乘车/开车,即便是同住一幢楼一层楼,彼此也不认识。这种陌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依靠直观所见。穿戴名牌,走在街上,似乎就是生活得不错,实际住着的却是群租房。

有朋友分享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他出身在农村,到了城市里几年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外表上要像“城里人”。在他看来,“城里人很‘势利’,尤其看不起农村人,而他们判断你身份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你的外表、言谈。你穿什么牌子,你戴什么表。”在这种感觉的作用下,不仅是刚到手的工资,连同花呗、信用卡,一齐贡献给了车、表和奢侈品,似乎非如此不能跃上一个阶层,不能代表“城里人”。

前一阵子热播的《安家》里也有这样的桥段:

房似锦一进门店,朱闪闪们看的不是她的业绩和能力,而是吃穿住。当房似锦穿着国产品牌,吃着肉包,租着最便宜的房子的时候,“土”的歧视就开始了……

朋友圈作为第二生活现场,像放大镜一样,进一步放大了消费的等级观,成为判断身份、地位、成功与否的标准。为了赢得那份判定,推动了一个又一个前赴后继地符号化的消费,香奈儿口红、LV包包、阿玛尼粉底液、戴森吸尘器、……等等等等,好像没有这些就不能称为精致的生活。

“伪精致”是自我美颜还是怕孤立?追求美好生活,从感知自我开始

商品崇拜,正在成为消费社会的伦理和意识形态。在这种“虚假需求”的影响下,青年群体在购买消费品时,看到的是不是商品的价值,而是消费被赋予的“地位符号”的价值。因为这种符号,对应的是地位和身份的建构,即使真相是连续几天要“吃土”。但是在消费的那一刻,实现了自我心情的愉快与舒适。为了扩大这种舒适与愉悦,进行了朋友圈的散播,再一次说“看,我是有钱人!”。

这种消费的自我欺骗,使得很多年轻人丧失了未雨绸缪的理性。这次疫情期间,有多少人在悔恨自己只有信用卡欠款,没有存款。

03

怕被孤立,想要安全感,从“感知自我”开始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别人有什么,我也有。这样我就安全了。”这样真的就有安全感了么?这样就不怕被孤立了么?

人的欲望是会不断变化的,得不到所以没有安全感,得到了呢?我们很快就会习惯已经得到的好,认为好是应该的,还有很多不好的,是不能忍受的。

要知道,缺失,可能更符合人性。

安全感来自自己。我们每一个个体,就像是一只只的蜗牛,蜗牛能够感受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自己的壳。但,我们常常以为这个壳,就是全世界。

“伪精致”是自我美颜还是怕孤立?追求美好生活,从感知自我开始

追求美好的生活本没有错,但是通过“伪精致”来实现,实际不过是中了“时尚舆论”和“消费补偿”的圈套,是对理想生活追求方式的“短视”。如此往复,不过是一场精神和价值上的“自我泅渡”,一场蒙上悲观主义色彩的“享乐主义”。

如何解决?

从感知自我开始。

他者在我眼中存在,是因为我一直看着。

如果我不看了,他者也就消失了。



我是一点拾贰,欢迎关注,交流。愿你平生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