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編制工作是否成了“香餑餑”?畢業大學生是否會大量湧入

“疫情”和“體制”,二者之間本來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但因為“隔離”,因為“窄”,因為“失業”、“降薪”,導致疫情和體制在“畢業生”這個媒介之間產生了很強的關聯。

疫情後,編制工作是否成了“香餑餑”?畢業大學生是否會大量湧入

一、到底疫情過後,會不會引發畢業生“瘋狂”擠進體制內的“潮流”?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判斷兩個情感色彩詞彙:“瘋狂”和“潮流”!

畢業大學生,會不會因為疫情達到這兩種情感高度,更確定地說,是就業認知會不會達到這種程度?

不得不說,疫情期間,兩個月的“宅”,讓很多職場人都感受到了經濟困窘,至少在這段期間,所有人的腦海中都有一個共識:有一份體制內的工作,“旱澇保收”,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至少不擔心自己沒有經濟收入。

反問一下,疫情結束後,還有多少人在內心存有這麼強烈的情感:進入體制內,是多麼地好

有一點可以確定:沒有疫情時,選擇什麼行業的人,疫情之後,還是會選擇什麼行業,“變軌”的概率會很小。

所以,疫情之後,不會出現“瘋狂”和“潮流”這種現象。

疫情後,編制工作是否成了“香餑餑”?畢業大學生是否會大量湧入

二、畢業大學生的就業趨向?

不得不承認一點事實:985、211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只要能力差不多,幾乎都會選擇留在大城市,在規模企業或是外企,掙著年薪幾十萬的薪資。

然而,以上畢業大學生,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畢業大學生都會選擇中小城市,以“求穩”的心態去就業。

這些大學生,往往會盯著公務員、教師、醫生、文秘、管理等職位,總之都是一些坐在“辦公室”的工作。

所以,無論有無疫情,什麼“位階”的大學生就會選擇什麼樣的就業方向,這是由畢業大學生內在原因決定的,並不是外在原因導致的。

疫情後,編制工作是否成了“香餑餑”?畢業大學生是否會大量湧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