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终不过大梦初醒

1993上映的《霸王别姬》是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一部文艺电影,影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长篇小说,以京剧伶人程蝶衣,段小楼从学徒时代逐渐成长为京剧名角的故事,展开对中国清末至民国再到新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近代史刻画。


《霸王别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终不过大梦初醒


从艺术的视觉出发,借着“京戏艺术”剖析了人性与社会对艺术文化的影响,给大众展示了上个世纪所有人的身不由己,悲欢离合。表达了对处在近百年颠沛流离境遇内的国人的人文关怀与反思,是一部富含人文思想、文化底蕴、气势恢宏、情感细腻的影视神作。


这部电影在上映后获得海峡两地乃至于全世界影视界的一致好评,从上映开始就备受观者赞誉,获得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第4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第6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在内的38项国际荣誉!


时至今日影视行业,媒体以及影评人提起《霸王别姬》,都会一致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绝唱,是世界电影史上的明珠,亦被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华文电影之一。连美国《时代》周刊都评价其是“百大不朽电影之一”。


好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这部电影从诞生的二十多年以来一直受到国人的称赞 ,今天我将从叙事模式,镜头语言,以及主题立意这三个方面,带领大家赏析这一部绝世经典,经久不衰的魅力文艺电影。



叙事模式

影片开篇先破题揭示结果+转入常规线性时间顺序叙事


《霸王别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终不过大梦初醒


影片开头,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与张丰毅扮演的段小楼在空旷的场地前又装扮上昔日的行头,经历世事沧桑的程蝶衣吟唱着《思凡》中的戏文“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错了,错了,蝶衣你又唱错了,应该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段小楼看着自己的师弟打趣道。


从女娇娥到男儿郎,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一生不过是浮梦一晌。蝶衣抽出“霸王”腰间的佩剑,了结了自己的“浮梦一生”。


借着这一破题情节,电影镜头转入常规的时间线性叙事,将电影整体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三幕,借由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事迹衔接穿插。这是京戏伶人的艺术舞台,同时演绎着中国近代兴衰史。


第一幕—清末民初(北洋政府时期):小豆子与小石头


《霸王别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终不过大梦初醒


小豆子逐渐长大,他的娘艳红知道孩子大了藏不住,就带着小豆子来到戏班子里求活计。戏班主看到小豆子是个“六指”,直言他上戏台会吓坏看客,为了让小豆子可以留在戏班,窑姐儿艳红狠心砍掉了小豆子的第六指,他这才被收入戏班。


学戏看着是显贵,但人后要受大苦。小豆子不但要忍受戏班其他师兄弟对自己的刁难,还要承受戏班主好心却严苛的训练。终有一日他忍受不住这份痛苦逃出去,意外看到戏台上的霸王英姿飒爽,才子佳人成对。他终于明白要想成为名角,必然要吃大苦。


因为缺少关爱小豆子十分倔强,始终不肯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一句戏文,师兄段小楼只好用“烟斗”惩罚他。倔强的“小豆子”也就是从这时,蜕变为“程蝶衣”,从心理层面完成了“从男到女”的转变!


第二幕—民国时期(七七事变前夕-抗战胜利):程蝶衣、段小楼与菊仙


《霸王别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终不过大梦初醒


程蝶衣与段小楼成为京城首屈一指的“名角”,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风光无限,此时的程蝶衣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真虞姬”,段小楼只是享受“楚霸王”带来的名气和地位,他依然是段小楼,是个“假霸王”!


程蝶衣想和师兄段小楼唱一辈子戏,段小楼则希望蝶衣和自己一样,赶紧成家立业。他对师兄的这种不舍的感情,在段小楼与“菊仙”订婚后彻底爆发。


对于他的这种“情感绑架”,段小楼直言“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


程蝶衣与段小楼从此分道扬镳,互相不再搭戏。没有程蝶衣的段小楼,无人再找他唱戏,于是段小楼心里的窝火只能通过打杂东西来宣泄。


失去段小楼后的蝶衣一度消沉了很长时间,他遇到了爱戏如命的袁四爷,两个都痴迷于京戏的失意人,凭借着戏曲互为慰藉。


国民政府进入北京后,因为程蝶衣给日本人唱过戏,把他抓走准备判刑。段小楼与菊仙设法找到袁四爷给程蝶衣辩护,就在判刑的时候一个高官要求他去唱戏,程蝶衣因此躲过一劫。


第三幕——新中国时期:程蝶衣、菊仙,小四儿


《霸王别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终不过大梦初醒


程蝶衣没有想到,自己收养的弃婴“小四儿”会成为毁灭一切的导火索。在那次批斗运动期间,段小楼程蝶衣以及一众戏曲伶人都被当做了批判的对象。


这个年代的普通人为了活下去,很多人都做过违心的事,说过违心的话。


段小楼为了活命,在批斗现场诋毁妻子菊仙和程蝶衣,目睹自己喜爱的京剧被如此污蔑践踏,程蝶衣近乎疯狂得在现场“揭发这姹紫嫣红,揭发这断垣颓壁!”


菊仙也因为段小楼的一句“我不爱她,我跟她划清界限了。”彻底看清了人性的丑陋,在四合院家中悬梁自尽。


影片在程蝶衣“拔剑自刎”时结束,这部电影虽然按照时间叙事,却并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枯燥。


全篇以程蝶衣与段小楼的故事串联起清朝灭亡乃至于新中国成立长达半个世纪的时事与人物浮沉,让我们看起来只觉得人的渺小,时代洪流滚滚前行从不留情!


镜头语言

光影运用,镜头特写,蒙太奇暗喻,电影配乐


《霸王别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终不过大梦初醒


1, 光影运用:对比色与晕染打光


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中对色彩的运用很克制,镜头中没有出现大面积堆叠的色彩,服化道以不同程度的“黑,灰,青”色展示场景。


比如表现破败的北京城时,大远景下几乎找不到亮色,灰蒙蒙一片,展示出北洋时期京城的市井百态,视觉上的“冷”占据了镜头,也让观众直面清冷凄惨的主题。


与此同时,他也不吝啬对高亮对比色的使用,小豆子的深红色戏服,戏台明黄刺眼的布景以及绚烂繁复的戏服图案。


这些仅有的亮色与周围景色的灰暗形成鲜明对比,让电影镜头祛除沉闷,使得画面趋向活泼灵动,同时也是向观者展示主角程蝶衣的内心世界。


影片在灯光运用时遵循“随意晕染”原则,小豆子唱戏穿的正红色戏服,镜头里戏服光向外漫散的光晕,让电影这一片段有了梦境的抽离眩晕感。


这种“随意晕染”的打光方式,也被利用在程蝶衣在戏台上唱《霸王别姬》时的场景,明黄的戏台上,行头齐备的虞姬与霸王站在台上,周身是暖色的光晕。为了对比更加强烈,镜头在戏台以外施加“黑灰”色,给观者强烈的对比刺激!


“随意晕染”原则让镜头画面呈现出“朦胧隐约”的意向。结合电影对程蝶衣一生“浮华如梦”的解释,电影对灯光的晕染使用,有意贴合“南柯一梦”这个象征。


《霸王别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终不过大梦初醒


2, 镜头特写:人物特写,悲欢尽收


《霸王别姬》非常善于用近景镜头捕捉到角色的感情变化,例如影片第一个特写镜头就是蒋雯丽饰演的“艳红儿”求戏班主收留小豆子,她时而世俗谄媚,时而真挚可怜的神情准确鲜明地传导给观者。


少年程蝶衣面对师兄“烟嘴儿”惩罚后,嘴角流血,满眼泪花的无助;程蝶衣与袁四爷在夜晚讲戏,惺惺相惜暗自流泪的特写;


菊仙被程蝶衣揭发真实身份,听到段小楼被逼无奈说出“断绝关系”话语时生无可恋的神情;


电影中大量的近景特写,给了演员们极大的表演空间,让他们把角色的情绪无限放大,

也让我们观者第一时间感受到电影很强的情绪冲击力,引起观者的强烈共鸣。


3, 蒙太奇暗喻:剁手,烟嘴,烧戏服,弃婴


剁手:程蝶衣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情而浮华,他原本就是一个男儿身却被逼着饰演“虞姬”,天性要强的他一开始是不愿意的,,因此也吃了很多苦头。在电影中是他娘艳红儿拔刀砍断他的第六指是让他从生理上屈从命运,成全自己。


烟嘴:唱《思凡》时由于那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始终唱不对,小豆子被师父打了很多次。可是他始终都过不了这个坎儿,后来他的嘴巴被师兄强行塞入“铜烟斗”,就是他心理上自我阉割与扭曲的完成,从此以后他从“生理”到“心理”都变成了“虞姬”。


戏服:程蝶衣借着“虞姬”的角色,将自己的安全感与梦都寄托在戏文中,正是这份强烈的感情,让他始终都无法走出去段小楼成亲的阴霾。一向对“戏服”十分珍爱的他,在批判中亲自烧毁戏服,预示着程蝶衣人生观与信念的坍塌撕裂,这也是他最终拔剑自杀的原因。


弃婴:弃婴“小四儿”在电影中出场不多,但这个角色每一次的行为都给程蝶衣的人生带来灾难。程蝶衣与段小楼的师父去世后,戏班解散,只有小四儿一个人不想离开,仍然想当“京戏名角儿”。


程蝶衣原以为是给自己家收了个徒弟,实际上是请了个“灾星”。


“四儿”在大运动期间抢走了原本属于程蝶衣的角色,还告发了段小楼等伶人是恶霸,

这种举动走向失控,成为菊仙自缢,蝶衣拔剑的“最后一根稻草”!


《霸王别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终不过大梦初醒


4, 电影配乐:京戏传承,人间百味


《霸王别姬》中大部分的配乐由中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完成,他曾经为《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大话西游》等电影创作过音乐,无论是论创作资历还是音乐造诣,他都非常合适且权威。


在讨论音乐创作时,赵季平认为音乐创造应该紧扣“继承”与“创新”两个词,继承就是我们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汲取营养;创新就是你的艺术创作如何能够和时代紧密结合。


由于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晚清民国时期的故事,在音乐方面赵季平先生遵循“继承与创新”原则,根据这部电影的“悲剧”基调。


创造出了《启幕》《断指》《冬夜》《识情》等极具“戏曲”风格的背景音乐,奠定了影片的感情基础,让观者在看电影时很容易就能感知影片传达的情绪语言。


例如《断指》:在艳红为了让小豆子留在戏班学戏,砍断他第六根手指时的背景音乐《断指》,从一开始的沉郁的乐器低沉和顿挫急促的鼓声预示着危险的来临。


在断指后却一改沉闷转向京剧风的华丽张扬,配合小豆子捂着手指满院乱窜的镜头,让人有“人生如戏”的感慨,这段音乐对于小豆子来说,昭示他的人生缓缓拉开帷幕!。


例如《霸王别姬(京剧)》:这一段背景音乐出现在第二幕程蝶衣和段小楼成为“京剧名角”后的一场演出,师兄对他百依百顺,自己又是炽手可热的角。街道上人山人海,戏院里满格满座,配合着一套明黄繁复的行头,程蝶衣的“虞姬”风光无限。


这段背景音乐显示出程蝶衣的意气风发,她知道“虞姬”的好戏开始了,电影中的背景乐则是让观者知道,程蝶衣的好戏也开始了。


像这样在电影中契合情节的音乐有很多处,好的电影作品始终离不开优秀的电影音乐,影片用四十多段背景音乐,给观众堆叠出程蝶衣的悲剧一世,半生浮梦!


《霸王别姬》: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终不过大梦初醒


主题立意

京剧伶人的世纪兴衰史,时代洪流滚滚向前!


陈凯歌最擅长的并不是这种儿女情长类电影,接受1993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当他看到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对原著中程蝶衣、段小楼、菊仙三个人带有悲情色彩的,跨越50年纠葛的感情所打动。


如果拍成电影,这部电影就是既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影片,也能呈现全部中国人半个世纪的近代史。


中国有很多讲述世纪历史的文艺作品,但是从来没有一部电影是以“伶人”为主角描述近代。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伶人”属于下九流,被排除在“历史主旋律”叙事之外。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反其道行之,用“伶人”这一角色,来颠覆国人的传统叙事史观,出色地对“以伶见史”叙事的尝试,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卿卿我我,莺莺燕燕等妆粉堆叠展示观者,给当时的观众极大的新鲜感。


在拍摄影片时,陈凯歌放弃了以时代或国家为主视角的叙事方式,从程蝶衣、段小楼、菊仙这样的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视角出发。以“伶人”的身份,表达对国粹艺术的执著,进而投影出历史与文化在大时代的演变下,造成的激荡与人生。


不管是观众评价,还是在电影艺术上的突破,《霸王别姬》都可以堪称是大陆影坛上少有的神作。


影片用颠覆传统史观的方式,将“京剧伶人”从历史定位的囚禁中释放出,通过内敛的故事叙事和娴熟的镜头语言,以及文化底蕴丰富的背景音乐,将影片主题徐徐铺展,用最“特别”的方式促使我们欣赏影片的同时,真正直面历史人性,时代洪流。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部电影堪称文化内涵深厚,气势恢宏浩大,感情充沛强烈,情节细腻深远,以“京剧伶人”叙述中国近代兴衰史,诞生二十多年以来,依然被人盛赞!


③ 《霸王别姬》1993东京国际电影节记者会

④ 人民政协网《赵季平:我的音乐创作离不开两个基本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