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在傳統封建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婚配嫁娶都離不開“包辦婚姻”的安排。他們中的不少人也曾試圖反抗,卻又發現自己不得不為了現實妥協。就連批判“吃人禮教”一輩子的魯迅先生,自己也同樣深受其害,一生都無法擺脫。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1.

1906年7月,紹興魯鎮,周家大宅前,一座大紅花轎被抬到門前停落。簾幕被掀開,一隻繡花鞋剛伸出轎口,便先掉落下來,露出了裡面的小腳。

此刻,圍觀人群間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唯獨一個人卻笑不出來——他便是這場婚禮的另一位當事人,後來改筆名為魯迅的周家少爺,周樹人。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照道理新婚燕爾,作為新郎官的魯迅為何卻一點高興不起來,反而板著臉跟奔喪一般?原來,這場婚禮,對於他來說,至始至終都是一場騙局。

1902年,21歲的魯迅懷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去日本留學,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到了1906年,因為大家熟悉的觀看“日俄戰爭教育片”事件之後,有感於國人的麻木不仁,決定棄醫從文。

然而,沒過多久,一封家書打斷了魯迅的求學進程。在家書中,母親稱自己身患重病,希望魯迅能迅速回國。魯迅的父親早逝,由母親一直苦苦支撐著家庭,孝順的魯迅一直把母親視作自己最信任的人,然而直到他回去才發現自己徹底被騙了——母親早就給自己安排好了婚事,就等著魯迅回去拜堂成親。

“妻子”朱安比魯迅還大3歲,是位典型的傳統婦女:脾氣和順,會做針線,擅長烹飪,不識字,裹小腳,跟在國外接受新式教育的魯迅顯然沒有什麼共同語言。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儘管魯迅對這種包辦婚姻深惡痛絕,但他又無法反抗:一方面是出於對母親的孝順,另一方面,在那個年代,對於朱安來說,若被丈夫退婚,面臨的將是極其悲慘的結局。

“不是我娶娘子 ,是老太太在娶媳婦”。事已至此,魯迅最終妥協了,但也僅僅是保留了這種形式上的婚姻。他甚至連朱安的手都沒碰過一下,就在三天後匆匆返回了日本。

2.

1909年,魯迅從日本歸國,三年後在蔡元培邀請下到教育部任職。

1918,周樹人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寫出了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後又創作出了《孔乙己》 《阿Q正傳》等經典作品。

1919年,母親和妻子朱安從紹興老家來北京投奔魯迅,全家得以團聚,然而魯迅與朱安仍然形同路人,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

“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在魯迅看來,沒有愛情,屈從於慾望的婚姻是毫無意義的。結合當事人及身邊親朋好友的回憶可以推斷,魯迅自始至終都沒有碰過朱安。郁達夫曾回憶,魯迅為了剋制自己的慾望,甚至在冬天依然堅持不穿棉褲。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麼沒有愛情的婚姻更是一所牢籠,似乎將要困住魯迅的一生。

1923年,魯迅出任了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教授。然而,魯迅也沒有料到,自己人到中年之時,沉寂已久的內心會被一位小自己17歲的女學生所撩動。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3.

1898年,廣東番禺的一戶官宦人家誕生了一位女孩。按照舊時傳統,僅僅出生三天後,她就被長輩碰杯為婚,許配給了一戶姓馬的人家。

到了女孩15歲那年,馬家上門提親。但是,從小接受新式教育長大的女孩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我父親同你碰杯訂親,但我自己不同意。”

這也引起了長輩們的震怒。然而,她一直沒有妥協,終於在哥哥的幫助下得以最終逃脫婚約,去到天津唸書。

1923年,這位叫做許廣平的女孩考入了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成為了魯迅的學生。

“那補丁呢,就是黑夜裡的星星,特別熠耀人眼”,許廣平如此回憶剛見到魯迅的場景。

在她看來,儘管眼前的老師看起來不修邊幅,不苟言笑。但他淵博的學識和人格魅力已經深深吸引了自己。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1925年,女師大的校長楊蔭瑜因為維護北洋政府的專制統治,引起學生不滿。在校園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驅楊運動”,許廣平成為了領頭人之一,魯迅也積極對學生展開支持。也就在這時,許廣平在私下給魯迅寄出了第一封信。

魯迅先生,現在執筆寫信給你的,是一個受了你快要兩年的教訓,是每星期翹盼著稀有的,每星期三十多點鐘中一點鐘小說史聽課的,是當你授課時坐在頭一排的座位,每每忘形地直率地憑其相同的剛決的言語,在聽講時好發言的一個小學生。

很快,魯迅就回了信,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兩人之間的聯繫也愈發緊密,這些書信後來都收集在了《兩地書》中。

隨著兩人關係進展,許廣平在書信中已經親暱地稱呼已經44歲的魯迅為“嫩弟弟”。

正如久旱逢甘霖一般,一個寂寞中年男人的內心也被撩動。魯迅甚至用了“7月16日下午7點25分8秒半,致許廣平” 這樣頗具王家衛式的句式來作為回應。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隨著學潮越鬧越大,政府開始派軍警拘捕為首的許廣平、劉和珍等人。魯迅見狀,把自己的家作為避難所讓學生躲藏。

在魯迅家中,許廣平也第一次向他表達了自己的愛意。但是,已經有著婚姻關係束縛的魯迅不想耽誤自己心愛的人,他拒絕了。

但是,許廣平沒有放棄,她以“平林”為筆名, 在魯迅主編的《國民新報》上,發表了《同行者》一文,公開表達對魯迅的愛,表示自己“不畏懼人間的冷漠,壓迫”,一心一意的向著愛的方向奔馳。”

1925年10月20日晚 ,魯迅和許廣平在寓所書房展開了一次深談。

“你勝利了!”

魯迅第一次握住了許廣平的手。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4.

1926年3月,著名的“3·18”慘案發生,劉和珍等六名同學在混亂中被殺。魯迅在悲憤之際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一文。

同年,為了躲避風波。兩人分別離開北京,魯迅去了廈門任教,許廣平則去了廣東女子師範學校 任訓育主任,

在這段時期,一直分隔兩地的魯迅和許廣平幾乎每天都會通過書信溝通 。到了冬天,許廣平給魯迅寄去了自己親手織的毛衣。而魯迅的回信則附上了一張自己在刻有許字的石碑旁的相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浪漫。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1927年,魯迅去廣州找許廣平 ,兩人一起來到上海,開始了半地下式的同居生活。

但是,這段“不論戀”很快就遭到了曝光,

1930年4月,一篇名為《中年》的文章發表,不指名地暗諷魯迅的“風流情史”。

而作者,正是一向跟其不和的弟弟周作人。

身為社會改良、男女平等的倡議者,五四運動的發起人,竟然重拾封建糟粕,公然“納妾”,

魯迅一時之間也成為了文化界口誅筆伐的對象。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但是,魯迅和許廣平最終頂住了外界壓力繼續生活在了一起,並於1929年生下了兒子周海嬰。一直到1936年魯迅去世。兩人看似無名無份卻攜手共同走過了十年,許廣平在為愛犧牲的同時,也成為了魯迅事業上的得力助手和繼承者,在丈夫去世後整理出版了其多達六百萬字的著作。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再回到原配朱安這邊,這麼多年來,她一直盡心盡責照顧婆婆,等待著丈夫的回心轉意,但終究成為了一廂情願。

過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順著他,將來總會好---我好比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兒一點兒往上爬,爬的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

魯迅去世後,許廣平負責繼續供養朱安。但是時局動盪,許廣平也是自顧不暇,無暇照顧朱安。而婆婆去世後,朱安也跟和魯迅關係不好的弟弟周作人一家斷絕了來往。在生活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朱安動起了魯迅藏書的主意。這時,魯迅生前眾多文化界的好友聽聞後開始出來阻攔,讓朱安不能賣掉先生的遺物。

但是朱安卻哭訴道:“我也是先生留下來的遺物,為什麼沒有人來保護我?”

是啊,對於魯迅而言,朱安也僅僅只是個遺物。有人說朱安生前不肯識字、放腳最終導致被魯迅放棄。但是我們要考慮到這是一位接受封建三從四德教育長大的女子,要改變根深蒂固的觀念並頂住宗族親戚們的壓力談何容易。

當年魯迅為何終生未跟原配朱安同房,轉身就娶了女學生許廣平?

1947年,朱安孤獨地去世了,身邊沒有一個人。但是她卻並不怨恨誰,只怪造化弄人。她希望死後葬在大先生之旁。她想念魯迅,也想念許廣平和自己視入己出的海嬰。

朱安去世後,許廣平匯錢為朱安辦了喪事,一年後,許廣平在一篇散文裡寫道:“魯迅原先有一位夫人朱氏,她名‘安’,她的母家長輩叫她‘安姑’。

寫在最後: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關於當年三位當事人之間的風風雨雨也皆成過往。

我們很難用簡單的好壞是非來評判三人之間的特殊關係。拿現代人所謂的“出軌”、“渣男”、“小三”之類的觀念去看待顯然是有失偏駁,如果把我們代入魯迅的角度看,這或許已經是他對於朱安,所能做出的最好安排了。

我們不應該去苛責任何一方,對於魯迅、朱安、許廣平來說,他們無疑都是封建包辦婚姻的受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