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是做人的一種智慧,人生要有舍才有得,不捨就不會有得

“捨得”是做人的一種智慧,只有勇敢地捨棄,才能在無形中收穫所得。

“捨得”一詞來源於明代袁了凡的《了凡四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捨得”已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生活哲學。

人生要有舍才有得,不捨就不會有得,小舍方能小得,大舍方能有大得。“捨得”這個詞看似簡單,卻蘊含著無數的人生智慧。

“捨得”是做人的一種智慧,人生要有舍才有得,不捨就不會有得

01

巴勒斯坦有兩個著名的湖泊,一個是加里勒亞湖,另一個是死海。雖然這兩個湖的源頭來自同一條河,但它們給人的感覺卻不相同。

加里勒亞湖水質清新,湖面清澈,遊客可以開懷暢飲。湖裡的魚自由地遊動,湖邊有綠色的田野和花圃環繞,許多人喜歡在湖邊築屋而居。

死海是世界上最鹹的海,湖裡的魚無法生存,湖邊則寸草不生一片荒蕪,一片死氣沉沉的場景。湖邊的空氣令人感到窒息,所以沒有人願意住在鄰近。

兩個湖的水之所以完全不同,是因為一個湖在接受外部水源的同時學會了給予,而另一個湖只是接受而不保留。

做人也是一樣,一個人只會索取而不給予,他只會掉進生命的沼澤而難以自拔。只有懂得捨得的人,才會在群雄逐鹿的社會中如魚得水。

“捨得”是做人的一種智慧,人生要有舍才有得,不捨就不會有得

02

每個人都面臨著舍與得的問題。凡事懂得捨得之道的人,在做事的時候,不會再一味貪婪,而會有所為有所不為。

從前,有一個人在去少林寺的路上被兩個匪徒攔住了。當時,歹徒身穿黑衣,手裡拿著一把閃亮的刀。其中一個惡棍對那人說:“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快點把你所有值錢的東西都拿出來!”

這人有點害怕,一言未發。歹徒上上下下地搜了他的身,發現了一個金手鐲。然而,貪婪的歹徒並未罷休,又搜了兩遍,但沒有得到任何收穫。他們以為可以多拿些東西,一見沒有值錢的東西,便惱羞成怒,把那人打暈在地,便離開了。

過了一會兒,少林寺的一個和尚經過,發現了這個被打暈的人。立刻把他背到寺裡,把他救醒。和尚問道:“你被搶的地方離寺廟不遠,如果你大聲喊叫,寺廟裡會有人聽到你的聲音,會有武林高手來救你。”

這人回答說:“大師你有所不知,我嘴裡有五顆金牙,我一開口,歹徒就會發現。所以我必須保持沉默。”原來這個人為了保住五顆金牙而忍受一時的痛苦。

“捨得”是做人的一種智慧,人生要有舍才有得,不捨就不會有得

03

一位房地產開發商在某處開發了一處商業地產,他口頭向買家承諾了交付日期。但由於中間出現了小故障,房地產開發商未能如期交付房屋。由於當時購房人與房地商在簽訂合同時沒有在書面協議中強調交房日期,僅口頭承諾並不代表正式合同。

但是,房產商並沒有因為僥倖而逃脫責任,他仍按口頭承諾向買方賠償了3倍的違約金。僅這一個項目就損失了數千萬元。

聰明的商人往往知道如何在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間做出取捨,儘管房地產開發商損失了很多錢,但他贏得了誠信和認可。

誠信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它是做人的必備素養,是企業快速發展的源泉。誠信投資是對商譽、品牌的長期投資,也是具有長遠發展戰略的企業必須進行的投資,其回報也是不可估量的。

“捨得”是做人的一種智慧,人生要有舍才有得,不捨就不會有得

人這一生,只有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勇敢地捨去,犧牲部分利益,才能獲得更多。

正如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所說:“凡人之大體,取捨同者則相是也,取捨異者則相非也。”

所以,每個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都應該理性地衡量,不要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漁樵耕讀看生活

追夢路上,讓靈魂發光,寫接地氣有溫度的文字,願給更多的人帶來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