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故事|唐勇:高氏面莊

在舊圃鎮的街頭巷尾提及高氏面莊,人們都會對面莊的主人豎起大指頭。一位女人自不強不息的創業故事,流傳在這裡成為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在一個秋風蕭瑟的季節,一個朋友為我當嚮導讓我走進了這個高氏面莊,接觸了面莊的法人代表劉存鳳。跟她一塊聊起了面莊的那些起根根發芽芽的事情。高氏面莊坐落在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舊圃鎮4組東面的小河邊,面莊佔地面積有八畝,有員工10餘人,年銷售麵條800萬公斤,毛收入營業額有300萬元。

一位年齡四十多歲,身高有1.6米,且精明能幹的中年婦女,津津有味地與我侃起她開面莊的經歷。這個名叫劉存鳳女人,年輕時候也是一個性格活潑,愛說好動的女人。可是當她結婚生子之時,卻遇到她尷尬而痛苦的事情,她連續生育了三個子女都是聾啞殘跡人。這給她並不寬裕的家庭經濟,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和開銷,命苦的女人劉存鳳既要張羅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又要護理照顧三個殘跡娃娃的生活起居。生活的步子異常沉重,家裡有點綿薄積蓄最終經不起生活重擔的折騰,不久便被消耗殆盡。於是生活困苦的愁雲,便迷茫了這位女人的生活去向。

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劉存鳳不得不絞盡腦汁周旋於親戚朋友之中另謀生活出路。基於此劉存鳳萌生了一個增加生活收入,緩解家庭經濟危機的想法——擀麵賣。劉存鳳厚著臉皮跟她二哥借3600元錢買了10包重500斤的麵粉,五哥送來一臺擀麵的舊機器安裝在她家裡。自此,勤巴苦掙的劉存鳳利用夜深人靜的閒暇時間,開始在自己家裡擀麵營生。劉存鳳在擀麵機器的隆隆聲中,一包包麵條碼成小山樣看到了生活希望,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存鳳用辛勤汗水耕耘在自己的擀麵事業裡。她精心計劃著600元錢馱運十包麵粉,一斤麵粉擀麵賺兩角錢的擀麵生意。因為她孜孜不倦的勞作,逐漸地摸索出了用麵粉的規律,即為三天運一次麵粉,第一次運10包,第二次運11包,第三次運12包,這樣循環反覆,運來的麵粉擀成的麵條也就越來越多,利潤也便漲了起來。每逢趕街天,劉存鳳便利用舊圃和灑漁下街子的趕街天的時間,把勤勞和汗水生產出來的產品——麵條,擺攤設點在街子上出售,一個月下來可以賺1000元錢,當時修建房子的大工,一天的收入也只有24元錢,一個月下來掙的錢也比不上劉存鳳的擀麵生意。劉存鳳賺到了錢,生活一天比一天滋潤起來,性格也變得像從前一樣開朗。

勤勞導致的收穫,使劉存鳳不足滿於現實的獲得感。讓劉存鳳又一次萌發將自己的擀麵事業做大做強的念頭。苦於資金的侷限,劉存鳳便與她丈夫商榷如何回攏資金,突破資金瓶頸的制約將面場的經營規模擴大,讓麵廠的經營及規模日漸強大。俗諺天道酬勤,勤勞而又喜於創業的劉存鳳終於找到回攏資金的路子,他們用自己的房子和地產作抵押,向銀得貸款50萬元,又向舊圃社區4組農戶流轉了8畝土地,引進了價值60多萬的擀麵設備,修建成自己的擀麵廠,並以其丈夫的姓氏命名為高氏面莊。

跟劉存鳳正談得如魚得水時,天色向晚,一抹秋陽穿過河畔的一排排柏楊樹,將斑駁而金色的餘暉投進了高氏面莊,面莊正廳門楣上用紅塗料撰寫的“用心造、更勁道、良心面、放心品質”的面莊經營理念,讓我不由自主地走進了高氏面莊,在面莊裡工作的員工均熱情地向我打招呼,這些員工都是劉存鳳從本地招來的,凝視他們著裝整齊,辛勤工作的背影,我內心深處陡然湧現出向勞動者致敬的心情。此時劉存鳳一邊走一邊如數家珍似的向我介紹面莊的管理情況。她說面莊本著嚴格、安全、衛生的理念要求面莊員工要服裝整齊,穿戴清潔做衛生面。為了保質按量完成面場要求的出面量,劉存鳳嚴格要求員工每天必須早上8點鐘準時上班,下午5點鐘按時下班。這樣下來,一天面莊可生產豆漿面、雞蛋麵大概是7000斤左右。正當我聚精會神地聽取劉存鳳向我介紹高氏面莊的點點滴滴時,一個衣著灰色西裝的中年男人從我的面前經過,劉存鳳面帶微笑且自豪地向我說,他是我老公高昌原,既是面莊的老闆又是面莊的員工,他起早貪黑奔走於面莊和消費者之間,忙得不亦樂乎,把面莊生產出來的4000多斤麵條輸送到消費者家裡。並將麵條碼放在其需要的恰當位置,受到消費顧客的高度認可。如今的高氏面莊在高氏面莊人的努力拼搏下,產品已逐步走上批發與零售的生產格局,以其麵食具備爽滑可口不粘不糊、易煮耐煮、不渾湯,是飲食及饋贈佳品的特點,吸引著本地乃至昭陽以外的廣大消費者。

目前,面莊生意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據面莊老闆劉存鳳披露,面莊正在吸納一批生活生產困難的貧困戶來面莊上班,按月薪計發工資報酬給困難群眾,以加趕快社圃社區的脫貧步伐而努力奮鬥。

(作者系昭陽區委宣傳部駐舊圃社區扶貧工作隊員)

扶貧故事|唐勇:高氏面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