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唐勇:高氏面庄

在旧圃镇的街头巷尾提及高氏面庄,人们都会对面庄的主人竖起大指头。一位女人自不强不息的创业故事,流传在这里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个朋友为我当向导让我走进了这个高氏面庄,接触了面庄的法人代表刘存凤。跟她一块聊起了面庄的那些起根根发芽芽的事情。高氏面庄坐落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旧圃镇4组东面的小河边,面庄占地面积有八亩,有员工10余人,年销售面条800万公斤,毛收入营业额有300万元。

一位年龄四十多岁,身高有1.6米,且精明能干的中年妇女,津津有味地与我侃起她开面庄的经历。这个名叫刘存凤女人,年轻时候也是一个性格活泼,爱说好动的女人。可是当她结婚生子之时,却遇到她尴尬而痛苦的事情,她连续生育了三个子女都是聋哑残迹人。这给她并不宽裕的家庭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开销,命苦的女人刘存凤既要张罗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又要护理照顾三个残迹娃娃的生活起居。生活的步子异常沉重,家里有点绵薄积蓄最终经不起生活重担的折腾,不久便被消耗殆尽。于是生活困苦的愁云,便迷茫了这位女人的生活去向。

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刘存凤不得不绞尽脑汁周旋于亲戚朋友之中另谋生活出路。基于此刘存凤萌生了一个增加生活收入,缓解家庭经济危机的想法——擀面卖。刘存凤厚着脸皮跟她二哥借3600元钱买了10包重500斤的面粉,五哥送来一台擀面的旧机器安装在她家里。自此,勤巴苦挣的刘存凤利用夜深人静的闲暇时间,开始在自己家里擀面营生。刘存凤在擀面机器的隆隆声中,一包包面条码成小山样看到了生活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存凤用辛勤汗水耕耘在自己的擀面事业里。她精心计划着600元钱驮运十包面粉,一斤面粉擀面赚两角钱的擀面生意。因为她孜孜不倦的劳作,逐渐地摸索出了用面粉的规律,即为三天运一次面粉,第一次运10包,第二次运11包,第三次运12包,这样循环反复,运来的面粉擀成的面条也就越来越多,利润也便涨了起来。每逢赶街天,刘存凤便利用旧圃和洒渔下街子的赶街天的时间,把勤劳和汗水生产出来的产品——面条,摆摊设点在街子上出售,一个月下来可以赚1000元钱,当时修建房子的大工,一天的收入也只有24元钱,一个月下来挣的钱也比不上刘存凤的擀面生意。刘存凤赚到了钱,生活一天比一天滋润起来,性格也变得像从前一样开朗。

勤劳导致的收获,使刘存凤不足满于现实的获得感。让刘存凤又一次萌发将自己的擀面事业做大做强的念头。苦于资金的局限,刘存凤便与她丈夫商榷如何回拢资金,突破资金瓶颈的制约将面场的经营规模扩大,让面厂的经营及规模日渐强大。俗谚天道酬勤,勤劳而又喜于创业的刘存凤终于找到回拢资金的路子,他们用自己的房子和地产作抵押,向银得贷款50万元,又向旧圃社区4组农户流转了8亩土地,引进了价值60多万的擀面设备,修建成自己的擀面厂,并以其丈夫的姓氏命名为高氏面庄。

跟刘存凤正谈得如鱼得水时,天色向晚,一抹秋阳穿过河畔的一排排柏杨树,将斑驳而金色的余晖投进了高氏面庄,面庄正厅门楣上用红涂料撰写的“用心造、更劲道、良心面、放心品质”的面庄经营理念,让我不由自主地走进了高氏面庄,在面庄里工作的员工均热情地向我打招呼,这些员工都是刘存凤从本地招来的,凝视他们着装整齐,辛勤工作的背影,我内心深处陡然涌现出向劳动者致敬的心情。此时刘存凤一边走一边如数家珍似的向我介绍面庄的管理情况。她说面庄本着严格、安全、卫生的理念要求面庄员工要服装整齐,穿戴清洁做卫生面。为了保质按量完成面场要求的出面量,刘存凤严格要求员工每天必须早上8点钟准时上班,下午5点钟按时下班。这样下来,一天面庄可生产豆浆面、鸡蛋面大概是7000斤左右。正当我聚精会神地听取刘存凤向我介绍高氏面庄的点点滴滴时,一个衣着灰色西装的中年男人从我的面前经过,刘存凤面带微笑且自豪地向我说,他是我老公高昌原,既是面庄的老板又是面庄的员工,他起早贪黑奔走于面庄和消费者之间,忙得不亦乐乎,把面庄生产出来的4000多斤面条输送到消费者家里。并将面条码放在其需要的恰当位置,受到消费顾客的高度认可。如今的高氏面庄在高氏面庄人的努力拼搏下,产品已逐步走上批发与零售的生产格局,以其面食具备爽滑可口不粘不糊、易煮耐煮、不浑汤,是饮食及馈赠佳品的特点,吸引着本地乃至昭阳以外的广大消费者。

目前,面庄生意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据面庄老板刘存凤披露,面庄正在吸纳一批生活生产困难的贫困户来面庄上班,按月薪计发工资报酬给困难群众,以加赶快社圃社区的脱贫步伐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昭阳区委宣传部驻旧圃社区扶贫工作队员)

扶贫故事|唐勇:高氏面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