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數量翻番,能動員的軍隊卻大幅減少,明末的困境到底是什麼?

明朝軍事力量的變化,有時讓人覺得很奇怪。

在洪武年間,國家軍隊數量高達300萬,當時整個明朝只有5000多萬人,軍人佔比非常高了。當時戰爭中一次動用幾十萬軍隊很常見。比如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1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北伐元朝,率25萬大軍北伐大都。後來出擊北元的捕魚兒海之戰(1387年),藍玉率領15萬大軍。

到了明成祖時期,朱棣五次北伐中,最高的一次帶了50萬人,其他每次帶的軍隊都不少於20萬人。到明英宗時期,一次召集軍隊也達到了20萬人。

但是,這種情況到了明朝後期,就發生了很大改變,朝廷每次能動用的兵力大大減少,甚至比明初差了一個數量級。

比如萬曆三大徵的朝鮮之役,明朝一次只能調兵4萬人,後來陸續增加到總數7萬人。如果說去朝鮮打仗算出境,路遠不好調兵的話,那播州之役在境內,官軍也僅調了7萬人。

在明朝最後階段的明清戰爭中,薩爾滸之戰,明軍9萬人;廣寧之戰,明軍達到14萬;松錦之戰明軍為13萬。

人口數量翻番,能動員的軍隊卻大幅減少,明末的困境到底是什麼?

要知道此時明朝人口已經比明初翻一番多了,而一次能動員的軍隊卻大大減少,這是為什麼呢?

明朝社會,從最初控制嚴密的準計劃經濟形式,逐漸演變為鬆散失控的社會

明朝建立初期,除了戰亂導致的社會凋敝之外,還面臨另一個嚴峻的問題:缺流通貨幣。

在元朝統治時期,因為蒙古幾大汗國打通了亞歐大陸,所以色目商人在東西亞之間的經商活動很頻繁。當時,白銀的在西亞的購買力強於在中國。因此,色目商人就開始了白銀搬運工作:用西域的貨品換取中國的白銀,然後去西亞販運更多的貨物來中國,換取更多的白銀。這導致的後果是:中國白銀逐漸稀缺,造成了通貨緊縮。最終元廷就濫發紙幣。

這個邏輯鏈條,目前有考古證據可以證明,西亞發掘出的一些元代銀幣和白銀,其組成成分具有某些只有中國銀礦才有的成分特點。

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後,面對缺乏通貨的情況怎麼辦呢?

白銀和銅變不出來,那就從組織方法上動腦筋。朱元璋把社會分成了各種戶口,如民戶、軍戶、灶戶等。這樣基本上就等於把每樣物產的供應和需求確定了下來。同時在交易中也儘量實行物物交易,不用貨幣。社會缺不缺貨幣沒關係,因為根本就不用貨幣。

通過這兩種措施,朱元璋在短時間內就把大明的經濟扶上了正軌,社會經濟迅速恢復。

我們看到,正是優秀的組織能力,形成明初國力強盛的源泉

人口數量翻番,能動員的軍隊卻大幅減少,明末的困境到底是什麼?

但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這個制度本身存在大的問題。

首先,各類戶口的身份是世襲的,不許改換,但某些人天生就不喜歡他的身份,總想改換個行當。這導致最初配比好的供需出現一定的失衡。

其次,各類戶口,其人口本身的生產能力並不一致,各行業人口在代際傳承中發生變化,有的戶口增加了,有的戶口減少了,這進一步導致供需失衡。

第三,對於軍戶而言,世代只能當兵的選擇讓很多人絕望,而通過科舉改換身份的機會又太渺茫,因此,軍戶逃亡現象嚴重。這在洪武年間後期就發生了,當時有的衛所士兵逃亡率高達八成。

但好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還有強大的領導力,能通過強制垛集的辦法補充兵力。但是,朱棣之後的軍戶逃亡就更加嚴重且不可恢復了。

明朝社會的演變趨勢是:在對社會進行嚴密控制時,明廷本身也富強有力;但等到戶口混亂人口逃亡後,社會轉向鬆散失控,明廷能掌握的力量也就大幅下降。

明朝從強轉弱的轉折點是土木堡之變。從那之後,明朝衛所制逐漸瓦解,衛所中剩下的幾乎都是老弱殘兵,因為年輕點的幾乎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殆盡了;衛所制方式下,明朝從此再也無法大規模召集軍隊了。明朝軍隊的構成逐漸轉變為衛所制與募兵制相結合。

但是,這兩種方式都存在明朝難以解決的問題。

對於衛所制的軍隊,朝廷需要用兵時,是從全國各地衛所徵調的。比如朝廷要徵用3萬士兵到京師,那麼可能就是分攤到陝西、湖廣、四川、河南幾個省,這幾個省再向下屬的衛所分派。等士兵到了京師,估計好幾個月過去了。士兵們從兵部的武器庫裡領取武器,可能有的武器盔甲都朽爛了。各地方來的人彙集到一起訓練,因為方言的問題,恐怕語言也不通,經過馬虎地訓練,就派上前線了。

老弱殘兵、組織低效、訓練馬虎、器械朽壞,這樣的軍隊就不能指望他們打勝仗了。

人口數量翻番,能動員的軍隊卻大幅減少,明末的困境到底是什麼?

募兵制也無法形成大規模的軍隊,則是明朝缺錢造成的。

明朝每年的稅收,在各種加徵的情況下,最高不過2000萬兩白銀。不用比北宋,僅僅對比南宋的話,就能發現差距非常大。南宋長期維持約60萬大軍,每年軍費在4000-5000萬貫,這已經遠遠超過明朝整個財政收入。因此,明朝難以支付大規模募兵的鉅額花費,募集的軍隊規模也就大不起來。

那麼,明末困境的根源在哪裡呢?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明朝軍力不振的原因,其實最主要還是明朝組織能力大幅下降了

組織制度上,戶口分類與衛所相結合的制度瓦解了,但明朝沒有建立新的替代制度。明朝增加了募兵制建軍,但是沒有稅收能力,導致沒有足夠的財力組建強大的軍隊。

這結合明末的亂局來看,問題更加明顯。

明末首先是東北方向爆發了明清戰爭,持續打了很長時間;隨後西北發生了嚴重旱災,朝廷應對不力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而此時的江南呢?商業相對發達,經濟條件較好。但是,明朝對商業稅的稅率太低,想要增加稅收時,又因為以道德掩蓋私利的朝臣們爭來吵去而得不到落實,最終空有好的社會基礎,卻不能將其變成國家資源。偶爾有加徵的情況,也是皇帝派太監外出以私人身份臨時加收商稅。

明朝對待地主階級的情況也類似。明朝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地主們多想辦法以身份(士紳)免稅,承擔國家稅收的土地越來越少,國家能收上來的稅收也越來越少。這也是張居正要丈量土地並改革稅收的推動力。

最終,應該承擔相應稅收的行業和土地,明朝卻沒有能力收上來,這就組織能力嚴重下滑導致的問題。

因此,明朝最後的局面是:社會上有大量的應稅財富,但是朝廷卻沒有手段徵收到相應的份額;最終因為缺錢,朝廷只能眼看著自身在國內和邊境上的一連串失敗。

人口數量翻番,能動員的軍隊卻大幅減少,明末的困境到底是什麼?

結束語

李自成打到河南時,從福王家裡拉走了幾千車的糧食和白銀。後來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時,要求崇禎帝封王並給他100萬兩白銀就可以了。崇禎帝採取的辦法是向眾臣募捐、哀求,但沒人認真對待。等李自成進京後,大順軍挨家挨戶搜刮時,竟然蒐集了幾千萬兩白銀。如果崇禎帝在最後時刻能採用非常規手段(像大順軍那樣),那麼明朝手裡的資源還很豐富,未來的歷史走向也將隨之改變。

一切都因為明朝組織能力低下而歸於失敗。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