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三百年》:寥寥數語道盡帝國興替

《清史三百年》:寥寥數語道盡帝國興替

《清史三百年》封面

戴逸先生著《清史三百年》不得不讓人讚歎,幾百年的大清帝國曆史,被戴先生用一本小書就概括完了。不單單是對歷史的縮寫,而且裡面還有非常獨到的分析與見解,邊敘邊議的方式,很多觀點一針見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社科類普及及專業讀物。

以下從三個方面來論述本書的特點:




1

階段劃分脈絡清楚,主線明確


從1583年滿族興起、1643年清朝建立,到1911年帝國最後一個黃昏,三百餘年的歷史,不可謂不短。怎麼將這清史三百年概括講來,顯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這種講述,要麼就極繁,整幾本大部門也說不完,要麼就極簡,那就只等說一下歷史事件了,獨到觀點無法展開。

戴先生把三百餘年的大清帝國曆史劃分了八個階段,可謂是準確地把握住了大清龍脈走勢,一條非常明確的主線,使人們能夠很快地從上帝角度俯視三百年清史。

一是滿族興起、清朝建立,二是清朝入關和確立全國統治,三是經濟的恢復、發展和康熙之治、四是雍正改革和乾隆統一全國、五是清朝中衰、六是外國武裝侵略和國內農民戰爭、七是清朝自強運動及其失敗、八是清末改革和清朝覆亡。

其實上面八條都只是副標準,而正標題全用的提問式,對過去歷史的發問。比如一支處於偏僻地方的弱小力量是怎麼崛起的?為什麼能夠很快打下南中國?等等,解答了關於一些重要歷史節點的疑問。

細細想來,戴老關於清帝國八個階段的劃分是非常科學合理的,就像一場大劇一樣,對開場、發展、高潮、結局等起承轉合部分進行了劃分,使讀者能夠清楚地對於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來龍去脈有一個總體性的認識。



2

觀點獨到犀利、分析準確、金句迭出


這一個特點歸綱來說就是看得比較準。這反映在很多的方面。

對於清朝的這些帝王,既不作那種文學作品《大秦帝國》似的吹捧,也不進行過分的貶低,只是客觀的評價。“進步的事業也是要用殘酷的代價換來的,絕沒有什麼仁慈之師。”

比如對於康雍乾盛世,固然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地方,但戴老也一針見血的指出,“所謂盛繁榮,不能光看到盛世,不能光看到繁榮,要看到繁榮下面掩蓋的陰暗。”

戴老總結這一時期,仍然有四個重大的障礙阻礙了國家的前進:

一是仍然是封建國家專制主義,仍然是小農經濟,傳統阻力非常大。二是閉關自守,人民不瞭解外面的世界。三是重農輕商。四是思想上的高壓,文字獄搞得大家都不敢談現實。

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積重難返,“傳統既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們沉重的負擔。揹著一個很長遠的傳統,往往改革和前進是比較困難的。”

經歷了外國武裝侵略和國內農民戰爭後,清帝國竟然還持續了很長時間,然而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自救運動也沒能救得了清朝,因為最佳的時機已經過去了,“歷史就是這樣,時機過去就不會再來的”,最終,清帝國還是走向了滅亡,而且,還是清帝國自己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



3

對一些歷史疑案進行了著重考究


《清史三百年》:寥寥數語道盡帝國興替

歷史的真相


全書既能夠總攬全局,對三百年曆史作一鳥瞰式解讀,又對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又做了依據翔實史料的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清帝國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距離現代的時間較近,史料相對來說也比較豐富,民間傳說也非常的多。

但這些史料中,很多人都是根據自己的主觀進行了記載,還有的人是故意寫了謊話,坊間傳說更是眾說紛紜,因此,從歷史迷霧中探尋歷史的真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雍正即位的問題,康熙傳詔的繼承人到底是誰?戊戌變法失敗,袁世凱有沒有告密?光緒帝和慈禧太后不到二十四小時先後死去,光緒帝是被人謀害的嗎?

這些原本都是爭論已久的問題。比如雍正即位的問題,由於近年來影視劇的演繹,使得大家對於這個問題覺得撲朔迷離。到底是傳位於四子,還是傳位十四子呢?

戴老通過對浩如煙海的清史料的分析,結合今人們通過科技進行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結論,如雍正系篡位,並不是康熙相中的接班人;袁世凱並非主動告密,而是在情勢敗露下為求自保而被動告密,戊戌變法並非因袁告密而失敗;通過對光緒帝遺骨、頭髮的砷元素鑑定,結合史料,得出了光緒帝死於砒霜中毒系被人謀害的結論。

當然,這些結論,也是戴老自己的推斷,但這些推斷依據充分,推理過程合乎邏輯,令人信服,具有較強的可信度,也算是解開了歷史的一些謎團。

總之,戴老這本《清史三百年》,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治學嚴謹,學識廣博,既能夠弄清史實,而且從史實中得出結論,還要把“思想的光芒照射到史實上,形成對歷史的看法,這樣才能有突破、飛躍。”

本書是大家寫的一本小書,篇幅雖短,卻有大智慧。



《清史三百年》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30


《清史三百年》:寥寥數語道盡帝國興替

戴逸


戴逸,男,1926年生,江蘇常熟人。1950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研究生畢業。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長、歷史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歷史學會第四、五屆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第三屆副主任。1986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和人民教師獎章。專於清史、中國近現代史。2011年4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2013年12月17日獲得第二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