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巔一寺一壺酒。


山巔一寺一壺酒。

從前,有一個愛喝酒的私塾先生,給學生們佈置了一道題,要求把圓周率背到小數點後二十幾位,然後就到山上找和尚喝酒去了。

有些學生背不出,索性尾隨先生進了山,看見先生與和尚在寺前的亭子裡飲酒開懷,於是來了靈感……

等到傍晚,先生回來檢查作業,學生把山上所見所感,用諧音的方式背誦出來:山巔一寺一壺酒(3.14159),爾樂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殺爾(932),殺不死(384),樂爾樂(626)……


山巔一寺一壺酒。


數學給人的印象,一般是冰冷枯燥的,卻在這個故事裡生出了別樣的詩意。

“山巔一寺一壺酒”,只簡簡單單的白描,就勾勒出了一個高逸場景,引人遐想。一串毫無規律的數字,用一個詼諧而安閒的故事講出來,竟也賦予了些許山水精神。

有心之人,總可以尋到某個微妙的結合點,打破事物之間的壁壘,通恰出一番新意境,超越原先的意涵。

山,本來沒有什麼特別。讓山不僅是山的,是山巔的寺、寺前的壺、壺中的酒……漸次鋪展開,故事便有了,境界也拓展開了。


山巔一寺一壺酒。


山巔一寺一壺酒。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座山,能成為名勝,總得有些了不起的東西。

其實,誰也沒有在山裡見過仙人。所謂的仙,無非人跡而已。

一間廟,一座塔,一個亭,一塊碑……不論大小,只要來歷不凡,都可能令一座山聞名遐邇。從這個意義上,它們就是“仙”的化身,凝結著人與山的共鳴,是人在山水間著的色彩。


山巔一寺一壺酒。


人們對山的樣子,有一種心領神會:山巔,許是有寺的吧;寺前,應是有壺的吧;那麼壺中,定是有酒的吧……

若沒有這些,再美的山,也不過是荒山野嶺,承載不了什麼嚮往和期冀,更別提什麼仙氣了。這樣的山,哪怕是那不務正業的私塾先生,也是沒興致登上去飲一天酒的。

理想中的山,總是融自然與人跡於一體。你看,天邊有月,山上有塔,多麼天經地義啊。


山巔一寺一壺酒。


在我們眼裡,一座有塔的山,總是要比一座沒有塔的山,更像一座山該有的樣子。

遠遠地望見,那邊山巔上的一座塔。那一刻,你知道那裡曾經有人登臨,思緒不禁飄向千百年前,那座塔成了目光無法移開的焦點,建立了你與那座山之間跨越時空的關係。

很久之後,你可能記不清那座山疊了多少層、起伏了怎樣的弧度,但歷歷在目的是,視野中央那一座塔,它帶來的那些遐想,似乎仍然沒有蕩去。

想想當初那建塔的人,彷彿以塔為中心,在山間放了一個小宇宙。從此,山不再是原來的山。看山的人,知道了如何去看山。


山巔一寺一壺酒。


山下的人,在往山上看。山上,有人在應答。

過去的人,總是顯得比我們更聰明。和今天人們動輒在山上架起白花花的電線杆、明晃晃的信號塔相比,古人在山上的施工,可是細心斟酌,小心又審慎的。

什麼都不怕,只怕煞風景。

能成“仙”的建築,與山川仿若天然一體,才能引人親近和遐想。人的願景,不只是在天地之間留下自己的痕跡,而是要在自然的本來面目上變得更美,才不算辜負了好山好水。


山巔一寺一壺酒。


山巔一寺一壺酒。

沒有兩棵樹是完全相同的,一千座山有一千種面貌。山水沒有決然的好壞之分,重要的還是怎樣去認識,如何去經營。

理想的山水,不是荒莽的、狂野的,而是經過美化的、被悉心經營又不露斧鑿的。人能進入其中,一邊觀察,一邊理解,收穫身體經驗,或是意象趣味。

這些被調教過的山水,可以看作是中國人與自然相處的方式。


山巔一寺一壺酒。


不考慮人駐留的景,都只是看看而已,缺少生氣和想象的層次。

要理解“人跡于山”,不妨看看山水畫:亭臺樓閣、山水林石、花竹舟橋,都有“經營位置”的講究,遠與近、內與外、深與淺、靜與動,要互相映襯,彼此呼應,才能產生情景交融的意境。

錯落在山間的建築,讓人觸摸日常,望見遠方。山道蜿蜒曲折,順應山勢,富於節奏,引導人的行遊。山石樹木,被賦予人的性格,又關照人的身體,所以人物常棲於樹亭之下、巖穴之內……

在千百年的漫遊登覽中,人們寄情于山水,改造了山水。山水之上,便是畫境了。


山巔一寺一壺酒。


在對山水的親近和融入中,人們最看重山水“可居可遊”的品質。

畫家讓我們在畫中居遊,總歸不現實。所以,造園家在日常居住之地,經營著高巖深壑的城市山林。把自然引入生活,讓景與情常會常新,飄然畫境,引人入勝。

體察立體的畫,感受無聲的詩,就沒有必要去分辨:哪部分歸自然,哪部分是人跡。因為我們心領神會的,只有意境。


山巔一寺一壺酒。


山巔一寺一壺酒。

有時,站在山上望去,難免會感慨:中國那麼多的名山大川,其間最好的天光水色,都被寺觀佔了近水樓臺。

因為有了好山好水,人們才在此為寺觀選址;因為有了寺觀,又重新賦予這片山水更深遠的意境。相互成全的,才是天作之合。

當人們需要尋找精神寄託、擺脫世俗牽絆的時候,山水和寺觀共同營造了一個陶冶性情、淨化心靈的環境。在這裡,山水間的寺觀園林與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連,帶領我們通往一個更高的層次。

我們去往山巔一寺,也是去往人、建築與自然共同締結的詩意情境裡,見天地,見自己。


山巔一寺一壺酒。


彷彿有一種天然的感應,在無形中支配著中國人對自然的觀察和創造。

我們講“天人合一”,是在人與自然相調和的基礎上,達到天下共美,通融事物的界限,攀升更高的境界。

人在其中,不只是借物寄情,更在施展力量,碰撞思想。在對自然的昇華中,去看一片看不盡的山水;在對自己的超越中,去接近尚未觸及的精髓。


山巔一寺一壺酒。


理想之景,不只用來看。畢竟,再美的景,也有看膩的時候。

有生命力的景,來自人與自然的關照。這種關照是相互的,是活化的,形成一種流動的情趣,才能久處而不厭。

所以,我們在山水間翻過丘壑,在畫卷上突破尺幅,在園林裡跨越圍牆,一面不忘本心,一面馳騁想象。

“山巔一寺一壺酒”,只是它的原點,在延展出的各個奇妙節點上,仍可以不斷擴大它的內涵和意境。它的故事,有待繼續,永遠未完,無限不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