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百年古村的那些往事

马关县八寨镇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梁子上村。临近村子的山丫口,有一道古色古香的石头寨门,从村子的寨门斜下往里走,突然豁然开朗起来,在山谷的谷冲地带,几户人家住在郁郁葱葱的小森林里。村子四面环山,早晨村子若隐若现般藏身于晨雾深处,这幕景象总会让人恍惚,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数百年前。

顺着高低起伏的进村道路,走上村里那悠悠古道,收入眼里的老屋,满是历史的沧桑。在村里游走一番,你会发现,最具有历史韵味的那几间连通的老房子,门头已经破败不堪,而在门头的侧边,有几个很大的口子,呈外窄内宽状,不难看出,这是当年抵御村外匪患袭扰的射击孔、观察孔。那为数不多的几间杆栏式风格的老屋,建筑材料均是就地取材而成,以石块或者木料为主。村内路面用石条石块铺设而成,就连生产生活用具大多都与石头有关,洗衣服有专用的石盆、磨面依靠石磨、喂猪用石槽,养猪的圈舍也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站在古色古香的院落前石阶上,正好看得到堂屋门前顶梁柱,只见柱子的顶部和底部都镶嵌着一个灯笼形状的石头,上面还精雕细琢了一些古老的图案,那石头整体光滑无比。在农村飞速城镇化的今天,这个村难得地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古村落面貌。


马关县:百年古村的那些往事


避难入滇千里路

梁子上村是一个家族式聚居村,全村都张姓,均为汉族。村里已经91岁的张海山老人记忆力十分惊人,别看他年事已高,讲起梁子上村的历史,如数家珍,条理清晰,还能紧扣其家族的迁移、创业、守规、抗袭扰等关键词对到访的客人娓娓道来:“本家祖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后搬迁到四川,再到贵州遵义府绥阳县朗里十甲上村荆竹园。在贵州期间,由于当时清政府腐败,地方农民起义不断、官府镇压不断、战乱纷纷,最为典型的要数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可以说那时天下大乱,兵灾连年不息,民不聊生,我们的高祖张应学就带领一家人逃到云南开化府永平里喜主梁子上。”

张海山老人所讲述的历史,在其家谱中均有记载。张献忠,明朝崇祯年间人,与闯王李自成齐名,是一名农民军领袖,建立了大西政权。公元1639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北方转战四川;公元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后来宣告建立大西国,在成都称帝;清朝顺治年间(1646年)被清军剿灭。由此推断,梁子上村张氏一族由贵州迁至八寨,有近400年的历史,迁移里程达数千公里。据了解,该村张姓高祖张应学膝下有三子,迁到梁子上时仅张应学一家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繁衍了十三代人,在此形成了拥有52户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村落。


马关县:百年古村的那些往事


耕读兴业四百秋

该村张家,从其家谱记载和张海山老人讲述,他们主要以耕读为本,除耕种生产以外,非常重视读书启智。据张海山老人介绍:本家没有做过违法乱纪的事,就算在清匪反霸时期,本族也没参与过暴乱之事。对如何使家族发展昌盛?其家谱中这样劝告后世:“居心忠厚、耕读勤俭、广行善事、积德累功。”张海山老人说,梁子上张家,由北向南、由贵州入滇初到梁子上,因为传承家族重视文化的古训,凭着受过一定的私塾教育,知书识字,一开始学做风水先生这一行当。张家在梁子上曾经自办过私塾,周边村子的群众还曾把自家的小娃送到梁子上念书,而张家海字辈、国字辈人人皆识字,开字辈中有两人考功名时小有成就,家族中至今还收藏有一顶考功名获得的顶子。唐继尧执掌云南时,曾专门为梁子上开字辈的张开珍60岁大寿赠送了一块匾,上书“五湖四利”四个大字,可见梁子上张家家境在一时期里十分显赫。此匾至今仍保留于八寨镇文化站。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张家开字辈一代经过商议之后,一致同意向周边村寨租土地种,逐步把家业盘起来。再后来,村里人逐步认识到以耕种发展为主,对家族的发展极为不利,于是积极鼓励村里的家族成员做石匠、木匠等行当。目前,八寨镇湾子寨仍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石桥,便是由梁子上村的张国平所建。

最令梁子上张家引以为豪的,是打铁业。那时八寨有三家专门从事打铁业,生意兴隆,其中沈家、施家打铁技术最好,于是村里派出两名后生到八寨沈家学习打铁技术。两人学成归来后,便开始尝试另辟新路,制作炼铁所需模具、炉子等,筹建打铁厂。建厂初期,主要是通过炼生铁来满足加工所需的原材料。由于经验不足,制模、铸炉、用炭等技术没有悟透,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原因不是因模具质量达不到要求而损毁,就是打造出来的产品质量保障不了。但梁子上张家始终没有半途而废,为了进一步改进工艺技术、拓展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张家又派人到昆明、玉溪等地拜师学艺,认真钻研昆明、玉溪等地的造炉、制模、用材、制炭技艺。外派取经的后生在玉溪学艺时,发现玉溪制模使用了一种叫风窝石的石材,轻而坚韧耐用,这无疑为梁子上村的打铁业解决了一个关键技术。学艺归来的后生带回一批钢板、制模风窝石等,并参照玉溪等地的经验,及时改进了村里的打铁工艺,并扩展了倒犁花等生产经营范围,由此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生产能力由原来一天生产七八件提升到一天可生产20余件,而且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此,该村的打铁业成为支撑整个家族的产业。

为让打铁业在村里发扬光大,张家曾定下了一条规矩: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凡购买本村打造的生产生活铁制工具,只要出现夹灰卷口、断筋掉角的则无条件包调包换。当时为扩大铁制生产工具销售量,增加收入,张家养有三匹骡子两匹马,在交通条件不便利和工具极不发达的年代,该村全靠这三骡两马将生产出来的铁制产品运送到附近的八寨、浪桥等地销售,每星期仅犁花销售量就达100余件。由于家族认真遵行所立的规矩,产品质量有保障有优势,村里打造出来的刀具非常锋利、耐用,深得人们喜爱。据张海山老人介绍,梁子上村打造的镰刀可当作剃头工具使用,因此运送到集市上销售的工具往往被一抢而空,有时因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将货运到集市上交易,客人宁愿暂缓购买,也不情愿买其他人的产品。村民张国栋讲,至今芭蕉箐村柳家还在沿用着他的祖先当年打造的一把锄头,到现在约有百年历史了,仍然不掉色、不卷口。

有人说,八寨镇梁子上村是出匠的地方。据了解,今天的梁子上村,平均每户至少有两人身怀一门技艺。正如古人所言:天干三年,也饿不死手艺人。传统技艺让梁子上村民维系了百年的生计。


马关县:百年古村的那些往事


家兴业旺招匪来

打铁、倒犁花对梁子上张家来说,最红火的时候是在清末民初时期。当时每每销售完运出去的锄头、镰刀、犁花等,所得钱财得用骡马驮着回到村里。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往往钱财富足了,也会惹来是非。梁子上张家因打铁、倒犁花,家业兴旺,金银过马驮,自然引起了土匪的关注。一天,村里收到村周边土匪头子的一封信,大意是“请梁子上张家某月某日准备好三斗米的稀饭等着,我们300多号弟兄要到梁子上吃饭。”土匪宣称要对梁子上张家动手劫财。

梁子上张家接到信后,不敢轻视,立马商议应对之策。他们在进村的栅子门处安排守卫,准备了不少火药枪和两门土炮,专门用于“伺候”土匪。其中那两门土炮,长约五尺,每一门土炮可装两斤火药。在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劫难,张家沉稳应对,凭着匠人的优势,就地取材,将烂犁花捣碎,配上一定量的火药,对着几里外设置好的一面簸箕进行试射,随着一声巨响,几里外的簸箕被打成蜂窝状。土匪听说此事之后,从此就再也没敢打梁子上村的主意。

经历这事之后,梁子上村张家花重金从外面购置了一批套筒枪、单筒枪、九子枪,加强村里的自卫力量,以应对土匪等的袭扰。民国时期,因梁子上张家打铁业中的后起之秀,触及到了当地同行的利益,于是别人联合用计,绑架了梁子上张家的后生,关到牢里,并以此要挟用武器换人,否则杀害人质。梁子上张家只好破财消灾,于是这批武器被别人骗走了一部分。


马关县:百年古村的那些往事


盛世花开求致富

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自新中国成立后,在经历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推行的土地改革、一划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改革开放等重大举措之后,也在默默地改变自已,发展进步。如今,梁子上村里50岁左右的这一代人,用手中的工匠技艺养活和培养出了新一代的梁子上人。只不过,村里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继续从事打铁行当,但这个村在外创业的达16户之多,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大户有4户、从事私营经营的3户、从事技术工种的7户。但“耕读为本”的家训,在这个村子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村民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较为传统的生活习俗。村里至今仍保留着31栋100余间古朴房屋。这里的绿水青山,或许可以转化成金山银山;这里的每一栋老屋,或许都可能成为艺术家的创作源泉;这里的每一件石器、每一件模具,或许都可以成为历史发展的见证。

审核:字丹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