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背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聖杜甫脫離群眾的鐵證!

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

這年,安史之亂仍未結束,蠻夷部族不時入寇,李唐宗室叛亂不斷。正當中原紛亂之際,千里之外頗為安定的成都郊外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兒,雖於大唐政局無甚影響,卻讓享有盛名的詩聖杜甫從此跌落神壇。

我們都背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聖杜甫脫離群眾的鐵證!

這年八月,成都城效颳風了。

颳風並不是什麼稀罕天氣,1300年後,那時的人們將對冬天打雷、晚春下雪習以為常。與其他尋常天氣所不同的,這次颳風,吹走了杜甫居所——浣花草堂的茅草屋頂。作為一個詩人,名詩人,很自然的,杜甫寫了一篇歌行體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來記述這件相當平常的事。

乍一看,這首古詩是沒什麼問題的,雖偶有評論者懷疑此詩是後人偽作,但並未就這首詩的悲天憫人的本旨作顛覆性的挖掘。直到上世紀,由於一位偉大詩人的橫空出世,這首詩有了新的意蘊。

這位偉大的詩人就是郭老,熟悉他的讀者老爺都知道,這是一位鐵骨錚錚、不畏權貴、注意保護文物又特別尊重婦女善待家人的偉大詩人,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太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他是學術的良心,民族的脊樑!

郭老起初對杜甫是頗崇敬的,稱讚杜甫的詩歌是當代的一面鏡子,說杜詩所反映的現實既真實又生動,沉痛感人,千古不朽,對其“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更是評價為“響徹千古”的名句。

我們都背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聖杜甫脫離群眾的鐵證!

十年之後,郭老的學問功底愈加深厚,對杜詩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成了郭老解構杜詩,並將杜甫趕下神壇的一個重要踏板。

今天,我們就踩在郭老這位巨人的肩膀上,一起評說下詩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般的茅屋只有一重屋頂,而杜甫的茅屋竟有三重屋頂,可見杜甫的茅屋建造得相當考究,遠好於一般的瓦房,住起來是冬暖夏涼的。

杜甫一邊住著相當於當今農家樂的考究的茅屋,一邊訴說著自己的貧困,就好比遭遇金融危機節縮開支的富豪在網上大聲慨嘆生活是多麼艱難,竟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出國度假了。

“他忘記了普通農民比他窮困百倍!”郭老如是說。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杜甫的茅草屋頂被一些貧苦兒童取走了部分,他竟駭人得稱這些身世可憐的兒童為“盜賊”!

孩子們拾取了被風颳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虧得詩人大聲制止,喊得‘唇焦口燥’。

郭老這番評論,不得不說閃耀著標準的法律思維的理性光輝。評價是不是盜賊,關鍵要看它滿足不滿足盜竊罪的構成要件,而數額是盜竊罪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要件。

我們都背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聖杜甫脫離群眾的鐵證!

“究竟能拾取多少呢?”真是驚世駭俗、直觸人靈魂的一問!一個兒童所能拿的茅草的價值顯然夠不到盜竊罪的成立標準。以後如果遇到別人責怪您的孩子擅自拿別人東西,讀者老爺您也可以效仿郭老,反唇相譏:“他一個孩子,能拿你多少呢?”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注意這個詞:“嬌兒”。貧困農民的孩子是盜賊,而他自己的孩子就是“嬌兒”。雙標竟然能到這種地步!另外,試問如果杜甫真如他說的那樣貧困,他的孩子如何能嬌得起來呢?側面也反映了杜甫日常生活的養尊處優。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這一句貌似是體現了詩人博愛的胸懷,然而稍一品,這完全是不用付任何責任的空頭支票嘛!

再仔細一回味,似乎詩人的這一宏願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純粹。“大庇天下寒士”,詩人似乎只關注“士”這個既得利益群體,對“農”“工”階層的廣大貧苦大眾全不顧及,無怪乎他稱貧苦農民的兒子為盜賊。

我們都背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聖杜甫脫離群眾的鐵證!

“廣廈千萬間”,這是個非常浩大的工程!誰來建設呢?恐怕還是要依靠廣大的貧苦農民和手工業者。這千萬間的廣廈不知道要耗費多少民脂民膏,卻只是為了少數的“寒士”俱歡顏!

對於杜甫“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發願,郭老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那麼多的廣廈真正象蘑菇那樣在一夜之間湧現了,詩人豈不早就住進去,哪裡還會凍死呢?”

至此,想必大家對於杜甫的這首古詩也有了新的理解。

龍馬君有位高中校友,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臨刑前,他寫了一篇文字,述說了一些他認為是多餘的話。這些話後來真成了多餘的話,牽累了自己的身後名,也牽累了一些不相干的人。

我們都背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聖杜甫脫離群眾的鐵證!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可謂是這麼一種多餘的話。話既然是多餘的,又何必說呢?

然而,話如果沒有一點多餘的,這個世界該是多麼無趣!

您說呢?歡迎關注,龍馬君為您分享不一般的有用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