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成為優秀的管理者?聊聊《婺源龍脈保衛戰》中的3位知縣

作者 | 認知升級愛好者

歡迎關注我,成為一個讓自己喜歡的人。



你如何成為優秀的管理者?聊聊《婺源龍脈保衛戰》中的3位知縣

龍脈風水--圖源網絡


《婺源龍脈保衛戰》出自馬伯庸的《顯微鏡下的大明》,這場保衛戰的主導者是婺源知縣,他們需要在“筆”與“灰”之間抉擇,也需要平衡大宗族與普通百姓的利益,保持統治穩定。

這場戰爭發生在婺源,一個文華毓秀之地。

婺源是朱熹老夫子的祖籍所在,當地人非常重視教育,而婺源學子也不負眾望,每年都會科舉考試中取得好名次,延續婺源籍官員在大明官場中的香火。

不過,從萬曆二十八年開始,婺源學子的科舉成績便一落千丈,甚至出現被剃光頭的情況。

考試成績不佳,讓婺源的鄉紳很緊張,因為科舉是進入大明官場的唯一正途,一旦無人中舉,意味著婺源人在官場會出現斷檔,這直接導致其在官場的話語權被削弱,最終官場的影響力也會大幅下降。

於是,婺源的鄉紳開始調查原因,其中有個叫程世法的人提出了一個猜想:

婺源的考試成績下降,會不會是風水出了問題?

這裡需要說一下,婺源風水極佳,號稱“群山入鬥,風雲綿密”,其風水的核心坐落於一條龍脈上,這條龍脈位於大鄣山擂鼓峰船槽嶺。


你如何成為優秀的管理者?聊聊《婺源龍脈保衛戰》中的3位知縣

江西婺源--圖源網絡


經過詳細調查,程世法發現婺源龍脈遭到了嚴重破壞,這讓更讓他堅信龍脈與科舉成績之間的聯繫。

龍脈是如何被破壞的呢?

俗話說,靠山吃山。

船槽嶺不僅風水很好,而且其山體都是優質的石灰岩,石灰岩開採後,經過燒製,就可以成為石灰。

石灰在明代具有廣泛的應用,需求巨大,因而石灰產業在明代是利潤很高的行業。

有座金山在身邊,當地人自然打起了燒製石灰的想法。

於是,龍脈上開起了一個個石灰窯,灰戶(燒製石灰的山民)天天鑿石挖土,這就相當於在龍脈身上割肉,自然是嚴重破壞了龍脈的風水。

婺源的鄉紳終於找到了科舉失敗的原因,於是集體向官府請求:龍脈一帶,嚴禁燒灰。

表面上看,嚴禁燒灰並非複雜的問題,但卻成為了婺源官府的一塊心病。

原因在於,嚴禁燒灰斷掉了灰戶的財路。

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自古以來賺錢的生意最難動。

婺源的鄉紳雖然勢力龐大,但如果百姓鬧事,會給當地統治帶來嚴重的不穩定因素,這是婺源知縣無法容忍,也無法承受的。

於是,如何妥善處理龍脈保衛之事,平衡婺源各方利益,便成為婺源知縣必須要解決的難題。

在龍脈保衛戰中,譚昌言、金汝諧、趙昌期3位知縣的處理方式各有千秋,效果也不盡相同,但處理過程中的經驗值得每個管理者仔細揣摩,深入學習。

畢竟,在現代企業中,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同樣需要平衡各部門利益,保持企業的穩定,才能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你如何成為優秀的管理者?聊聊《婺源龍脈保衛戰》中的3位知縣


01

譚昌言:各宜體諒

譚昌言是處理龍脈保衛戰的首位知縣,收到婺源鄉紳的申請書後,他並未急於做出反應,而是先派人實地考察,瞭解真實情況,獲取第一手資料。

經過調查,譚昌言得知龍脈損毀嚴重,但他依然沒有付諸行動。

為什麼證據確鑿的情況下,譚昌言依然按兵不動?

因為譚昌言深知基層情況,雖然在龍脈燒灰確實不對,但婺源山脈居多,可耕種良田稀少,燒灰是山民營生之法,冒然斷了他們的財路,一定會生出禍事。

譚昌言始終將統治的穩定置於首位,他絕不允許出現任何不可控的騷亂,因此必須有萬全之策,才會行動。

經過思考,譚昌言以官府名義買下山民地契,不僅將龍脈所有權收歸官府,便於統一管理,而且山民也有一筆生活收入,兩全其美。

一切都準備就緒了,但譚昌言仍不放心,他提前派人與灰戶溝通官贖方式,獲得積極反饋後,才最終行動。

在《顯微鏡下的大明》中,馬伯庸這樣描述一個負責任的官府:

一個負責任的官府在推行政策時,一定會準備好相應的疏導方案,簡單粗暴一禁了之,卻不去想後續應對措施,那叫顧頭不顧腚。

譚昌言作為知縣,完美詮釋了一個負責任的官員和官府的做事方法。

在整個處理過程中,譚昌言穩紮穩打,平衡各方利益,滿足各方訴求,最終皆大歡喜。

負責任地說,譚昌言的處理過程是近乎完美的,是教科書級別的。

譚昌言的政治智慧與管理能力,在這場保衛戰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令人欽佩。

現代企業中,管理者同樣會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情,比如部門間的矛盾,核心成員間的矛盾等等。

如同譚昌言一樣,優秀的管理者會深入調查真實情況,平衡各方利益,採取以企業穩定和企業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來處理事情。

而魯莽、沒有經驗的管理者,往往採用非黑即白的處理方式,不僅加劇了部門間的矛盾,嚴重的會造成企業核心人員的離職,導致企業損失慘重。

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成為“各宜體諒”的譚昌言,而非顧頭不顧腚的粗暴的管理者。


你如何成為優秀的管理者?聊聊《婺源龍脈保衛戰》中的3位知縣


02

金汝諧:明哲保身

金汝諧是處理龍脈事件的第二任知縣。

他上任後,龍脈一帶的石灰產業,便如雨後春筍一樣,死灰復燃。

不過,石灰產業在譚昌言時代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為何會死灰復燃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石灰產業利潤豐厚,而婺源本地環境非常適合發展石灰產業。

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灰戶們紛紛鋌而走險,重操舊業。

馬克思曾經說過:

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


你如何成為優秀的管理者?聊聊《婺源龍脈保衛戰》中的3位知縣

在利益的侵蝕下,保龍禁令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金汝諧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他採取雷霆手段,抓住了石灰產業死灰復燃的罪魁禍首:俞、程二人。

但到了給罪魁禍首定罪的時候,金汝諧卻壓力巨大,進退兩難。

為什麼?原因要歸咎於明代的司法權限設置。

俞、程二人罪行無可爭議,不過他們僅僅違反了地方法規,其罪名可大可小,可以重判徒刑、流刑,甚至死刑;也可以輕判,打上幾板子就可以了。

金汝諧的本意是重判,以儆效尤。

但明代司法權限規定,知縣只有判罰笞刑和杖刑的權限,如果判為徒刑、流刑,需要徽州府來判;如果是死刑的話,必須由京城的司法機構判罰。

如果重判,事情必然被上級知道,由於前任在保龍事件的完美表現,金汝諧的執政能力必然會被質疑。

因此,經過再三考慮,金汝諧選擇了板子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金汝諧僅判罰俞、程二人杖刑,且可以通過繳納一定數量的糧食,來衝抵刑罰,這對於燒灰的大戶來說,相當於沒有懲罰。

但判決過後,金汝諧在全縣張貼告示,重申龍脈對於婺源的重要性,表現出絕不姑息犯罪分子的決心,做足了表面文章。

但私底下,石灰產業卻越來越興旺。

金汝諧本想有所作為,無奈受困於制度,不得不考慮自身前途,權衡利弊之下,只好選擇明哲保身。

白居易在《策林二·立制度》寫過這樣一句話:“仁聖之本,在乎制度而已。

這句話的意思是:仁人聖者的根本,取決於合適的管理制度。

現代企業中,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僅需要招攬優秀人才的能力,而且應該擁有為企業量身打造或調整制度的能力。

制度如同企業中看不見的鏈條,它將不同的人才串聯起來,組成有機的整體。

制度的優劣,決定著企業的興衰。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擁有制定與調整制度的能力,讓制度的優越性越來越強,制度的劣根性越來越弱。

如果管理者沒有撼動制度的能力,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像金汝諧一樣,明哲保身,然後去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天地。


你如何成為優秀的管理者?聊聊《婺源龍脈保衛戰》中的3位知縣

03

趙昌期:銳氣十足

趙昌期是金汝諧的接任者,一個富有理想主義的人,對於文教的重視勝過譚昌言與金汝諧。

對於婺源鄉紳的保龍申請,趙昌期異常重視,二話不說,就親自前去船槽嶺考察實情。

趙昌期的調研深入而細緻,他走訪了很多當地居民,發現燒灰鑿山的情況觸目驚心。

調研之後,趙昌期徹夜未眠,連夜就拿出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嚴厲的保龍方案。

這份新方案態度強硬、條款細緻,更值得一提的是採取了更適宜的保衛策略,比如當地居民相互監督。

通過實地走訪,趙昌期發現了燒灰山民間的矛盾:不同村的山民經常越界到其他村鑿石,侵害了對方的利益,常常產生糾紛和爭鬥。

利用山民間的矛盾,再輔以獎勵措施(將舉報罰款的一半獎勵給舉報人),自然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趙昌期的主導下,保龍運動取得巨大勝利,龍脈也恢復平靜,而婺源的科舉也取得了好成績。

趙昌期的風格與譚昌言與金汝諧大相徑庭,他親自深入一線瞭解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詳細措施,是一個雷厲風行的實幹家。

趙昌期同樣朝氣蓬勃,銳氣十足,正因為這樣,才能夠堅定不移的將政策落實到實處,最終獲得成功。

面對問題,可以選擇派人去調查,但信息傳遞中一定會有損失,因為人人都有好惡,完全公正之人並不存在。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需要事必躬親,但重要之事,應親自出動,將第一手資料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了真實的信息,才會正確的應對。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管理者制定的措施,常常在基層並不能很好的執行,甚至常常被曲解,導致很差的效果,最終不了了之。

如何將政策落實到位?

一方面必須要有十足的銳氣,如此才能堅定不移的支撐下去;另一方面必須要獲得重要人物的支持,比如中層幹部的支持。

趙昌期喜好詩詞書法,平時與婺源鄉紳關係很好,因此獲得了鄉紳的鼎力支持,才將政策執行到位。

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能夠團結廣大的“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的支持,這是落實政策的必要條件。

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隨時可能坍塌。


你如何成為優秀的管理者?聊聊《婺源龍脈保衛戰》中的3位知縣

婺源的龍脈保衛戰發生在幾百年前,但譚昌言、金汝諧、趙昌期3位知縣的管理方式和政治智慧,放在今天依然毫不過時,值得學習。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要保持企業穩定,平衡內部各方利益,這與譚昌言各宜體諒的方式不謀而合;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要保持企業制度的合理性與優越性,否則就會出現類似金汝諧這樣明哲保身的員工;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是一個銳氣十足、雷厲風行的實幹家,如此才能帶動企業走向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