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APP,千万别下

你注意观察过手机上APP的名称吗?是“淘宝”还是“淘宝网上购物”?是“大麦购票网”还是“大麦票务”?分得清吗?相信大多数网友都能认出康帅傅、脉劫、王老古,却可能无法看清楚这些APP。

你手机上的APP,可能是山寨货!

最近有新闻报道,为方便打理财务,山东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XX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等情况。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根据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这些APP,千万别下

01

高仿APP“鬼”影重重大设陷阱

济南市民成栋前不久为网上处理汽车交通罚单,试图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公安部推出的“交管12123”APP。搜索结果第一位的为一款名为“12123”的软件,且APP图标为一个“违”字。下载使用后才发现,这款APP功能和页面都极其简陋,是一款高仿APP,不仅无法处理违章,还含有大量广告。

 

并且在多个应用商店检索可以发现,此类APP“李鬼”并不少见。例如,北京公交集团推出的“北京公交”APP,可用来刷码乘公交。但在安智网、酷安网等应用市场中检索“北京公交”,排名前几位的应用多为“北京实时公交”“北京公交在线”等APP,下载量最高的达30.8万次。打开上述APP后,界面非常简单,也不具备刷码乘车功能,且都包含不少广告。在这些APP的用户评论区,许多使用者留言“根本用不了”“软件是骗人的”等。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高仿APP还通过伪装成官方软件窃取用户个人信息。济南市民罗腾告诉记者,他此前为在济南一家医院挂号,在应用市场中下载了这家医院的APP,并填写了电子病历,其中包含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职业等个人信息。但之后发现,所下载的并不是官方APP。“这款APP的下载量近10万,窃取了大量个人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罗腾说。

这类高仿APP除了集中在垂直的生活服务类软件,同时在电商平台的应用中也较为普遍。烟台市民马翘楚表示,她曾在某应用市场搜索“淘宝”时,下载了一款名为“淘宝特卖”的APP,进入后发现,平台内不少商家销售价格低廉的山寨货品,并且购物的“三包”“退换货”等条款都不齐全。 

而从北京公交部门、山东交警部门以及淘宝服务热线获悉,高仿APP“12123”“北京公交在线”“淘宝特卖”等APP与官方应用无任何关系;类似的高仿APP很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使用者,不少用户无法第一时间下载到官方应用。

02

5万元即可开发一个高仿APP

据调查发现,不少高仿APP开发者为第三方公司。以“北京实时公交”为例,开发者为江苏一家商贸有限公司,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该公司经营范围为“化妆品、服装、日用百货销售”。此外,应用市场中的一些高仿应用,开发者甚至为个人,网络上无法查询更多开发者信息。

  

业内人士称,高仿APP盈利主要靠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这类APP开发难度并不高。记者联系了一个APP开发团队,并向对方提出想开发图标和名字都模仿一款学习类应用的高仿APP。对方表示,只要不是要求“一模一样”,就都可以实现。费用在5万元左右,开发周期大约一个月。

  

业内人士表示,开发一款高仿APP,花费数万元可以长期赚取广告收益。应用市场在对上架的APP进行审核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

  

经查询多个应用市场的相关条款发现,只有“华为应用商店”等极个别应用市场在相关条款中要求,上架应用不得与其他开发者应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观、名称、主题等。

03

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据360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近期,福建、河北等地网信部门关停下架的应用中不乏高仿类APP。福建泉州网信办今年8月下架的43款违规APP中,就有模仿“天天快报”等APP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说,高仿APP对于正版应用的模仿,已经涉嫌侵权,同时对用户产生了实质性危害。但是,目前在打击高仿APP的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

,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

吴沈括说,各大应用市场作为平台方,应进一步完善自身内部审核机制,对入驻应用软件提交的信息尽到法定和约定的审查、登记、检查监控义务,从源头治理高仿APP问题。

  

多位专家建议,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应进行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APP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

  

同时专家还提醒,用户在使用APP过程中,尤其遇到要求转账汇款等情况时,应仔细分辨应用真伪,不轻易接受对方指令。此外,APP中要求点击的不明链接,用户也要谨慎甄别,尽量不在不明链接里输入个人信息,以免信息遭泄露。

04

通过日历、应用程序列表等收集我们的隐私

高仿APP可能导致用户信息泄露从而给用户带来伤害,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手机APP是否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况,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最近央视就曝光了“8成App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的乱象。

据《央视财经》报道,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对网购、旅游出行和生活服务三类手机APP进行了评测,结果发现选取的39款热门手机App中,有25款存在过度获取用户敏感权限等问题。

这些App获取了诸如读取短信、发送短信、日历信息等与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密切相关的敏感权限,却未在应用中进行使用。用户手机短信箱中,一般储存各种验证码、订票信息等重要内容,一旦泄露,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有60%的消费者都会在日历中记录重要事项,App获取了这个权限,就能读取到消费者记录到日历中的行程信息、商业机密等。而几乎所有的App启动都会要求消费者授权读取手机应用程序列表。

专家指出,这些App不仅会读取,还会和前一次做一些对比,查看新装了什么,卸载了什么,通过这些信息来对消费者进行精准监测,甚至可以知道消费者最近是不是有些新爱好、新动向。

此外,上海市消保委还曾对手机地图、输入法、浏览器和视频类热门手机App进行过评测,综合三次评测结果,52款热门App中有46款App都存在获取的敏感权限无实际对应功能的问题,占比88%。也就是说接近9成App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

这些APP,千万别下

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接到垃圾短信20.6条,骚然电话21.3个。2016年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给消费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915亿元。

专家还列举了一些例子说明隐私泄露的现象,如你刚刚到一个医院里生完孩子,也许就会接到推销奶粉的电话;孩子上了学之后,辅导班的电话也来了。其实这都是因为你的数据被盗卖了,这种行为要么是黑客把数据窃取了,要么是内部的数据盗卖,形成了一个中国地下数据黑市。

此外,除了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上海市消保委还曝光了多款APP无法退款的问题。据悉,在APP上买5块钱的东西而平台最低充值却是50元,多余的钱不能退、不能提现也不能转赠,经过沟通,汉堡王、每日优鲜等5家承诺可以退款,来伊份则需要承担2元的手续费,两鲜、达达、中粮我买网三家平台无法退款。

这些APP,千万别下

对此,有消保委专家表示App充值消费和预付式消费存在本质区别:预付是用钱买成了多次服务,而充值只是从个人账户到了App账户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有权拿回自己的钱。

上述情况你遭遇过吗?无论如何,请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远离仿冒“李鬼”APP,谨慎授权,至于对于“充值不退余额”的现象,建议用户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其合同设立涉嫌违法,也可向法院起诉合同不合理,要求解除合同,不要因为金额过小而放弃维权。



本文综合整理自新华社、经济之声、网络

这些APP,千万别下

这些APP,千万别下

上万网友帮女孩破解输入法后续:这家互联网公司来接棒了

这些APP,千万别下

微信又偷偷更新PC版,办公可以扔掉QQ了

这些APP,千万别下

手机销号退余额被百般阻拦,拿回自己的钱好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