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黃金思維”,真正厲害的人都贏在了思維上

一個故事分享:

有個人跑去問上司:我都有10年工作經驗了,為什麼你還是不給我漲工資?

上司說:你不是有10年工作經驗,你是把一年工作經驗用了10年

掌握高效的方法,遠勝過低效的苦熬。

真正厲害的人,其實都贏在了思維上

備份定律

多種可能

程序員編程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備份。

萬一硬盤故障、代碼丟失,沒有備份,損失就會相當慘重。

備份,就是另一手準備。

人生也是如此。西方一位哲人說過:

“學習用左手剪指甲,因為你的右手未必永遠管用。”

這就是備份定律:思路清晰的人,凡事都有兩手準備,從來不是一根筋走到底。

MBA學習|六種“黃金思維”,真正厲害的人都贏在了思維上

奧卡姆剃刀定律

刪繁就簡

你知道自己一週內,處於高效工作狀態的時間有多長嗎?

研究數據表明:人平均每週工作45小時,其中有17個小時是根本沒有效率的

很多人習慣以“多”取勝,但想做的事越多,能完成的就越少。

於是,我們每日身心疲憊,又成果寥寥。

想改變現狀,首先要學會簡化你的工作。

14世紀,邏輯學家奧卡姆提出一條“剃刀定律”:

像拿起剃刀一樣,把多餘的步驟剃掉,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MBA學習|六種“黃金思維”,真正厲害的人都贏在了思維上

高手總喜歡一招制敵,擊中要害,絕不會囉囉嗦嗦大戰300回合再結束。

能化繁為簡的人,都抄“近道”走向了成功。

沃爾森定律

信息

我們努力提升專業技能,卻常忽略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信息

很多人比你厲害,並不是能力比你強,而是訊息比你多。

美國企業家S·M·沃爾森提出過一條定律:

把信息和情報放在第一位,金錢就會滾滾而來。

美國弗洛倫薩州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約翰,一個叫哈里,同時應聘進入一家蔬菜貿易公司。

3個月後,約翰直升組長,工資翻倍,哈里還在原地踏步。

哈里不滿,質問老闆,老闆說:現在公司準備訂一批土豆,你去打聽看看。

半小時後,哈里急匆匆跑回來彙報,“集農蔬菜批發中心”有土豆賣。

老闆叫住了他,把約翰喊了過來。

約翰有條不紊地說:“20公里外的‘集農蔬菜批發中心’有3家賣土豆的。

其中兩家是0.9美元一斤,一家是0.8美元一斤。

對比發現,0.8美元的不但便宜,質量還要更好。”

一個不用臨時出門打聽,就知道市場的實時動態,把握著諮詢和信息的人,無需競爭,就已經贏了。

想要抓住機會,就先學會發現機會。

比別人先獲得情報,並迅速採取行動,這樣的你,想不成功都難。

MBA學習|六種“黃金思維”,真正厲害的人都贏在了思維上

蘋果定律

分清主次

如果一堆蘋果,有好有壞,你先吃哪個?

答案是,先吃好的,把壞的扔掉。

因為,如果你先吃壞的,好的也會慢慢變壞,於是你永遠也吃不到甘甜的好蘋果。

這條“蘋果定律”,在工作中也同樣適用。

其實,先做哪件事,比做了多少事,更為重要。

MBA學習|六種“黃金思維”,真正厲害的人都贏在了思維上

這也是時間管理的第一要義:永遠先做最重要的事。

忌鴕鳥綜合徵

不找藉口

不找藉口是改正錯誤的第一步

沒興趣、做了也沒用、我不懂……

遇事總找客觀因素推諉,是一個人的致命弱點。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人問農夫:“你種麥子了嗎?”

農夫回:“還沒有,我擔心天會下雨。”

那人接著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沒有,我擔心會有蟲子吃棉花。”

那人還問:“那你究竟種了什麼呢?”

農夫:“我什麼都沒有種,這樣才是最安全的。”

社會心理學解釋,人總是在嘗試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意圖為自己的一舉一動找到推卸責任的解釋,從而維護自己的自尊、或者減少自己的焦慮,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勇敢的人取得更多進步,推脫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這也是普通人與成功者最大的區別:面對問題,是從外界找原因還是自身找原因。

MBA學習|六種“黃金思維”,真正厲害的人都贏在了思維上

反木桶理論

不可替代

提升你的不可替代性。

木桶理論曾在一段時期大行其道:它告訴人們,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短板。你的弱點,會決定你的高度。

但如今的社會分工下,面面俱到的人,往往會面面稀鬆。

比起短板,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是你的特長。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Ferdinand Drucker在《哈佛商業評論》中寫道:

專注於你的長處,把自己放到那些能發揮長處的地方。應該儘量少把精力浪費在那些不能勝任的領域上,因為從無能到平庸,和從一流到卓越相比,人們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更多免聯考MBA、DBA信息,歡迎私信諮詢或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