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教子、治家、禮儀、交際——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顏氏家訓》的作者,是顏之推,生活在南北朝時期。顏之推小時候在建業讀書,通讀儒學、佛學和玄學著作。成年之後,揣著一肚子學問去打仗了,以軍功起家,他其後的命運,就像他所處的時代一樣風雨飄搖,一路坎坷。

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安定的時候呢也有,梁元帝愛書如狂,顏之推給他校了兩年書,自己的學問也漲了不少。不過,他這一輩子,顛沛流離佔了大部分,流落過建業、江陵、鄴城、長安,眼看著梁國變成了陳國、北周打敗北齊、隋又篡了北周。

亂世之中,顏之推特別注重家族的訓誡和教養。身逢亂世,那麼多國都破了,可家不能亡,不可亡。由此,他集畢生才華,寫出了這部《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向來被人推崇,宋朝人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給的評價相當高。清朝人也說,《顏氏家訓》二十篇,篇篇有用,字字珠璣,每家都該有一本,當作明確的訓導,不只是顏家的人要看,所有人都應該看看。

《顏氏家訓》:教子、治家、禮儀、交際——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評價這麼高,那這本家訓具體講了什麼內容呢?《顏氏家訓》七卷二十篇,篇目有教子、兄弟、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歸心、音辭、雜藝等等,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我們從中挑選一些精華分享給大家。

我們先來看“教子”這部分,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那關於教育,《顏氏家訓》有什麼智慧呢?

顏之推開篇第一句,講“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意思是說父母如果威嚴而又慈祥,子女自然敬畏,注意言行,而且自己就懂得孝順了。

這句和現代教育理念其實是通的。孩子生下來是張白紙,父母怎麼教育,孩子就生出什麼樣的行為。這家孩子搗蛋,那家孩子不學習,父母的教育和示範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看這第一句家訓,沒說子女該怎麼做怎麼樣孝順,而是對父母提出要求,父母要做到“嚴而有慈”,才能去希望子女成才。

在這裡我們舉一個皇家的例子,看康熙如何教育他的皇子皇孫。這生在帝王家,有時候也不是什麼值得羨慕的事兒。康熙有55個皇子皇女,他說:“我小時候讀書要讀120遍,之後背書要背120遍,這樣一段一段學,才算學懂吃透,你們也要做到。”

我們知道現在高中的孩子拼搏高考很辛苦,但看看康熙的皇子們,這也是小巫比大巫了。每天3點到5點,皇子們到無逸齋複習頭一天的功課,皇太子還要早來,起表率作用。5點到7點,滿文老師和漢文老師檢查他們的功課,讓他們背書。7點到9點,康熙下了朝,便來檢查功課,皇子一個一個給康熙皇帝背書。9點到11點,練習書法,一個字寫一百遍,要正襟危坐,出汗不能擦,搖扇子也不行。11點到13點,吃過飯後繼續功課。13點到15點,出去練習武藝。15點到17點,康熙帝又來了,還得排著隊一個一個給他背書。17點到19點,皇帝看皇子們射箭比武。全部結束之後才能放學回家。

整整一天,從3點到19點,康熙的皇子皇孫必須不間斷學習,聽聽都覺得可怕,比牛馬還累。他們有假期嗎?有的,正式的假期,一年只有兩天而已!過年的時候,一天加上兩個半天。

“嚴厲”有了,康熙“慈”也不缺。他注重因材施教,把皇子們分成政治型、學者型、藝術型人才,向各個方向培養。像乾隆皇帝,沒事兒喜歡看看書畫、寫寫詩歌,雖然藝術成就遠遠比不上李後主、宋徽宗,但人家畢竟進到了這個門裡邊兒,比大多數皇帝還是高了一截兒。

《顏氏家訓》裡,顏之推還說了,“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說父親和孩子之間應該有一點兒嚴肅,不能太親近而失去了莊重;骨肉之間的親情,不能太隨便而失去了禮節。古代講父子之禮,即使父子之間感情再好,也得講禮。大人和孩子不能老是嬉笑、玩鬧,讓孩子失了敬畏之心,孩子呢,時不時問候父母,幫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收拾一下房間、整理整理床鋪是理所當然的。

現今的社會,寵溺孩子的家長很多,是“慈”有餘而“嚴”不足。比方說,孩子跑得快了,跌了一跤,奶奶馬上把寶貝孫子抱起來,狠狠拍兩下地,說這個地怎麼這麼壞,把我家孫子都絆倒了!實在讓人啼笑皆非,你家孫子摔倒,和大地有關係嗎?實在沒什麼關係。這麼長大的孩子,太容易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對長輩沒有敬畏,像顏之推說的,“無敬畏而不知孝”,孩子對父母沒有敬畏,多半也沒有發自內心的孝心。所以請我們的家長記住,為人父母,“嚴而有慈”,兩者缺一不可。

《顏氏家訓》:教子、治家、禮儀、交際——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接下來我們看看《顏氏家訓》“治家”的部分,顏之推怎麼談家庭呢?他說,“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治家的寬容和嚴厲,好像治國一樣,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兒。

不容易在哪兒呢,我們看這句,我覺得這句放在今天也一點兒不過時,顏之推說:“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什麼意思呢?節儉,是一種合理禮數的節省,吝嗇呢,是看著別人陷入危急之中,也要把錢按在兜裡。如今的人啊,肯施捨的同時也過著奢侈的生活,能節儉的人往往卻也吝嗇。如果能做到肯幫助別人而不奢侈,能過節儉的生活卻不摳門,也就可以了。

總結下來,就是“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家庭生活,節儉是好的,如果親友有了困難,碰到了難事兒,就該盡力相助,不要心疼手裡那點兒錢。我們生活裡不少這樣的人,他捐了很多東西,不代表他有那麼大的善心,而是他過得就奢侈;還有一些人能省錢,收集超市優惠卷,知道怎麼買便宜東西,你說這是節儉嗎,也不盡然,親戚朋友碰上難處,問他借錢,他絕不借,這不是節儉,是吝嗇。

東晉有個人叫吳隱之,他從小跟著母親過慣了苦日子,後來當上了大官,還保持著勤儉樸素的習慣。有一年他女兒出嫁,一個將軍帶著禮物來了,給這個吳大人賀喜。到了發現,吳家冷冷清清的,正在納悶兒呢?吳家管家牽一條狗出來了,說今天小姐出嫁,吳老爺昨天才吩咐下來,今天操辦一下,還不想拿錢,讓管家把狗牽到集市上賣了,拿錢回來辦小姐的喜事。這一條狗能賣多少錢,尋常人家嫁女兒,也比這位吳大人氣派得多!將軍很感嘆啊,說:“早就聽說吳大人乃少有的清官,清廉簡樸,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吳大人是不是真的節儉呢?當然不是。誰都看得出來,“賣狗嫁女”實在是荒唐,將軍表面上誇讚,實際上是在諷刺吳大人摳門。

按顏之推的講法,儉樸不是吝嗇,而是一種節制,在應當花錢的時候不要吝嗇,在該節儉的地方就不要奢侈。一個勤儉的家庭應該被尊敬,而不是被人恥笑寒酸。勤儉持家才能長久。

除了勤儉持家,在“治家”這部分,《顏氏家訓》還說“婚姻素對,靖侯成規。”說男女婚配要找清白人家,婚姻才長久;“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說什麼是兄弟,是外表不同但氣質相通的人。第一次見面互相推杯換盞、稱兄道弟的,決然不是兄弟。

《顏氏家訓》:教子、治家、禮儀、交際——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治家”的部分就說到這兒,下面我們來看《顏氏家訓》是怎麼講禮儀的。我們聯想一下顏之推生活的年代,那會兒是朝代頻繁更迭的南北朝時期,天天打仗,保命都成問題,還要天天講究禮儀嗎?顏之推是這麼說的:“

汝曹生於戎馬之間,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世子孫。”說我的這些孩子們啊,你們生長在戰亂年代,很多禮儀規範,是看不到也聽不到了,我姑且把它們記錄下來,你們好傳給子孫後代。

從這裡可以看出顏之推的態度。我們歷來自稱禮儀之邦,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婚喪有禮、祭奠有禮,征戰也有禮,這些“禮”,絕不僅僅是等著遵守的繁文縟節。“禮”規範我們的社會行為,讓我們的行為舉止看起來得體,比如進餐時怎麼選碗碟、筷子;在父母、公婆面前呈現什麼態度和語氣;給長輩清掃穢物、不潔淨的東西,該怎麼用掃帚等等,按著禮數去做,別人開心,自己也舒服。古時候講一個人失態、無禮,是很重的批評。

你喜不喜歡過生日呢?年輕人沒有不喜歡的,和朋友一起開個party,許願吹蠟燭吃蛋糕,好不歡樂!那古人怎麼過生日呢?“抓周”我們都不陌生,小孩兒週歲的時候,在面前擺上弓箭紙筆、刀尺針線,再加上一些玩具、食物什麼的,看孩子抓取了什麼東西,以預測他長大之後是貪婪還是廉潔、聰明還是愚笨,這也叫“試兒”。只要父母還在世,每年這個日子,都要置辦酒席,祝福孩子健康平安。

那父母去世之後呢,顏之推說“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困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意思是說,那些沒有教養的人,雖然父母已經不在了,趕上生日這一天仍然要大擺宴席,盡情痛飲,縱情聲樂之中,不知有所感傷。顏之推很反感這種行為,以往你的生日,父母花費很多精力,和你年年慶賀。等到父母不再,想想這每年一次的歡愉,今年沒了雙親陪伴,怎麼還有心情去大肆慶賀玩樂呢!

父母為大,顏之推雖然強調父母恩義,卻也不贊成一味地尊父敬母。他說:“然禮緣人情,恩由義斷,親以噎死,亦當不可絕食也。”這句話表明顏之推應用禮儀的基本態度,他說:“禮儀是因為人的感情需要而設立的,感念父母之德也要根據事理來判斷。假如父母親因為吃飯而噎死了,也不至於因此絕食,不吃飯。”

聽起來合乎情理,但當時顏之推說出這番話,不是沒有爭議的。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郭巨埋兒”的故事應該有人聽過。說晉代有個叫郭巨的人,對母親極其孝順,家裡很窮,快揭不開鍋了,郭巨跟他媳婦商量,說現在兒子和母親,我們只能養活一個,兒子可以再有,母親呢,沒了就再也沒了,所以計劃埋了兒子,以節省糧食供養母親。沒想到挖土埋兒的時候,挖到了一罐金子,上寫四個大字“天賜郭巨”,這是天意啊,郭巨得以同時養活母親和兒子。

這個故事應該是後人虛構的,突出這個郭巨的孝順。但在顏之推看來,為了盡孝,而要放棄兒子,明顯是沒有人性的舉動,不可取。當時還有很多相似的事兒,說有人的父親是喝酒猝死的,他就終生不喝酒;有人的母親是陷入火災死的,他就終生不看火苗。顏之推認為孝順是必要的,但這麼做就過了,如果你的親人是噎死的,那你就一輩子不吃飯了嗎?簡直荒唐。他說,禮不是死的,根據當時的情況,採取恰當合適的舉動,才是禮。禮不是來羈絆你的,而是幫助你活得更好。

我們看另外兩句古人說的話。這兩句是《禮記》裡面的,顏之推在家訓裡也引用了,說“見似目瞿,聞名心瞿。”比較難懂,它的意思是說,見到和父母容貌相似的人,就感到吃驚,聽到別人說起亡父的名字,心裡會悲傷。這是人之常情,也是避諱這件事兒的緣起。你如果直接提人家父母的名諱、自己父母的名諱,肯定有傷心的時候。這時候就要避一避,不直接提,以免大家不舒服。

但凡事沒有絕對啊。有時候就是要提那個名諱,如果硬不讓人家提,麻煩就來了。比如唐朝著名詩人李賀,天才很高,據說他去考進士,人家不讓他考,為什麼呢,說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裡面有一個字兒和進士的“進”諧音,所以李賀應該避他父親的諱,不能考進士。你說這不是瞎鬧嗎?還有讓人毛骨悚然的文字獄,說你要避這個諱那個諱,即使無心之舉,也要逮你入獄。這離“避諱”的初衷,可就太遠了。

《禮記》中還有兩句,說“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意思很明確,寫文章不用避諱,在宗廟行禮不用避諱,在君王面前不用避先人的名諱。實際上,避不避諱看你的選擇,看你所處的環境、所在的場合是否得體。如果把避諱做得過了頭,也一樣會引來別人的嘲笑。

所以說講究禮儀不需要死守教條,死守形式上的東西。禮,是為我們的行為、為我們的內心服務,教我們更好地為人處世。

《顏氏家訓》:教子、治家、禮儀、交際——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禮”就說到這兒,下面我們來看看《顏氏家訓》中關於交際的內容。顏之推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這很好理解,和品行良善的人在一起,就像進入了養育芝蘭的房間,時間一久自己也香了。這是在告誡子孫,儘量和君子交往。

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表面上淡如水,但要做到志趣相投,表面上才能淡如水。薛仁貴很多人熟悉,唐朝的名將,他出身貧寒,早年和夫人住在破窯洞裡,靠朋友王茂生接濟。後來薛仁貴立了大功,被封為“平遼王”。王茂生給他送了兩壇清水作為賀禮,薛仁貴當眾喝下三大碗清水,說王兄貧寒,送清水也是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與君子如何交往,達到這“淡如水”的程度,就很好。

顏之推還說:“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說和這個品行不端的人在一起,就像進了滿是魚腥氣的店鋪,時間一久,自己也跟著臭了。文學作品裡,有很多交友不慎的例子,比如說《水滸傳》裡的林沖,交了一個朋友叫陸謙。陸謙把林沖請來喝酒,卻把人家妻子騙來,獻給高衙內。後來林沖被髮配到草料場,陸謙還想殺了人家滅口。這種人,一定不能交。古人交友有“四慎”,防止交朋友交到小人,分別是

慎選、慎查、慎從和慎會,謹慎觀察和選擇你周圍的人,和他的德行交朋友,不要老惦記人家的錢財和權勢。

顏之推說的下一句話,我覺得很適合現在的年輕人聽一聽,他說,“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說世界上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見識很不夠,重視傳說的而輕視看見的,重視遠處的而輕視身邊的。當初晉國的公子重耳流亡各國,孔子從魯國出發,遊歷各個地方,他們都碰到了這個情況:離家近的地方,人們往往傲慢輕視,而在遠方,人們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看他們,生怕錯過了。很多人有這個弱點:輕視相對熟悉的東西。耶穌也說,聖人總是在自己的家鄉得不到尊敬。

現在通過網絡,我們比以往更快地知道世界各地的新鮮事。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增長見聞;壞處是,增長見聞增長得一知半解,還自以為懂了,導致缺少敬畏。就像耶穌的家鄉人,他們知道耶穌的才能和志向嗎?可能知道,但他們不相信,因為太熟悉,反而不願去了解了。這也給我們一個警鐘,不應有輕視之心,智慧不只在遠方,身邊就能領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