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講“修身齊家平天下”,根據家訓,他們怎麼“治家”的呢?

導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一個國家的治理到一個地區直至一個家庭,都有規矩。家庭規矩是家訓,即家範、家規、家戒。中國古代的很多家族都有家訓,有很多流傳至今。

古代人講“修身齊家平天下”,根據家訓,他們怎麼“治家”的呢?

宋代可以說是較為特殊的時期。家訓其實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宋代中國商品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引起了社會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如家庭生活觀念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宋代家訓內容重點從之前的"治人"轉移到了"治家",它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階層治家方式產生了變化。

宋代大夫治家方式的新變化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階層之間的流動變大,人們改變社會地位除了科舉、軍功等政治方式,還增添了商業貿易獲得經濟地位再獲得政治地位的方式。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使得士大夫階層有更大的危機感,為了保持家道持久、維護自身原本的政治經濟地位,在家訓中增加治家理財的內容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古代人講“修身齊家平天下”,根據家訓,他們怎麼“治家”的呢?

(一)治家觀念的轉變

治家觀念也是價值觀的一種體現,是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主流觀念的推動下形成的,同時,對社會發展也有反作用。宋代治家觀念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家庭生產觀念的轉變

民以食為天,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時期,農業是生活的根本,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本工商末"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南北朝至隋朝時期由顏之推著成的《顏氏家訓》中就強調了農業的重要性:古人知道耕種莊稼是十分辛苦的,吃飯是百姓天大的事,百姓沒有糧食就無法生存。糧食從種植到放入糧倉,要經歷多個過程,怎麼能輕視農業而重視其他末梢產業呢?顏之推的家訓中十分強調農業的根本作用,由此可以折射出當時士大夫階層對以農為本這一觀念的普遍認同,家族子弟必須通過讀書做官或發展農耕來經營家族。

到了宋代小農經濟雖然在經濟中仍然占主導地位,但商品經濟和世俗觀念的的快速發展,士大夫階層傳統的農本觀念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家庭生產觀念也產生了變化。

在袁採、葉夢得等人的家訓中就可以看出家庭的生產經營不是必須走農耕這條路。《袁採世範》中主張:如果不能讀書做官,那麼可以做醫生、僧道、農業、商人、工匠等職業 ,只要可以維持生計、經營家庭、不辱沒先人的職業,都可以從事。由家訓可以看出,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家庭生產觀念發生了轉變,由"農本"到合理的職業"皆可"

古代人講“修身齊家平天下”,根據家訓,他們怎麼“治家”的呢?

家庭管理理念的轉變

上文中提到,宋代家訓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側重點由"治人"變成"治家"。所謂的"治人",指的是宋代之前的家訓,主要是對成員和子孫後代進行勸誡、提出美好的期望。希望子孫後代能夠勉勵求學、做官、修身養性。總體來說,突出對人的勉勵和教誨,沒有具體的對家族進行管理的內容。

宋代側重"治家"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對家庭成員的規範具體化、詳細化。一些家訓中,對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質都有具體的要求,這就是一種對家庭成員的管理。二是對家族政治經濟地位的管理鞏固。宋代階層流動性的變化以及"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得士大夫階層的家庭有了危機感,在家訓中加入了經營土地、商業貿易、治理家族的經驗,讓後代有所借鑑。這就是由"治人"到"治家"的家庭管理理念的轉變。

古代人講“修身齊家平天下”,根據家訓,他們怎麼“治家”的呢?

家庭發展觀唸的轉變

家訓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維持家族的長遠發展。在宋代之前,除了亂世,階級之間流通並不活躍,門第族望的觀念紮根頗深,普通人晉升多是通過科舉、武功,但是佔比並不多,世家大族一旦形成,就不必太過擔心階層下滑。所以宋代之前的士大夫階層更注重精神追求,只需要保證家族的延續,保全家族聲譽。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只顧家族延續,不顧國家利益。

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而且租佃關係盛行,不抑制土地兼併,再加上龐大官僚系統的建設,使得社會關係變動劇烈。除此之外,宋代周邊強敵環伺,靖康之亂後南宋偏安一隅,國家的不穩定層面增多。這些因素讓士大夫階層意識到"家國一體",意識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個人利益、家族利益是無法與國家利益完全割裂開來的。司馬光的《溫公家範》就強調了齊家是治國的基礎,宋代的家庭發展觀念不再是獨善其身,而是"家國一體"。

(二)治家方式的新特點

治家方式指的是人們為了更好的維持家族生活、微車個人生活的一種計劃安排。正如上文所說,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社會關係與政治制度的流動變化,使得宋代治家方式上有了新的變化。

古代人講“修身齊家平天下”,根據家訓,他們怎麼“治家”的呢?

體制化

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社會進一步分工,家族中的分工也愈加細化,對於世家大族而言,家族就是一個微縮社會。正如社會運行需要一套運行管理機制,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家庭也需要有一套有效的運行機制與管理機制。《鄭氏範規》就有相關的家訓:最長者為家長,宏觀掌控家中的大事,貨物與糧食的出納、農田的管理等由老成知慮的主記負責,子弟、佃人負責落實。不同的家族具體的運行管理機制不同,但基本模式是相似的。家族越大,分工越細越複雜,在體制化的家訓下,每人各司其職,推動家族發展。

經濟化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得知,宋代家訓中增加了很多管理家庭經濟的內容,甚至可以說,關於家庭經濟管理的方法已經成了主要內容。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階層的流動使得宋代士大夫階層對於工商業的觀念發生了轉變,他們認為家族的長久發展不取決於門風的好壞,而是經濟實力的雄厚。家訓更加註重記錄經營財產、積累財富的方法。

古代人講“修身齊家平天下”,根據家訓,他們怎麼“治家”的呢?

人性化

一般來說,士大夫階層的家庭中,都有僕隸、婢妾等,而且不抑制土地兼併,土地租佃關係盛行,大家族的土地往往租給佃戶,自己只需收取田租,整個家族的運營離不開佃戶、婢僕。在這種情況下,宋代的家訓更加人性化。《袁氏世範》中提到:家中子弟不能私處罰僕隸,婦女不能私自責罰婢妾,如果他們犯錯,要告知家長,由家長處置。如果私自責打,就會受到處罰。《鄭氏規範》中也提及對待佃戶不能任意加租。

這樣做,一來提高聲望,保持大家風範,二來,可以讓婢僕、佃戶生產更加積極。

實用化

宋代之前的家訓,一般注重於家風的勉勵作用與修身養性,比較空洞,而宋代的家訓傾向於具體化、實用化。有關於道德品質方面的追求,比如提倡節儉、精打細算、寬厚待人、互敬和睦、遵守法紀,不僅提出道理,而且具體細化,違反後甚至會受到家族的處罰。有關於經濟方面的家訓更是具體,包括婚喪嫁娶、稅收、建房、田產等方面。這些家訓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可以看出家訓作者盡全力想要維持家族的運轉與繁榮。

古代人講“修身齊家平天下”,根據家訓,他們怎麼“治家”的呢?

治家方式變化原因之探析

治家方式的變化來源於士大夫階層價值觀的變化,而他們價值觀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社會環境與個人思想的變化是離不開的。

宋代經濟因素的變化是根本原因

宋代雖然仍是以小農經濟為主,但是商品經濟與城市經濟較之前朝,已經有很大發展。商賈納賦富國,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宋朝開始實行農商並重的政策,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商人還能通過科舉做官。這些因素導致士大夫階層傳統"農本工商末"思想發生了改變,對於錢財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不再認為"逐利"是君子所不齒的行為。在《李覯集·原文》中,作者認為追求利是人的天性,士大夫階層通過土地兼併買賣、發展商業手工業獲取了大量經濟利益,維持了家族運轉。

社會環境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外在因素

在宋代之前,階層之前的流動性很弱,到了宋代時期,制度上,土地租佃制使得人身依附關係減弱,科舉制讓中下層知識分子有了躋身官僚階層的機會,農商並重,商人地位提高,而且,宋朝官員的封爵和食邑不能世襲

。這些都讓士大夫階層有了危機感,如果不好好經營,家族就可能破敗。而且,印刷術的出現,助力了知識的傳播、視野的開闊、觀念的進步,士大夫階層也意識到家族聲譽是難以長久的,不如實實在在的財產與地位。家訓中對於家庭的經營管理,就是希望子孫後代能治理家庭,固守家業。

古代人講“修身齊家平天下”,根據家訓,他們怎麼“治家”的呢?

士大夫家國一體的觀念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內在因素

士大夫階層擁有較高的知識道德修養,追求道德完善,富有責任感重視操守,崇尚道義。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就體現了濃重的家國情懷,擁有強烈的報效國家、體恤百姓的憂患意識。他們更懂得家族利益與國家命運不可分割,家庭穩定才能社會穩定,子孫孝廉國家才能發展。所以,宋代家訓更加人性化,更加註重家庭的穩定運轉與子孫的道德品質。

結語

家訓在表面上是一個家族的產物,實際上是一個時代的經濟、文化、精神的具體體現。宋代的家訓在當時的經濟條件、社會環境下發展出其"治家"的特點,重視治家理財,重視道德品質,而且更加具體,容易操作,是很多世家大族的持家之道。一些家族的家訓流傳至今,有些內容已經不適合當代家庭,但其中的一些精華也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運用。


參考文獻:《袁氏世範》——袁採

《石林治生家訓要略》——葉夢得

《溫公家範》——司馬光

《鄭氏規範》——鄭太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