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播綠鑄豐碑

內蒙古日報

荒漠播绿铸丰碑

如今的白二爺沙壩。 胡文彬 攝

荒漠播绿铸丰碑

雲福祥和治沙隊員(資料圖)。胡文彬 翻拍

清明已過,陽光更暖。站在白二爺沙壩觀景臺向東望去,萬畝林海萌發新綠。這綠,是白二爺沙壩一代代育林人38年如一日,用青春和熱血在茫茫荒漠譜寫的不朽傳奇;這綠,是和林格爾縣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幹,為美麗版圖描摹的壯美畫卷;這綠,是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美麗和林格爾的生動實踐。

一場爭奪生存權的人沙大戰

上個世紀80年代的白二爺沙壩,是和林格爾縣40萬畝荒漠中最大的一害。縣誌載:白二爺沙壩6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

這片12萬畝的新生沙漠帶,屬於庫布其沙漠的延伸帶,每年以3米左右的速度擴展,周圍1萬多畝農田被流沙吞沒,村民被迫搬遷。

“擋住黃沙,就是保住家園。”時任和林格爾縣縣長的雲福祥認準了:種樹就是種希望。

1982年6月14日,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

這一天,52歲的雲福祥帶領120名青年組成的治沙隊集結上壩,開啟了一場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人沙大戰”。

“雲縣長指示:4點半起床,5點出工,晚上7點半收工,9點熄燈。”“雲縣長指示:女隊員南坡6天,北坡4天;男隊員西坡10天。”“雲縣長指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定要搶抓時間,發揚拼搏精神,大戰100天!” ……

在曾任治沙隊隊長喬義珍藏的工作手冊上,記錄著30多年前雲福祥帶領治沙隊員戰天鬥地的崢嶸歲月。

“老漢幹起活來不輸十八九歲的小夥子。”撫摸著已經泛黃的工作手冊,喬義回憶:大家後來才知道,“生龍活虎”的雲福祥患有多種疾病,肝病、眼病、腰傷、糖尿病、腳跟骨質增生,病痛常常折磨得他睡不著覺。

住的是工棚、吃的是鹽湯蘸莜麵,他把自己家的豬油罐子搬到沙壩上給隊員們改善伙食,自己兜裡裝著經常服用的止痛片。

多少次,他暈倒在沙地上。一次高燒不省人事,大夥兒哭著喊著掐著人中把他喊醒,他卻只淡淡說了句:“中暑算甚,離心遠著哩,都幹活去吧。”

過度勞累,雲福祥肝病復發,又一次暈倒後,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躺在內蒙古醫院。第4天清早,護士來打針卻找不見病人。原來,這個“病人”偷偷跑回了白二爺沙壩。

陰雨天對農民來說是難得的休息時間,可對治沙隊員來說,卻是植樹種草的最好時機。

1982年夏天,一連下了7天雨,雲福祥和隊員們在沙壩上淋著雨苦幹了7天。7天時間,他們栽種了1500畝油松,點播檸條、沙蒿上萬畝,構築起阻擋流沙的第一道綠色屏障。

這一年,雲福祥帶領治沙隊種樹種草2.1萬畝,成活率80%以上。治沙工程初戰告捷。

一年365天, 雲福祥有300天摸爬滾打在沙壩。參與造林的20多年裡,他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戰鬥在沙壩造林第一線。

“人民選我當縣長,我知道這是人民信賴我,咱作為一名共產黨的幹部,要讓人民用得起。”雲福祥在一次林業工作座談會上說。

他的工作作風影響著年輕的治沙隊員。大家知道,只有幹好,才能讓老縣長放心。

清晨4點半, 哨子一響,大夥兒從被窩裡鑽出來發現,鼻子耳朵裡、被褥上、地上、盆盆碗碗都是沙子。抖落沙子,扛起鐵鍬跟著縣長向6號山出發。

6號山是白二爺沙壩東側最高的一座荒山。把6號山拿下,對阻沙全線會起到關鍵作用。

“6號山離駐地20多里,一路都是走三步退兩步的流動沙丘,中午飯就在山上吃。夏天氣溫高達攝氏40幾度,地面溫度燙手燙腳。大家揮汗如雨幹一上午,飯盒裡的飯已經酸了,上面竄著螞蟻,四邊兒已經全乾了。”治沙隊員劉俊錢回憶起當年,感慨萬千。

那是一段人與黃沙爭奪生存權的歲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每個人好像都有使不完的勁兒,每個人都被身邊的人鼓舞著。

挖坑種樹、點種檸條、喬灌結合、前檔後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雲福祥帶著120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硬是縛住了8.5萬畝流動半流動沙丘,3.5萬畝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造林種草保存面積達12萬畝。其中喬木4.3萬畝,灌木5.3萬畝,人工和封育草場2.3萬畝。植物種類多達100多種。

種下的楊樹、松樹長高了,檸條、沙柳壯實了,生物多樣性逐年豐富,野兔、狍子、狐狸等野生動物又回來了,現如今這裡的林草覆蓋度達到85%以上。

春風拂過,這片熱土生機盎然。這是對“白二爺沙壩精神”的宣示:治沙英雄們在艱難險阻面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氣概,凝聚起“誓叫沙漠變綠洲”的磅礴力量。他們樹立起牢記使命、實幹擔當、科學求實、久久為功、綠色築夢的樣板和典範。

走進白二爺沙壩,雲福祥舊居的櫃子上還擺放著當年的文件。白二爺沙壩治沙精神教育基地展館裡,治沙隊員們用過的器具彷彿在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

寶貝河帶狀公園裡的各式灌木喬木爭相吐豔,三三兩兩的市民行走在林蔭小道,靜謐祥和。

38年來,和林人見證了創造白二爺沙壩綠色奇蹟的全過程;白二爺沙壩精神也像一粒粒種子播撒開來,生根發芽,感召和激勵著和林人並肩作戰,構築起一道道生態屏障。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在和林縣已經深入人心,“愛綠、植綠、護綠”蔚然成風。

1998年9月,和林格爾縣被列為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全縣的生態建設進入新階段。

2003年,10萬畝生態示範區通過自治區環保局專家組審驗,成為呼和浩特市第二個自治區級生態示範區。

近10年來,和林縣綠化通道500多公里、河渠100多公里。

全縣一張藍圖繪到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和林縣指明瞭方向。

大力弘揚白二爺沙壩精神,開展大規模的國土綠化,和林縣每年完成造林綠化面積都在5萬畝以上,造林規模、質量均居呼和浩特市各旗縣區前列。

目前,全縣造林綠化總面積達到2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9%。總有林面積比上世紀80年代初期增長了160多萬畝,森林覆蓋上升了15個百分點。

從“一點綠”到“一片綠”,從“一片綠”到“和林綠”;從“消滅荒山”到“身邊增綠”,從“身邊增綠”到“山上治本”,綠色融入了和林人的生活。

三分建,七分管。2020年,和林縣出臺“史上最嚴”防火措施。設立全年戒嚴區和嚴管期,南天門林場、渾河林場、白二爺沙壩等林區、生態功能區及通道綠化區全年禁止攜帶火源火種進入。

“守住這片我們曾經灑過汗、流過淚的林子,是我最光榮的工作,也是我最幸福的事兒。”曾是白二爺沙壩治沙隊員、現任白二爺沙壩黨支部書記的張智說。

如今,白二爺沙壩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南天門松柏蒼翠,景色宜人;盛樂百亭園鬱鬱蔥蔥,遊人如織;渾河灘水草豐美,魚躍鷹飛;臥牛山環城10萬畝生態工程松濤陣陣,綠浪滾滾……

綠水青山也正在一步步變成金山銀山,形成良性循環發展鏈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38年的生態建設實踐,折射出和林縣不斷創新發展的理念與思路。如果說白二爺沙壩艱苦卓絕的治沙歷史實現了保護家園的築綠夢想,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就是和林人的綠色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來蒙草考察時囑託我們,要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蒙草生態執行總裁高俊剛說。

6年來,蒙草人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臺、技術、手段”,將一粒種子、一株草都當成了大事業。

截至2019年底,蒙草修復草原、荒漠、礦山、城郊荒廢棄地等近3000萬畝。

如何讓群眾直接從生態效益中獲得長遠可持續的經濟效益?和林縣已經在路上。

“2018年開始,縣委、縣政府進一步調整林業發展思路,將造林綠化由過去的以建生態林為主逐步向建經濟林為主轉變。”和林縣林業局局長汪真祥告訴記者。

每年5月份開始,和林南山芍藥節吸引著一批又一批遊客。這裡種植的550畝芍藥花有近百個品種,片片花海美得讓人流連忘返。

山腳下,老字號“田秀燉羊肉”遊客排隊就餐。

“平時一天銷售2到3只羊,芍藥節期間可銷售16到17只羊。”田秀燉羊肉負責人田鵬飛告訴記者。

不只田秀燉羊肉,和林縣大大小小的酒店、餐館、商店銷售額都成倍增長,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一花帶來百花開。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環雲谷和林格爾自行車公開賽、和林格爾國際青少年足球邀請賽、中國速度賽馬大獎賽、中華民族大賽馬傳統耐力賽等在這裡舉辦,不僅提升了和林格爾的城市品位和知名度,也使得文化旅遊產業的經濟社會效益更為突出。僅大南山生態文化旅遊園區、南天門林場等地,年接待國內外遊客80多萬人次,直接及間接收入達1.4億元。

在招商引資的實踐中,和林縣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全面考慮產業鏈、生態鏈的建設,全面衡量價值鏈與效益鏈的結合。在這個原則下,他們把發展綠色工業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持續推動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培育現代服務業新業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謀思路、定基調。

以蒙草、蒙樹等林草龍頭企業為依託,開展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原生態修復技術集成示範研究。

以賽科星公司為依託,開展航天誘變及動物幹細胞誘導新技術研究與推廣,開創了國內畜牧種業航天育種的先河。

盛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創客中心”裡,名目繁多的孵化器標識引人注目,一群群帶著各色工牌的創業者聚集一起激發“頭腦風暴”。

一個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這裡蓬勃生長。

正是因為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林格爾給自己贏得了新的發展機遇,預留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截至目前,和林縣入駐工業企業1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家,形成了以蒙牛乳業、中糧可口可樂、桃李食品、宇航人為龍頭的綠色食品加工業,以紛美包裝、藝虹包裝等為依託的食品配套產業,以神舟光伏、浩源新材、顯鴻科技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產業,以蒙草、蒙樹等為代表的林草生態產業。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從人沙大戰到人進沙退,從黃沙漫漫到綠浪翻滾,從水土流失嚴重到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增強,從傳統農業到綠色產業集聚,和林格爾縣各族幹部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鬥,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步履鏗鏘。

豐碑矗立,白二爺沙壩精神永存!(記者 鄭學良 實習生 張曉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