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从五彩山采集回来的陶土,变成能够制作建水紫陶的陶泥,需要经过一段的时间,古有“爷爷制泥孙子用”的说法。在这里,一百多年来,工匠们有条不紊的认真履行着紫陶制作的每一步工序,善待着每一块他们从五彩山采来的斑斓的陶土。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分类晾干风化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去杂质(筛选)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粉 碎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调 配

筛选后的颗粒直径基本相同,这时需将泥料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如此烧出来的成品才能按最初的设计意图,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至于配方的详细,工匠们有自己的记法,可能是传承的,可能是自创的,反正不是谁都会的。工艺工艺,讲究的就是实际操作。

建水紫陶的泥料分为两种,白泥和红泥,都是由五色土按不同比例进行配制的。粗略说来,大概是“五色土中,白土和青土有粘性,它们相互融合后可以烧出白陶。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如果单用一种土进行烧制,曾经在老厂试验过,结果是:单用白土制陶,温度要提高,烧出来的硬度高;单用青土制陶,温度要低一些,烧出来的硬度低,收缩得厉害;单用红土制陶,因为含铁太高,粘性不够,烧出来的颜色不好看;青土和紫土,没印象了。

反正单用一种土制陶,最后烧制出来的陶器都不温润,不好看,没市场。所以建水紫陶一直是用调配的陶土进行制作。

生活陶,其实就是粗陶,目数只有60-80目,烧制温度1300℃左右,很耐烧的。美术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建水紫陶,目数一般是150-200目,不同的陶艺人有自己的烧制温度,比如1130℃、1160℃、1180℃等等,都在1100℃-1200℃之间。不能像生活陶那样高温烧制,会软。”


淘洗滤浆

建水紫陶的泥料一般200-300目左右。淘洗过程中要不断搅拌,然后舀出上层颗粒细腻的漂浆,用筛子过滤,过滤完之后的再用更细的筛子在过滤,如此反复多道,要让陶浆细如膏脂,才可以进入下一步。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陈 腐

放在大缸里陈腐,建水本地叫“醒泥”,就是发酵啦。目的是排除泥料间隙中的空气,增加泥料的粘性。陈腐时间越长,泥料粘性越好,所谓泥料的粘性,是随着泥料中细菌的繁殖而产生的。细菌将泥料中的养分消耗掉,把泥的颗粒变得细腻后,它们会排泄出像蜘蛛丝一样的粘性成分。这样的东西越多越会增加泥料的粘性。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粘性强的泥料,用行话来说,就是腰力强的泥,这样的泥料容易成型。粘性差的泥料,用手稍微一捏就松松散散,难以成型。仅用单一泥料制陶腰力不够,这就是为什么陶土调配的详细配方密不示外的原因之一。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一般来说,越是泥味不足,收缩率小一点的泥料,越适合一般的爱好者使用。极端地细腻、粘性好的泥反而是非专业人士所无法控制的。建水紫陶泥料高达200目及以上,极为细腻,且粘性好,想要玩转它,绝非朝夕之事。同为制陶,制陶者对泥料的把控,从这儿起,工艺的距离就开始拉开。


练 泥

发酵好的面团要用力搓揉,揉出好劲道,做出来的面食才香喷喷。同样的道理,陈腐好的泥料也要用力揉,揉出好劲道,做出来的紫陶才美美哒。练泥分为人工练泥和机械练泥。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手工练泥,就是揉泥啦。将搅拌后的泥料放置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捶打、挤压,直到用刀划过后能看到泥料断面发亮,表示空气已基本排除,否则烧成后极易产生气泡。也有采用脚踩踏的方式,俗称“脚踏泥”。当然臂力惊人的可以考虑用手揉。


泥料成品

贮存得当的话,泥料可以使用很长时间。以上是传统的制泥方式,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制陶工艺大幅度提高了效率。以制陶泥为例,现代机械化让工作效率呈几何级增长。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泥料是决定紫陶器貌的三大因素之一,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泥料的特点,决定了采用何种制作工艺,才最能把泥料的风味特点张扬出来。所以,对陶泥的制作,不可忽视。


陶土变陶泥,当中工序有讲究

本文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