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從五彩山採集回來的陶土,變成能夠製作建水紫陶的陶泥,需要經過一段的時間,古有“爺爺制泥孫子用”的說法。在這裡,一百多年來,工匠們有條不紊的認真履行著紫陶製作的每一步工序,善待著每一塊他們從五彩山採來的斑斕的陶土。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分類晾乾風化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去雜質(篩選)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粉 碎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調 配

篩選後的顆粒直徑基本相同,這時需將泥料按一定的比例進行調配,如此燒出來的成品才能按最初的設計意圖,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和形態。至於配方的詳細,工匠們有自己的記法,可能是傳承的,可能是自創的,反正不是誰都會的。工藝工藝,講究的就是實際操作。

建水紫陶的泥料分為兩種,白泥和紅泥,都是由五色土按不同比例進行配製的。粗略說來,大概是“五色土中,白土和青土有粘性,它們相互融合後可以燒出白陶。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如果單用一種土進行燒製,曾經在老廠試驗過,結果是:單用白土製陶,溫度要提高,燒出來的硬度高;單用青土製陶,溫度要低一些,燒出來的硬度低,收縮得厲害;單用紅土製陶,因為含鐵太高,粘性不夠,燒出來的顏色不好看;青土和紫土,沒印象了。

反正單用一種土製陶,最後燒製出來的陶器都不溫潤,不好看,沒市場。所以建水紫陶一直是用調配的陶土進行製作。

生活陶,其實就是粗陶,目數只有60-80目,燒製溫度1300℃左右,很耐燒的。美術陶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建水紫陶,目數一般是150-200目,不同的陶藝人有自己的燒製溫度,比如1130℃、1160℃、1180℃等等,都在1100℃-1200℃之間。不能像生活陶那樣高溫燒製,會軟。”


淘洗濾漿

建水紫陶的泥料一般200-300目左右。淘洗過程中要不斷攪拌,然後舀出上層顆粒細膩的漂漿,用篩子過濾,過濾完之後的再用更細的篩子在過濾,如此反覆多道,要讓陶漿細如膏脂,才可以進入下一步。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陳 腐

放在大缸裡陳腐,建水本地叫“醒泥”,就是發酵啦。目的是排除泥料間隙中的空氣,增加泥料的粘性。陳腐時間越長,泥料粘性越好,所謂泥料的粘性,是隨著泥料中細菌的繁殖而產生的。細菌將泥料中的養分消耗掉,把泥的顆粒變得細膩後,它們會排洩出像蜘蛛絲一樣的粘性成分。這樣的東西越多越會增加泥料的粘性。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粘性強的泥料,用行話來說,就是腰力強的泥,這樣的泥料容易成型。粘性差的泥料,用手稍微一捏就鬆鬆散散,難以成型。僅用單一泥料製陶腰力不夠,這就是為什麼陶土調配的詳細配方密不示外的原因之一。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一般來說,越是泥味不足,收縮率小一點的泥料,越適合一般的愛好者使用。極端地細膩、粘性好的泥反而是非專業人士所無法控制的。建水紫陶泥料高達200目及以上,極為細膩,且粘性好,想要玩轉它,絕非朝夕之事。同為製陶,製陶者對泥料的把控,從這兒起,工藝的距離就開始拉開。


練 泥

發酵好的麵糰要用力搓揉,揉出好勁道,做出來的麵食才香噴噴。同樣的道理,陳腐好的泥料也要用力揉,揉出好勁道,做出來的紫陶才美美噠。練泥分為人工練泥和機械練泥。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手工練泥,就是揉泥啦。將攪拌後的泥料放置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反覆捶打、擠壓,直到用刀劃過後能看到泥料斷面發亮,表示空氣已基本排除,否則燒成後極易產生氣泡。也有采用腳踩踏的方式,俗稱“腳踏泥”。當然臂力驚人的可以考慮用手揉。


泥料成品

貯存得當的話,泥料可以使用很長時間。以上是傳統的制泥方式,現代科技的進步,使製陶工藝大幅度提高了效率。以製陶泥為例,現代機械化讓工作效率呈幾何級增長。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泥料是決定紫陶器貌的三大因素之一,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泥料的特點,決定了採用何種製作工藝,才最能把泥料的風味特點張揚出來。所以,對陶泥的製作,不可忽視。


陶土變陶泥,當中工序有講究

本文未經允許,不得複製,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