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盐之路 稠岭留痕



茶盐之路 稠岭留痕

稠岭古道石拱桥

古代,闽北与闽东陆路交通,靠的是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石板路,海货与山货的交流,促进了民生与贸易的发展,其中盐与茶的交流最为普遍,因此古道又被称为“茶盐之路”。至今,政和还保留了为数不多的茶盐之路,而稠岭古道便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

稠岭古道,当地人称大岭古道,有上千年历史。随着国家风景名胜区佛子山旅游业的开发,人们开始探寻稠岭古道,惊奇地发现,在稠岭段至今保留约有3公里石板道,其蕴含丰富的自然与人文信息,稠岭古道成为今人追寻历史足迹的鲜活见证。

稠岭古道,从稠坑上稠岭一路上山,古道宽一米多,最宽处竟有四米,且按弯道内窄外宽设计,尽量做到平缓,宽畅,这对于逆向行走避让挑夫,留下足够多的空间。

最让人欣喜的是,古道条石边上刻有文字,大多是捐建者的名字,也有地界标识等,均清晰可辨。有了文字,石板便有了生命,思想便能穿透时空,与先人对话了。饱读群书、开一代政和文风的朱松在石条上走过;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寿宁县令冯梦龙也走过。古往今来,无数挑夫、走卒、商旅、官员跋涉在山道上,饮过山泉,听过鸟鸣,赏过山花,他们为家国、为生活、为梦想而奔波。

三公里长的路本来有两座亭,山岗上的一座还在;山间的一座已坍塌。阳光明媚,山间野樱桃、杏花争相斗艳,一片清新。在一处较平坦的山岗上,一座亭子出现在芦苇丛中,从外部看,完全没有飞檐翘角的一般模式,只是人字形的屋顶。亭子后还有茶亭遗迹,碑身不见了,留下碑座和碑帽,在芦苇丛中静卧。

稠岭古道共有四座桥,其中三座为弧形石拱桥,依然保存完好。百福桥,桥头竖立一块1米多高的石碑,密密麻麻刻满捐款人姓名,因字迹模糊不清,找不到其它有关建桥有用的信息,从落款时间上仔细辨认,似乎看出有个“嘉”字,二十五年较清晰,如果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那距今正好200年。两座石拱桥相距不远,外形几乎一样,桥身用青石块建造,桥洞形成一个弧线极其完整、优美的半圆。桥洞顶上的石板干净,不长苔,竟如新开凿的一样,河床巨石平整光滑,清泉流淌,晶莹透亮。

200年时光匆匆,光影斑驳,花开花落,石拱桥静静地伫立在山谷间,默默修行,它可知山外的世界已是地覆天翻,换了人间。 ☉张积义 文/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