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4月8日武汉“解封”了,

但北京卫视《生命缘》赴武汉的拍摄团队还没有回来。

他们说:“要等到最后一名医疗队员回家”!

感谢你们的勇敢,致敬你们的坚守。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这个冬春之交,注定被人们记住。无数舍弃了生死的“抗疫战士”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这其中包括白衣天使、医学科研工作者、人民子弟兵,也包括了广大志愿者以及来自各行业奔赴抗疫前线的人们。当然,也包括奋战在一线拍摄采访的电视人,而在各路媒体形态中,医疗纪实类节目凭借真实的镜头和鲜活的故事讲述,自然成为战疫“强抗体”。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作为全国首档记录医患故事的新闻纪录片品牌,北京卫视《生命缘》在疫情爆发之时,火速推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特别报道,并派出仅有6人的摄制团队,兵分两路,深入疫情“风暴之眼”,已在武汉持续拍摄近70天,见证了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蔓延,到最后有效控制的全过程。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退缩,其中的坚持与辛苦可想而知,他们的用心、用情、用功体现在每期的节目之中,他们的身心显然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用行动诉说着纪录片人不缺席社会前进的进程,用真情描摹着英雄的医护工作者的奉献,也用影像记录着特殊时期一个个生动的面孔。

他们身上涌现的专业、敬业、用心、用情的精神也深深体现在每期节目之中,镜头里,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被放大,让观众真实感受抗击疫情的最新进展和医务人员的全力奉献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消除着人们对疫情的恐慌焦虑。

“武汉与北京在一起”

讲好故事有温度

“我们一定能扛过来,好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沈宁握住一位患者的手鼓励道。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在《生命缘》之《来自武汉的报道》中,这样的身影不计其数。从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三)开始,北京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紧急组成的国家医疗队火速驰援武汉。《生命缘》跟随他们的脚步,记录下北京援鄂抗“疫”医疗队在武汉,和他们手中新冠肺炎患者与病魔斗争的故事。

“咱们有希望”,“比原来强多了”,“这个一点都不难受”……当这些来自北京的医生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了,而因生死之交时的鼓舞变得更加亲密,甚至有即将出院的患者请求道,“我能不能去机场送一下你们?”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所以在整个系列报道中看到的故事,一条基本的线索是从这些北京驰援医生的视角,看正在武汉的医院里发生的有关逆行的故事,它们是《生命缘》以往生命故事的延伸,有落点又有张力。

在60余天的时间里,创作团队始终身处一线,与医生、病患们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关系。其中,既有医生当朋友般的倾诉,又有患者康复后邀请记者和摄影师加入医生行列,一起接受鞠躬。他们把《生命缘》拍摄团队和北京驰援医生看成了一个整体,都是“武汉和北京在一起”最好的证明。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在一起”的,不仅是两地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更有来自创作者之间的联动。除了一线采访拍摄的记者和摄影师,整个北京卫视决策层、以及片尾字幕中每集近十人的后期导演团队等也都连轴运转。

每集中的另一个重要叙事点便是这些医护人员与北京家人的相守相望。不管是两地分割的郑茜子、薛硕医生夫妇,还是安慰女儿“等樱花开了,妈妈就回家”的护士长苗苗,同时记录的镜头让这种情感更为动人。

当一批创作逆行者前往武汉时,整个栏目组也早在大年初七之前全员复工,为讲好每一个生命故事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重启”的情节不断上演

捕捉细节有角度

“武汉现在封城了,但是没有暂停,它是在重启。”《来自武汉的报道》第二集《重启》从一位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自述开始。武汉的二月,一边是街道上死寂般的沉默,一边是医院里许多生命的治愈与重启。

相较于目前大多数纪实节目的外围拍摄,《生命缘》直接深入最为一线的重症监护室,首次公开记录了ECMO抢救全程等,为观众科普了病人“起死回生”的来龙去脉。这个视频片段也被微信插件腾讯新闻直接推送给全国大中城市4亿微信用户,人民日报发文点赞北京卫视节目的使命与担当。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整个《来自武汉的报道》系列在情感基调上都凸显了一种美好的“重启”,不管是援鄂医生从驰援到回归,还是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或是被隔离的夫妻重新相见,新生活都因为这群逆行者朝我们走来。当一位感染上新冠肺炎的高龄产妇经过救治康复出院时,唐子人医生也带着医护团队前来送行,希望她将爱的温度继续传递,“愿你今后岁月静好,生生不息”。

更进一步的是,每集二十几分钟虽然短,但整个系列却能从各个维度切入。无论是节目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是蕴含其中个人情感与生死哲思的交相辉映,每一集都通过故事结构、主题表达等创新引人反思共鸣,如第二集用一位康复者的自述串联全篇,第五集又用三对夫妻相望的视角强化疫情下的爱情。正如那位康复者所说,“只要能活着出去,我想用一生去陪伴家人,我希望所有的人从此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节目的独特之处也在于此,不仅记录故事,更探讨爱与生命。


聚焦情感有力量

当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患者,这种互动非常让我们感动,当医护人员表达他们与患者之间真情实感时,可以说,《生命缘》镜头里的爱,有亲情、爱情、友情也有医患之间的携手并肩,更有万千家庭的期盼。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不仅要治疗患者身体的病痛,医生还要缓解心理上的焦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的住院医师郭辅政医生,于2月7日来到武汉,在武汉工作有40多天,在他看来,战胜病毒更需要坚强的信心和良好的心态。

比如患者尹先生,父亲患病离世,母亲也同样罹患新冠肺炎住院,如此的压力使得尹先生情绪低落。为此,郭医生多次鼓励与沟通,让母子二人通过视频通话相互鼓劲,给予彼此力量。在郭医生看来,作为医生不仅需要冷静,也要满怀一颗悲悯之心,因为在每个数据背后,都跳动着一家人的牵挂。

这次疫情报道中,许多普通人的故事出现在《生命缘》的镜头里,给人以温暖和感动,也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决策力+执行力

时代的记录永远处于“进行时”

近70天的时间,对于疫情宣传报道和纪实影像创作而言,既漫长又短暂。漫长在,整个平台需要在连续几个月的时间内“绷紧一根弦”,与医护人员一道在一线疫区保持高强度工作。短暂在,作为一线卫视平台,要不断满足观众对于信息的渴求,在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对整个团队也是一场全新的考验。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一方面,通过站位高的决策力,整个平台在策划、创作、传播等全流程指挥,保证了作品本身的情感力度和思想高度。从除夕前夜组建报道团队进驻北京一线疫区,再到跟随北京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长时间跟拍,对选题的执着追踪并推出多个优质作品,反映了北京卫视记录时代的决心和能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暴婧医生在节目中说,“其实我们就是普通人,就觉得自己该干这事儿。”如果说这是一名医生的自白,那么这些电视人的身体力行的回答也是如此朴实无华。

另一方面,通过高效率的执行力,《生命缘》主创人员在文本、节目形态、后期剪辑等方面精益求精……多方群策群力,实现了一次对突发事件、重大题材创作的有力探索,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如今,《生命缘》镜头里纪实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他们有的已经从危重症转为轻症,有的治愈出院进入隔离观察期,有的已经完全康复回到家中,他们是这场疫情的亲历者、见证者。节目里看似平实的画面,每一帧影像背后都传递着一种精神的力量,也许过了很多年之后,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患者,亦或者参与其中的每一位人,回想起来,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

他们曾经做了这么一件有担当的事儿,在他们的一生中,这一抹亮色会永远存在。

“花都开好了,等你回家”——致敬北京卫视《生命缘》“武汉系列”摄制团队

感谢荧屏背后电视人的付出,也期待这档医疗纪实节目为我们带来更多好的作品。

春暖花开,我们期待你们的凯旋,北京卫视《生命缘》的故事仍在继续。。。。。。。


《北京卫视〈生命缘〉战“疫”进行时电视人的“守望之路”》.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文/朝明

《见人心,谈人生,〈生命缘〉武汉系列有什么不一样?》.影视前哨 文/黎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