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效忠”的武士道精神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1912年9月,日本明治天皇去世。為表示對天皇的效忠,9月13日,日本陸軍大將乃稀典與其夫人剖腹自殺,從而開創了日本近代武士剖腹效忠的先例。而這,就是被日本統治階級大肆吹捧的所謂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武士道,總結下來,八個字概括:名,忠,勇,義,禮,誠,克,仁。而這幾個字的順序是很有講究的,重要性從前向後依次遞減。 這是武士道精神與中國儒家的根本性不同,儒家講求的則是仁,義,禮,誠,克,名,忠,勇。二者的先後順序不一樣,所追求的核心價值也就不同。

“剖腹效忠”的武士道精神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在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窮兵黷武的道路之後,武士道經歷了一次畸形的變革。武士道作為傳統封建制度的精神規範,卻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國家軍隊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為帝國主義侵略擴張的工具。

那麼武士道精神究竟開始於什麼時候呢?

“剖腹效忠”的武士道精神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眾多學者對此興趣盎然,觀點也不盡相同,有些人認為武士道精神最早開始於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新起始於日本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逐漸形成一個特殊的階層,即為武士階層。伴隨著武士階層的誕生,武士道精神慢慢出現了。作為武士,要講究忠勇,善於殺伐,視死如歸。一旦戰敗,寧願剖腹自殺也絕不能當俘虜受辱,以此表示對自己主上的絕對忠誠。

“剖腹效忠”的武士道精神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還有另外一群日本學者認為,武士道精神的形成應該開始於日本幕府統治時期。1192年,源氏集團首領源賴朝開始了將軍幕府的統治。幕府統治者為了控制和管理武士,制定出各種各樣細緻的規章制度。他們把武士的思想作風和行動準則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1232年,鎌倉幕府公佈武士法規《御成敗式目》。《御成敗式目》強調的是忠、義、勇。其中規定,武士必須常年佩戴刀。並且以殺伐為榮,宣揚“刀不見血”不能算是真正的武士。綜上所論,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實際上是把中國傳過去的儒教、佛教禪宗和日本本土的神道思想三者融合在一起,是軍事封建專制主義的產物,目的就是對統治者效忠。

“剖腹效忠”的武士道精神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者以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真正形成應該始於明治維新。明治天皇實行了明治維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對為數眾多的武士階層進行改造。明治政府把武士們在封建時代對領主將軍的效忠發展為對天皇的愚忠,在軍隊內外大力宣揚“武士道精神”,將其冒充為日本民族的固有傳統優秀精神。1882年,明治政府頒佈的《軍人赦諭》向武士們提出了具體的“武士道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