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刘备托孤大臣,李严为何会被诸葛亮罢黜?

李严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负责统管内外军事,并镇守永安。成为唯一可与诸葛亮抗衡的人物。然而,李严后来被诸葛亮扳倒,最终落得被罢官流放的下场。那么,究竟是李严自己作死被废掉,还是被诸葛亮给挤掉的呢?史料上记载的,是李严自己作死被废掉。他作死的事情主要有三点:

同为刘备托孤大臣,李严为何会被诸葛亮罢黜?

一是建兴四年,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调李严到汉中去防守,李严不去,还要求诸葛亮把五个郡合成一个巴州,让他当巴州刺史。二是建兴八年,当曹魏大将军曹真三路大军进攻汉川的时候,诸葛亮再调李严前往驰援,他不去,说走了曹魏司马懿会趁虚而入。后来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并升他为骠骑将军,他才去了。三是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道路泥泞,他怕误期受处罚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退兵后,他又在刘禅面前说,粮草很充足,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会退兵?诸葛亮把李严的信给刘禅看,并趁机弹劾他。结果刘禅把他废为庶人。

同为刘备托孤大臣,李严为何会被诸葛亮罢黜?

由此可见,李严之所以被废黜,纯属咎由自取。但依照常理分析,李严作为一个身居高位、聪明绝顶的人物,断不会犯下如此拙劣的错误,因此这段史料的可信度不高。那么,李严既然不是因为粮草问题被废,他被罢官流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综合各种零散的史料来分析,原因大约有以下三点:

同为刘备托孤大臣,李严为何会被诸葛亮罢黜?

其一,李严自视甚高、性情孤傲,不仅很难和他人相处,而且睚眦必报,凡与己不合者必欲除之。早在李严在南阳郡担任郡吏时,这种性格便展露无疑,以至于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难可狎,李鳞甲”,极言其性格之坏。在蜀汉任职后,李严的坏脾气丝毫没见改正,反而有愈发严重的趋势。担任犍为太守期间,李严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功曹杨洪发生争执,迫使后者辞职;都督江州后,李严不仅跟护军辅匡等人不相来往,而且还极力排挤牙门将王冲,逼使后者叛逃曹魏。李严的种种作为,严重影响到蜀汉政权的内部团结,如不采取措施纠正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同为刘备托孤大臣,李严为何会被诸葛亮罢黜?

其二,李严心术不正,并且在各大势力之间挑拨离间。据正史记载,诸葛亮以权相身份执政后,李严曾经劝说他应该向后主刘禅讨要“九锡”,并进爵称王,结果遭到诸葛亮的斥责。李严为何要这样做,正史当中并无记载,但自此以后,诸葛、李二人关系开始不睦。当时的蜀汉,由三大集团组成,即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其中,荆州集团入川最晚,因此又称“新人”,而东州集团、益州集团融合时间较长,故又称“旧人”。有很多证据表明,作为东州集团首领的李严,经常在“旧人”与“新人”之间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其真实目的令人生疑。

同为刘备托孤大臣,李严为何会被诸葛亮罢黜?

其三,李严拥兵自重,并且违抗诸葛亮的命令,有分裂国家的危险。刘禅即位之初,李严按照刘备的遗命镇守永安,4年后又移镇江州,手下不仅握有重兵,而且还统领着王牌军“白毦兵”,军事实力很强。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率军伐蜀,诸葛亮急调李严率军进驻汉中,结果后者却以各种借口推辞。李严非但违抗诸葛亮的命令,而且紧接着向朝廷提出申请,要求将巴、巴西、巴东等5郡从益州分离出来,另组巴州,由他本人担任州牧。要知道,蜀汉的全部疆域也就益州一地而已,而且州牧由诸葛亮兼任,如今李严提出这项建议,难免会让人怀疑他想跟诸葛亮分庭抗礼,若不采取措施制止的话,恐将导致国家分裂。

同为刘备托孤大臣,李严为何会被诸葛亮罢黜?

因为以上三点原因,诸葛亮将李严废黜,从而避免国家陷入内乱。李严被罢官流放后,在梓潼郡废居3年时间,原本以为诸葛亮会因为爱惜他的才能,不久后会重新起用他,所以并未有意志消沉的表现。然而当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来后,李严自知再不会有人赏识、重用他,遂心怀激愤而死,时在建兴十二年。

【文章选自:历史边缘的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